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臺在住院病人健康教育的應用

時間:2022-02-04 03:53:37

導語:微信平臺在住院病人健康教育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信平臺在住院病人健康教育的應用

摘要:對微信平臺住院病人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現狀進行總結,分析其目前成果、平臺構建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為醫院護理人員進行健康宣教提供參考。

關鍵詞:微信;健康教育;綜述

隨著《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出臺,為貫徹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為群眾提供專業、規范、人性化的健康宣教服務,護理同仁們不斷探索新的健康宣教模式來提升護理質量和病人滿意度,促進護患和諧。因微信平臺可實現文章內容形象生動、圖文并茂,具有傳遞信息方便快捷、簡單實用等特點[1-2],受到醫護人員青睞。近年來在“互聯網+”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將微信平臺應用到醫院的宣傳、管理和經營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也陸續利用微信平臺實現健康知識推送、在線預約掛號、化驗結果查詢等就醫功能。不少護理人員已將微信平臺應用于臨床工作,本研究就應用微信平臺為住院病人提供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進行匯總,分析微信平臺的優勢、構建方法及應用效果,就其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匯總。

1微信平臺在健康教育中的特點

1.1傳統健康宣教模式的缺陷。健康教育主要指對病人實施有組織計劃的護理服務,通過溝通幫助病人及家屬學到保持或恢復健康的知識,使病人自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避免或降低疾病復發率、致殘率、致死率,是臨床護理工作中一項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內容[4]。隨著時展和人們需求變化,如何把疾病知識及健康理念傳輸給病人及家屬,產生有效護患溝通,是值得進行深入探討的話題。目前,部分護理人員采用口頭表達、書面文字、視頻等不同形式展開對病人的健康宣教[2,5]。此類傳統宣教模式多存在以下不足,口頭宣教因護士文化水平、知識層面、溝通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難以達到一致性效果,并因病人自身理解能力參差不齊,甚至可能宣教時機方法不當、宣教內容滯后枯燥、宣教內容與病人實際需求信息不對等情況導致無效的健康宣教[5-6]。書面形式存在內容更新不及時、不易保存等問題。視頻因受播放設備限制存在播放時間、頻率單一有限的問題。在彌補傳統宣教模式的被動性、盲目性和單一性等問題上[2]護理人員始終在尋找最為有效、合理、個性化的宣教方式。1.2微信健康教育平臺的特點。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微信的廣泛應用,閱讀微信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微信這一全新互動溝通平臺從一上線就得到護理人員青睞。最早在2012年初就有利用微信平臺對出院后支氣管哮喘患兒及家屬進行延續性健康教育的研究,結果表明該模式獲得家屬認同,提升了滿意度[7]。微信平臺可以集圖像、文字、聲音、視頻于一體,不受地域、時間的限制,能直觀、方便、快捷地進行信息交流,使呆板的教育內容變得生動、形象、直觀、易于理解[6]。微信平臺的使用不僅保證了宣教內容的統一化、標準化、規范化,而且也運用互聯網實現了宣教針對性強的個性化服務。微信平臺還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多樣性、自動回復和數據統計等功能[2-4]。新模式下的健康宣教使病人及家屬接受健康教育知識的行為由被動變為主動,病人可自主選擇空閑時間進行學習和反復閱讀。微信平臺可發送視頻及圖片,更形象生動地為病人及家屬講解知識,豐富了宣傳形式,也實現視頻重復多次循環播放,提高病人對疾病知識的掌握,加深記憶[4-7]。微信平臺的反饋機制能夠在給病人專業性宣教的同時兼顧個性化的指導。在金曉靜等[8]的研究中8例留置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回血病人,自我檢查發現異常后通過微信拍照上傳的方式尋求護理人員幫助,及時至門診PICC維護,獲得及時處理防止栓塞發生。微信平臺能夠針對病人可能存在或已經出現的問題進行個性化指導服務,拉近了病人與醫護人員的距離,增加了病人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提高了病人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7-9]。

2微信健康教育平臺的構建形式

最初微信平臺是采用建立微信群的形式,由高年資主管護師作為當月微信群管理員,定期提供咨詢等服務[7]。隨著微信公眾平臺于2012年8月正式上線,創造更好的用戶體驗,形成一個不一樣的生態循環。此后多項研究采用微信公眾號、微信訂閱號、微信群的形式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微信平臺的管理者一般由高年資護士、主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組成[2,6,10],對癌癥病人、慢性疾病或PICC病人的微信平臺人員組成中還加入有心理學基礎的醫護人員進行心理指導[11]。有的研究還加入網絡工程師參與該平臺的建設與維護,提供技術支持[12],基本形成隨訪管理、健康宣教、咨詢答疑、通知公告及溝通互動5個方面功能。一般在微信公眾號或訂閱號上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定期推送文章,在微信群里可通過語音、視頻、圖片等形式為病人一對一解答疑問。

