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學生家庭教育困境及突圍
時間:2022-01-03 10:56:26
導語:留守學生家庭教育困境及突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幾乎成了教育關注的盲區。在高職階段,由于兒童期家庭教育缺失、親子溝通缺乏而給他們帶來的心理影響并未消除,而與父母繼續分離、叛逆期出現的叛逆心理則更為嚴重。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如何使職業院校的留守學生在家庭教育部分缺失、父母關愛依稀遙遠的環境中健康地成長,是學校必須直面的一個問題。本文以宿遷地區五年制高職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現狀作為樣本,探索解決五年制高職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留守學生;家庭教育
越來越多學生因兒童期甚至現階段父母外出打工,導致與父母分離,教育缺失,親子溝通缺乏而帶來很多心理健康問題。大部分專家關注的目光只限于16歲以下的兒童,忽略了已經進入職業院校的學生,他們的家庭教育問題幾乎成了教育關注的盲區。其實,他們兒童期家庭教育缺失,親子溝通缺乏而帶來的心理影響并未消除,而現階段與父母繼續分離,叛逆期出現的叛逆心理則更為嚴重。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如何使職業院校的留守學生在家庭教育部分缺失、父母關愛依稀遙遠的環境中健康地成長,是教育者必須直面的一個問題。本文以宿遷地區五年制高職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現狀作為樣本,探索如何解決五年制高職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及應對策略。
一、五年制高職留守學生家庭教育的類型
課題組選取江蘇省宿遷市三所學校、連云港市兩所學校等五年制高職校612名“留守學生”作為樣本數據,對“留守學生”家庭監護情況實施調查。據統計分析,五年制高職留守學生的生活及家庭教育類型可歸納為以下三種。1.隔代監護型。這種類型占89%,即由長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代為監管的方式。而長輩教育又有以下四類。第一,過分關注類(占86%)。即溺愛,往往是重“養”而不重“教”,生活上有求必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留守學生本來自己可以做的事,都讓長輩包攬了,在正常環境下可以鍛煉的獨立能力,統統被長輩們取代了。第二,過分監督類(9%)。像警察一樣事事監督,常常檢查。如此,大大滋長了留守學生的依賴性和惰性,甚至產生對長輩家長的敵對感。第三,嚴厲懲罰類(4%)。這種沿襲了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教育方法,嚴厲到近似苛責,對孩子動不動就是批評、責罰,而少鼓勵和獎勵,使孩子產生嚴重的自卑、自閉或叛逆心理。第四,民主、溫暖和理解類(1%)。擁有這類長輩家長的1%的高職留守學生,是多么的幸運。他們雖然父母的愛缺席,但他們依然快樂陽光的成長,懂得努力和感恩。2.親朋監護型。這種類型占7%,即父母把孩子托付給叔伯嬸子、姑舅甚至要好的朋友照管。親朋們往往是代管,像對待保管的物品,感情投入不足,托管有余,通常是只在意被監管者的安全問題和物質上的滿足。這樣做的目的,只是為好給孩子的父母一個交代,而對于高職留守學生的行為習慣、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很少關注,甚至不聞不問,留給高職留守學生寄人籬下的落寞感,從而使其變得敏感多疑,誘發很多消極情緒,如強烈的孤獨感、自卑感,甚至膽小懦弱,不愛說話,自我封閉,在與人交往方面,有嚴重的心理障礙。3.自我監護型。這種類型占4%,即由于沒有上述的兩種條件,或其他種種原因,監護的責任就交給了高職留守學生自己,其實這些孩子幾乎和孤兒無異,可以說是“事實孤兒”,哪里還去談什么家庭教育?這類學生的人格缺陷尤其嚴重,容易行為沖動,不計后果;不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而是對學習和家庭極端不負責任;給別人帶來麻煩或造成危害時不僅不會自責,甚至認為理所當然;嚴重的自卑讓他們形成回避型人格,典型的就是社交無能,否定自己的一切,為了避免尷尬,而拒絕一切活動。更甚者是那種邊緣化人格,具有毀滅性特征和自殺等傾向。在調查中還發現,只能通過電話與父母溝通的高職留守學生占到88.2%,其中通話時間僅在3分鐘左右的達到53.5%。高達64.8%的學生,兩周甚至更長時間才與父母聯系一次,有8.7%的高職留守學生甚至與父母沒有任何的聯系。即使在有限的聯系中,這些高職留守學生也很少愿意向父母訴說自己的心事,凡此種種,表明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現狀的確堪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的成長需要滿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與愛的需要、社會交往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需要按照一定的層次進行遞進性的滿足,即人類需要先滿足最低級的生存與安全的需要,才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高職留守學生因多種原因造成家庭教育面臨缺失和不當,在這些需要的滿足上自然會出現諸多問題,讓高職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陷入困境。
