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需求研究

時間:2022-08-10 09:06:36

導語: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需求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需求研究

1國內外同類工作現狀

西方國家對文化素質教育并沒有統一的提法,他們倡導的是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這與我國的文化素質教育有相通之處。通識教育,又稱為自由教育,經歷了從自由教育、人才發展教育再到新的自由教育模式的發展過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意識到文化素質教育與科學技術教育的比例在高等教育中嚴重失衡。于是,這些國家相繼提出了改革教育模式,大力實施通識教育。英國的學校教育十分重視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如果學生在集體活動中一味去展示個性突出自己而連累到團隊時,則會被認為是“沒有團隊精神”的學生。在美國,人文教育被當作美國教育之魂。美國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本質上是一種崇尚自由、自覺、批判的精神,同時也包含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培養善惡、美丑、是非的判斷能力,是一種寬容合作的精神。美國的學校教育重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以學生的人文素質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美國和加拿大的通識教育主要特點是建立了一套明確的通識教育目標;通識教育的方式靈活多樣,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其要求不盡相同,通識教育的課程結構有名著課程型(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型(哈佛大學)、分步修讀課程型(西北大學、約克大學等);通識課程的內容上不僅強調基礎性、全面性,更加強調課程的整合性和融通性;重視組織和管理,重視名師的作用。日本的大學把人文素質教育稱為教養教育和一般教育。2004年,東京大學制定了“平民化的精英”的教育目標,其目的是把東京大學變成實現社會公正、科技進步、為文化創造作出貢獻的“平民化精英”的培訓基地。臺灣于1984年開始全面推行通識教育,其特點是由教育行政機關規定共同必修課程,各大學在課程設置方面的自主性不足,所開課程之間關聯性不大。香港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主要涵蓋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與文化、科技與環境三大方面。2005年,中國政府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的文件,明確提出要“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2012年,教育部了《職業學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規定(試行)》(征求意見稿),要求職業院校組織學生開展頂崗實習,實施素質教育,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職業能力形成規律,培養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文化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就業。同時,《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點》中,也將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作為今后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由此可見,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綜合型的高素質人才,已成為世界職業教育改革的熱點。對于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國內外的學者提出了許多方法和途徑。楊叔子院士[1]指出學生來到大學,要做三件事,一是學會如何做人,二是學會如何思維,三是學會掌握必要的知識及運用知識的能力,這已成為很多學生的座右銘。他要求自己的博士生讀老子、讀論語。周濟院士提出了“育人為本,三足(教學、科研、服務社會)鼎立”的辦學思想。其次,他提出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中的結合改為融合。深職院原校長劉洪一[2]認為,我國高職院校實施文化素質教育,要在正確認識和深入理解文化素質教育的本質和內涵的基礎上,從育人理念入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探索有效路徑與方法,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高職教育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之路。石亞軍(2003)[3]認為,特色是文化素質教育的點睛之筆,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特色包括理念和思路,特色項目和舉措兩種類型。裴印山和武士勛(2007)[4]認為高等院校對大學生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有三個途徑,分別是加強對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領導,拓寬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途徑,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師資和教材建設。“文化素質教育”這一說法在國外不多見,國外接近的說法就是通識教育或者人文教育。王義遒教授(2006)[5]指出,通識教育可以當作我國高等院校發展文化素質教育的一種手段,但并不應該當成一種教育模式;國內高校可以將文化素質教育的發展作為通識教育的先導。楊叔子和余東升(2007)[6]的觀點認為,結合了我國本土特色進行創新得來的文化素質教育模式,僅僅適合我國而已;而美國實施的通識教育也僅僅是適合美國的,這也因為通識教育是美國教育的本土創新,是根據它教育體系發展的情況而實施的一種教育模式,并不適合我國。國內高校不能完全摒棄通識教育,而要取其精華,借鑒它的先進管理方式,來發展我們的文化素質教育。巫陽朔(2011)[7]的觀點是,在社會需求、歷史發展傳統及教育實踐經驗基礎之上,美中分別提倡通識教育和文化素養及政治教育。以該觀點來看,若從一個國家的社會需要、歷史傳統和教育實踐出發的話,由于文化素質教育和我國目前的教育形式相符,所以更適合我國發展的需要。汪為春(2012)[8]闡述了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理論認知,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要結合高職教育教學的特點,通過對高職學生加強人文學科教育以及育人環境的熏陶,使之逐步形成穩定的內在品質和價值取向,以達到提高高職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的教育。梁麗萍等(2012)[9]認為文化素質教育嵌入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制約因素在于:思想觀念障礙、組織機構障礙、功利主義教育傾向、文化素質教育自身的不足等,根據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要突破口提出文化素質教育應如何嵌入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張宏海(2014)[10]認為,把傳統文化的教育思想已有對教育的平民化、教育的普及化、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其豐富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和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值得深入挖掘和傳承,對當今我國高校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創新有著啟示、借鑒作用。綜上所述,研究者基于國內外教育環境和實際情況,一致的觀點是目前在我國更適合而且可以普遍實行的是文化素質教育,而不是通識教育。