3微信平臺應用于病人健康教育的現狀及效果

3.1微信平臺提高了工作質量和效率。金曉靜等[8,11]的研究均表明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健康教育可減少置入PICC管路病人相關并發癥發生。有學者認為,在病人住院期間微信平臺的使用,符合現代人的認知要求,更易于被病人理解、接受,宣教質量也隨之提高,護士可以利用更多的時間解決病人個體化的問題,提高了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6]。季春妍[13]研究也表明運用微信平臺對病人進行腸道準備健康教育可提高腸道準備清潔程度,提高護士工作效率。對出院病人,如糖尿病、哮喘等慢性疾病、強直性脊柱炎、痛風、乳腺癌術后等需要繼續健康教育的病人,微信平臺的使用體現了連續性、個性化護理服務。多項國外研究也發現利用互聯網能夠有效補充院內醫療干預難于拓展至院外的局限[14-15]。Aqboola等[16]研究表明:利用手機軟件對病人進行監督管理可以更好幫助病人管理疼痛。3.2利用微信平臺進行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依從性。李香風等[17]發現,使用微信平臺病人服用鎮痛藥物的依從性較電話隨訪及口頭語言干預的病人有明顯提高。微信平臺能對病人用藥起到直接的督促作用,而且能幫助病人獲得用藥知識,減輕心理壓力,提高治療信心,從而提高依從性。胡竹芳等[9]研究表明微信的應用可反復向強直性脊柱炎(AS)病人詳細介紹藥物作用及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提高病人用藥和鍛煉的依從性。3.3利用微信交流提高病人社會支持與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社會支持可以幫助慢性病病人更好地進行健康管理[18]。社會支持是指個體能獲得來自他人(包括家庭、朋友、同事)和社會各方面的心理和物質上的支持和援助。有研究發現,微信健康宣教平臺通過改變社會支持中的主觀支持及支持利用度2個維度,從而明顯提高使用微信病人的社會和心理支持[10-11]。微信互動讓病人體會到醫院護理服務到“家”、到“個體”的感覺,增強病人自主幸福感。互動下的護患交流模式增強病人主動求醫的意愿并增加病人獲得主觀支持的途徑和信心。Turner-McGrievy等[19]研究表明智能手機應用程序能使肥胖病人減重更快,并從網絡資源中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石志堅等[10,12]在研究中積極鼓勵病人分享心得感受,征得病人同意后在公眾平臺上,以促進病人之間的互動交流,提高病人主動性,增強病人自我實現感。

4存在的問題

4.1政策因素。目前我國在互聯網發展及網絡平臺信息維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監管機制薄弱。近年來健康資訊公眾號數不勝數,質量參差不齊,各類失實、侵權的內容易被肆意傳播,使得微信平臺公信力難以維持。保證微信平臺傳遞的信息勿被竊取和盜用、平臺的安全等是微信平臺運營過程一大問題。4.2人員因素。平臺運營消耗的時間和人力投入尚無明確界限,如何保證微信平臺持續運營尚待進一步規范。在部分研究中醫護人員利用閑暇時間幫助病人解答疑問。調動團隊成員的積極性,提供微信平臺適當的維持基金或給予團隊成員恰當的經濟補償和精神鼓勵是微信平臺持續發展需解決的一大重要問題。另外,需網絡工程師納入微信平臺組建團隊,為后臺運營提供技術支持,提高微信平臺運作效率[11]。4.3病人因素。由于微信屬于新型網絡社交平臺,需要一定的網絡知識和智能手機操作能力。在多項研究中選取人群年齡截至65歲左右,考慮老年病人因年齡較大不會并且抗拒使用微信交流;其次文化水平較低的病人較難掌握微信平臺使用方法,需家屬的參與幫助,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還有部分病人因生活在貧困地區無條件使用手機上網,也會流失掉[20-22]。

5展望

微信作為我國特有的智能終端即時通訊應用程序,已成為最受大眾歡迎的社交平臺之一。其中2017年由企鵝智酷公布的最新數據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份有8.89億月活躍用戶,而新興的公眾號平臺擁有1000萬個。數據報告還顯示50%微信用戶日使用時長達90min,從內容營銷的角度看其背后蘊含巨大的傳播價值[23]。應用微信平臺為病人傳遞正確的健康知識,快捷方便地為住院病人進行疾病宣教、出院指導等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綜上所述,由于科技的迅猛發展,微信平臺成為臨床護理人員進行健康教育新的媒介。通過微信平臺開展健康教育可以為住院病人及家屬提供多層次、針對性強、專業知識可靠的健康教育,不僅將健康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從住院期間延伸到出院后,也使教育的內容具有多樣性、連貫性、個性化。同時,微信健康教育具有便捷性、經濟性和受眾廣的優點,是病人能及時獲得健康指導和咨詢的有效途徑之一。下一步筆者通過完善微信健康宣教模式,實現病人出入院健康宣教系統化、智能化,為臨床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王麗征 單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