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提升探討

時間:2022-02-19 09:50:02

導語: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提升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提升探討

[提要]近年來,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入改革,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肩負培養符合社會所需人才的高等院校則成為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提升的“最后一公里”。本文從科學工作標準視角出發,分析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較弱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以實現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提升。

關鍵詞:科學工作標準;大學生就業;就業實踐能力

2016年11月17日,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針對工作科學理論和科學工作標準,系統設計開發并推動實施“科學工作能力提升(百千萬工程)”項目,旨在對大學生就業行為分析和實踐研究,使大學生在就業實踐過程中,對待每項工作能形成一套科學的工作標準,并將其轉化為完整、系統、嚴謹的工作邏輯,實現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規范化與秩序化的統一。作為人才供給側的高等院校,應當始終將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的專業人才作為立身之本。

一、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培育現狀

(一)缺乏工作標準訓練,就業實踐能力薄弱。近年來,新興行業、新興職業隨著我國經濟綜合實力的提升不斷涌現,大學生在校期間對未來就業所需要的實踐技能未能足夠重視,更多停留在瀏覽企業招聘信息層面。在沒有明確職業目標的前提下對崗位工作標準缺乏系統訓練。因此,對招聘企業具體工作要求、崗位職責、工作內容、工作流程不清晰。面試時答非所問,不僅未能展示大學生自身的就業實踐素質,也未能體現對崗位的充分認識。歸根到底,缺乏系統的工作標準訓練,沒有形成嚴謹的工作思路,導致大學生實際能力與企業崗位要求之間形成斷崖式差距。(二)教學模式固化,就業實踐能力培養動力不足。人文社科類高校多以人文、經管類特色專業為主。部分學校的教學內容未能與市場對接。比如以經管、商貿、會計為主要特色專業的學生就業方向多分布在政府機關部門、非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從事公共事業方面的行政、財務、人事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經管類專業偏文科性質,部分學生在選擇專業時由于客觀因素存在偶然性、被動性,加之部分專業就業技能偏弱,加劇了大學生對未來就業后工作流程、工作內容、工作經驗等匱乏,表現為在工作過程中遇到實際問題時缺乏工作邏輯,最終導致學生就業成功率降低。由于高校政策影響,大部分教師也沒有企業掛職經歷,造成教學模式固化的同時教師企業經歷匱乏,致使就業實踐培養動力不足,嚴重阻礙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大學學習的是純粹的知識,而企業需要的是“知識+經驗”。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培養的人才難以與市場需求對接。(三)教學內容單向,就業實踐能力弱。高校教學內容分為專業理論和實踐課程指導,按知識屬性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教學內容傳輸的基礎理論文本化的部分,而隱性知識則是將這些文本化知識經過大腦意識精加工后所產生的經驗、技巧、方法等。大部分在校生通過高校教學內容傳輸形成文本化知識固化在大腦中,經由高校搭建的實踐教學平臺轉化為隱性知識。但僅僅實現了專業知識向職業技能轉化的結果,卻未能體現職業技能向工作標準思路轉化的路徑。忽略了工作經驗性知識對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提升也會起到價值提煉的效應。高校大學生在就業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是由專業知識輸出最終轉化為職業技能輸出,而企業則需要經過“知識-技能-經驗-知識”循環模式培養出的人才,它更需要經過工作標準化訓練所提煉出的經驗知識。