2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大規模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從1995年開始的,主要是針對當時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重理輕文、培養模式單一、專業面窄、人文教育薄弱等弊端提出的。文化素質教育強調高校通過一系列措施使大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基礎上,進行包括文、史、哲和社會、藝術等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校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進而達到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的提升。文化素質教育在我國高校實施20年來,大體上經歷了試點探索、實施推廣和普及提高三個階段。到目前為止,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已經建立了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文化素質類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等等。近年來,各高校越來越重視文化素質教育,并嘗試將文化素質教育嵌入到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之中,并進行了大膽而有益的探索。但是,總體上文化素質教育仍然游離于創新型人才培養之外。有些高職院校簡單地把文化素質教育等同于人文課程,以為多開設幾門公共課就是實施了文化素質教育。還有的把文化素質教育等同于校園文化活動,用一些校內外課余活動代替文化素質教育。縱觀近二十年來我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研究狀況,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整體上講我們對文化素質教育這一新的教育思想仍處于探索階段,理論研究與現實需求之間尚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表現為:第一,在研究內容上,不少研究是對一個學校或地區文化素質教育經驗的總結,還沒有深入提煉并上升到理性思維的高度,從規律這個角度去探討文化素質教育實施和運作的文章還不多見;第二,對一些重要問題的研究深度還有待加強,這些問題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文化素質教育與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關系,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文化素質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等等;第三,在研究方法上,缺少細致調查基礎上的個案研究,比較研究太少。

3設計文化素質教育需求的調查問卷

以往的文化素質教育,一般都是自上而下,按照頂層設計者對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解,進行各種不同的文化素質教育,缺少實際調查學生需要的文化素質教育。隨著社會多元文化的發展,特別是90后、00后的新生代,他們的生長環境和接受的教育和以前大不相同,導致他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也大不相同。因此我們需要依據新生代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特征設計出合理的文化素質教育調查問卷。另外,文化素質教育的調查,涉及到很多定性內容,如何把定性問題變成可以測量的指標,也需要課題組成員探索,討論和潛心設計。問卷從當代大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偏好、對中西方傳統文化的認識、對中西方文化的認同、對洋節在中國盛行的看法以及是否需要繼續學習并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等問題進行了設計。本課題組向深圳職業技術學學院各專業學生共210人發放了問卷調查表,收到有效問卷190份,并對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了統計和分析。