二、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提升困難的原因

(一)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的人才能力不匹配。作為為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供給的高校,常出現辦學定位不精確。比如:在文科應用型高校中,學術研究型教師居多,缺少必要的相關專業實踐經驗。大多數都是學術型專業老師,缺少必要的實際的相關專業工作經驗。部分高校盲目追求地方一流和國內一流,普遍存在重科研、輕人才培養的現象。尤其在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等教育教學改革上缺乏提升大學生職業實踐能力的意識引導。(二)教學模式缺乏市場引導,未能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知識體系。高校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長期深入的理論學習,專注于學生的知識體系塑造。缺乏市場引導性的知識體系建設會減弱就業實踐能力的可延伸性和可持續性。首先,從專業課程的培養過程來看,當下高校教育多以專業理論教學為主,缺乏市場引導性,實踐教學指導是在專業理論課基礎上的實踐延伸,而非市場引導下企業所需要的專業能力拓展。這大大影響大學生就業實踐技能的有效培養和可持續性知識體系構建;其次,實踐教學效果缺乏評價體系。大部分高校具有專業實驗室建設、實習基地建設。采用的是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兩種途徑培養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最終以提交實踐報告作為總結。這直接導致大學生通過實訓平臺將專業知識進行轉化的過程中缺乏企業真實的效果評價,失去對培養模式及教學體系優化的現實意義,使培養出的應用型人才進入人才社會缺乏可持續性。(三)高校就業指導教育與專業教育未能實現跨學科融合。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旨在填補大學生就業知識空白。部分高校就業指導教育課程設置不系統,對專業學生未來就業方向、就業實踐能力提升的指導未能有效指明。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缺乏專業指向性。而高校專科課程設置則是向學生傳輸專業理論知識,欠缺對就業隱形技能知識指向性。這就會造成就業指導課程體系與專業課程體系之間產生知識脫節,專業課程缺乏職業指向性,就業課程缺乏專業指導性、精準性,課程與課程設計之間缺乏架構聯系。學生在接受專業課程體系間教學時,缺乏架構型思維,不能將課程之間的內容有效對接。

三、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提升路徑

(一)建立工作標準實驗室,將科學工作標準與人才培養方案相融合。建立大學生工作能力訓練基地,將科學工作標準與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融合,開設多種類、深層次的實訓課程,進而提升大學生科學工作思維形成和科學工作能力培養。這有助于學生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工作場景中所運用的工作標準進行相互融合,實現大學生工作能力培養和實際工作經驗快速積累,重點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重實踐的職業場景所需要的應用技能型人才。高校應當結合自身專業特色發展的工作標準時間教學平臺。通過對優秀工作經驗、工作流程的研究和總結,把工作流程進行分解,形成工作標準,建立嚴密的學習體系。(二)建立三維循環教學模式,提升知識轉化率。作為高校需要轉變人才培養的理念,對知識的傳授注重應用與實踐,形成“知識應用”理念,更加注重學生綜合技能方面的培養,將科學工作標準意識與就業技能嵌入課堂教學中。由一維教學模式向多維化教學模式轉變。轉變校外實習單一化,推行科學工作標準訓練基礎化、實訓基地訓練常態化、課堂知識靈活化,形成“三維循環”的人才培養模式。科學工作標準下的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提升更注重工作技能實操性,學生主動性始終貫穿于教學始末,結合教師教授的專業知識內容通過學生耳聽、眼看、手動、嘴講等多種方式,加深大學生工作標準化訓練及工作思路、工作邏輯與職業場景間關系的梳理,提升學與用在催化過程中提升“知識—能力—職場經驗”轉化的效能,提升大學生專業知識轉化率。(三)做好課程架構設計,打破課程與從業之間的壁壘。高校專業課程均處在相對獨立的位置,學生對課程之間缺乏銜接認識,對職業場景中所需要的就業技能認識僅僅停留在對某一門課程的單獨認識。高校應當做好課程架構設計,對接專業培養目標與社會用人需求,為學生進入社會提供了一個軟著陸的教學載體。通過綜合職業模擬訓練縮小理論與實踐、書本與技能、專業與從業、課程與課程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對即將面臨的行業和所從事的職業場景有感性認識和理性技能輸出。定期舉辦科學工作能力競賽,模擬工作崗位的實戰性訓練,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通過模擬工作崗位的仿真學習訓練,科學地解決大學生畢業實習及見習中缺乏系統工作思路設計的問題。通過舉辦就業實踐工作能力提升的競賽,培養大學生的職業思維、職業素養,提升崗位勝任能力,增強大學生就業的自我效能感。

參考文獻:

[1]謝佳婷,李洋.淺論公共管理類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育路徑[J].教改教法,2018(7).

[2]雷宏振,賈悅.停基于知識應用的仿真學習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通過在校學習解決工作經驗缺失的途徑[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3(12).

[3]姜思政,房元輝,李云波.可持續發展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3).

作者:楊征 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