4調查結果分析

4.1對中西方文化的喜好。調查結果顯示,兩種文化都喜歡的學生的比例占66%,兩種文化都不喜歡只占4%,偏好喜歡中國文化的學生為21%,偏好喜歡西方文化的學生為9%。這樣的結果令人感到喜悅的是:一、中西文化都有其優秀的一面,能夠吸引大部分學生,二、在中國的大環境下,雖然西方文化影響力很大,但是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生大有人在,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還是持久而廣泛的,中國在傳播優秀文化方面的能力是見成效的。同時也有令人擔憂的方面:一、有少數學生對東西文化都反感,原因可能是在我們在傳播文化時,采用的方法比較生硬,強調灌輸文化而不是啟發學生思考優秀文化的內涵,導致少數學生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都產生抵觸心理。二、喜歡中國文化的學生還沒達到30%以上,因此,在未來的文化素質教育的布局中,中國文化的比重應該加強。4.2對中西方傳統文化的認識。認為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參半,我們接受時要有所揚棄的學生比例66.67%,認為要以繼承發揚為主的學生比例為28.89%,認為過時和保守的學生比例僅占2.22%,不關心的僅占2.22%。這樣的比例說明:絕大部分同學(96%)認為傳統文化有其可取一面,需要繼承和發揚,然而有較多同學(66%)認為傳統文化中仍然有糟粕一面,需要批判繼承。少數同學(4%)認為過時和保守了,或者不關心。我們認為在春秋戰國之后,很多學者為了王權服務,扭曲了占據主流的儒家思想。例如宋代的理學家把仁義道德規范化,導致活潑潑的儒家思想變成了思想禁錮,束縛了思想的發展。另外,歷史的局限性,導致中國保留了很多怪力亂神的思想。這些歷史原因,使得新時代學生對以往為王權服務和陳舊的思想很反感。我們建議在傳播傳統優秀文化時,重點放在百家爭鳴的時代,而不是王權穩固,思想文化已經被當成統治工具的時代。也就是說把中國文化中儒家經典,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的精華部分,而不是被后人根據自己的理解修改之后的部分,進行傳播和推廣。認為現代西方的價值觀,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已經深入民心的學生比例為34%,認為需要批判的繼承的學生比例為60%,認為不適合中國國情的學生比例為5%,不關心的僅1%。這些選擇情況說明:絕大部分同學(94%)認可現代西方的一些主流價值觀,例如民主,自由,法治等,也就是說我們依法治國有了極其深厚的群眾基礎。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中央全會。我們對學生的調查結果,也從一個側面支持了依法治國的深入開展。另外,有超過半數的同學(60%)認為雖然西方文化有其優秀一面,但是同樣存在其他問題,需要批判繼承。例如西方文化雖然張揚了個性,有利于創新與進取,促進了自由和平等的觀念,但卻導致了自私自利,自由渙散,唯我獨尊以及無政府主義。我們建議,在宣傳西方文化時,注意取其精華,剔除糟粕。4.3對中西方文化的認同。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一般會選擇從古代先哲思想和古代歷史文學、傳統書畫藝術、傳統音樂、民間工藝(如剪紙、刺繡等)、飲食(八大菜系、民間小吃等)、舞蹈武術氣功等、民俗文化(如民族地區文化、堪輿即風水文化等)等方面去學習和了解,而對中國傳統地方戲曲、古代建筑、服飾、傳統科學(如中醫藥、天文、地理、農業等)等方面則不感興趣。而在對西方文化認同上,大多會選擇從西方經院哲學、人文主義、文藝復興等方面去學習和了解,也有部分同學愿意去了解天主教、猶太文化等,而新教則不被學生所喜歡和接受。4.4對洋節在中國盛行的看法。部分同學從商家宣傳營銷的角度出發,認為“節日的意義更多偏向商業化,成為商家宣傳的噱頭,年輕人對于西方節日更為熱衷”,“中國人過節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但是也給了商家謀利的機會,并非純粹的節日文化,還有商業氛圍”;個別同學從陰謀論的觀點出發,認為“洋節流行是對中國進行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滲透,在某種形式上可以稱之為‘和平演變’”,“西方節日與文化是一種文化入侵,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忽視了中華文化”;部分同學從年輕人貪玩的角度出發,認為“不理解洋節的內涵,純粹是為了在節日當天吃喝玩樂”;許多同學認為“我國對中國傳統文化節日仍然不夠重視,僅僅設為法定節假日并不能加深大眾對傳統節日的了解與其內涵的學習”;“學校可以加強過傳統節日,并開展關于傳統節日的各項活動。4.5是否需要繼續學習并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大部分同學認為不論社會怎樣發展都需要發揚傳統文化,并認為是有用的。如有同學認為“中華文化首先要百善孝為先,以禮待人,謙虛做人,這些都是普世價值,不會過時”,“精髓流傳千年,并不斷得到改造,適應每個朝代,當今社會需要傳統文化來維系社會道德體系”,“現代物質至上的社會更需要中國傳統文化來平衡,有利于人們理性的做出判斷”,“傳統文化有千年的積淀,沒用的話早就會被淘汰掉”。這些積極的看法表明同學們受到了積極正面的教育,肯定了傳統文化的作用。也有極少數同學認為傳統文化“沒有多大用處!在當代社會,物欲橫流,大家都以自己的利益為主,在涉及利益方面,大家不顧及傳統文化的制約,而破壞社會道德,污染社會環境”,“中國傳統文化對生活實際意義不大,現在中國生活太忙、節奏太快,沒有時間和精力搞這些”。我們認為,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和實用主義的影響,大學生中或多或少都趨向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對此作為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應對他們加強正確的價值觀教育。

5文化素質教育實施方案構想

依據以上調查結果和分析,我們認為在高等職業院校進行文化素質教育要“以中國優秀文化為主體,以西方文化為輔助”。中國有著五千年未曾中斷的發展歷史。在漫長的、不絕如縷的繁衍歷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行為模式、德行素養和社風民俗。通過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素質教育”,系統整合教育資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學校辦學的核心競爭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質量。在以中國優秀文化為主體的前提下,也不能忽視西方文化的作用,西方文化對現代社會的科技發展和社會發展,起著核心作用。雖然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有其不同一面,但是中國文化是一個兼容并包的文化,是可以把西方文化的精髓融入我們的文化體系之中的。以“中國傳統文化導讀和西方文化介紹”為主線,以人文性管理為手段,以養成教育為途徑,以德育活動為載體,以“合約式”評價為終結,引導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從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挖掘和尋求熠熠生輝的精神瑰寶,從而繼承和發揚傳統的美德、良好的風范、高雅的情趣、昂揚的氣概、堅韌的意志、頑強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體系。

作者:方浩文 張壬癸 林 奇 單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