二、五年制高職留守學生家庭教育的困境
結合以上調查,并通過家訪、電話訪談、面談、學生座談會、家長會等大量材料的綜合分析,發現高職留守學生家庭教育的困境如下。1.寄居環境差。嘮叨的長輩,孤單無聊的獨處,物質的誘惑,以及自身難以克服的惰性等弱點,是高職留守學生難以言說的痛。寄居在這樣環境中的高職留守學生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極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行為乖張,經常說謊。調查顯示,心煩時也不會向監護人訴說的留守高職生占79%;有深深的孤獨感、自卑感的高職留守學生占絕大多數;97%的高職留守學生都說過謊。這對留守學生人格的形成和情感的正常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2.對話和溝通困難。由長輩監管的高職留守學生,往往因年齡上的差距太大,直接拉開了兩者之間心理、思想、行為等的距離。他們“說不到一塊兒”,高職留守學生內心的想法甚至痛苦長期得不到傾訴,長此以往,必然郁結為心理問題。長輩對學生的所作所為,表現出的看不慣、不理解,也促使學生青春期的叛逆越發嚴重。調查發現,86%的學生承認經常跟爺爺奶奶頂嘴,理由主要是監護人的嘮叨和不理解。那些由親戚朋友監管的留守學生,因監護人顧慮多,怕“好心辦壞事”,往往難以實施批評教育,大多停留在表面上的關心幫助。這又讓學生感覺親戚們對自己只是敷衍,沒有真心。但也有親戚確實對監護人不管不問,甚至給予白眼,這對于已快成年的高職留守學生的心理影響和傷害是無法言說的。他們心理壓力大,極易形成孤僻、偏激、自私的性格,有的學生甚至染上諸多不良習慣。3.教育方法不當。首先,說教太多,成天嘮嘮叨叨。孩子做錯事時嘮叨,成績不好時也嘮叨,這些留守的孩子幾乎是在一刻不停地嘮叨中度過的。其次,包辦溺愛。據統計,孩子寄居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家里,81%以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對孩子的溺愛,把學業之外的一切雜務都包辦下來,成了生活保姆,而其他方面都聽之任之,他們高興干啥就干啥,學習上的幫助幾乎是零。再次,姑叔舅姨們對他們往往沒有一點耐心,指責有余關愛不足。這些做法造成留守學生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執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等不良人格特征。4.情感補償欠缺。父母缺少和留守學生、監護人或老師的經常性的協調溝通。家長盡管長年出門在外,卻很少跟孩子聯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父母或兄弟姊妹處,對孩子的狀況也是不聞不問;偶爾打個電話,也少噓寒問暖,更不要說關心孩子的精神狀況了;往往是聽到不如意的,就一頓訓斥,拿“再不學好,回來一頓打”相威脅。也有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鞭長莫及感到很無奈,但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被動遠離子女,即使心有所想,但一旦忙起來,電話的聯系也就不多了。
三、五年制高職留守學生家庭教育困境突圍
現代家庭教育理論認為:學校教育是所有教育力量中的主導力量,在學生的成長、人才的培養方面起著主導作用。家庭教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它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專家們總結為以下五點:一是啟蒙教育的奠基性人格的形成,二是父母言行舉止的滲透性的潛移默化,三是與生俱來的權威性的血緣倫理,四是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五是靈活性地隨事而動。高職階段的學生,正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隨時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家校配合教育。因此,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是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問題,監護人的角色意識則尤為重要。1.家長要學會彌補教育缺失。父母與子女建立的良好關系是最有效的教育資源,是任何其他關系都不能替代的。它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也是將來步入社會的奠基,更是孩子終身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家長雖然已經缺席了子女的成長過程,但應努力創造條件,來彌補家庭教育缺失對子女帶來的不良影響。雖然五年制高職留守學生已經長大,但他們的成長仍離不開家長關注的目光。林語堂先生在他的《人生的盛宴》一文中,這樣寫道:人生最重要的關系是父母和子女的關系,任何一種人生哲學如果不講求這個根本的關系,便不能說是適當的哲學,甚至不能說是哲學。在林語堂看來,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直接影響著家庭教育的質量和孩子的發展水平的。無論何時家庭的溫暖都是心靈的避風港,父母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家長與留守學生要做到“隔距不隔心”,不管相隔多遠,也要努力做好拉近情感距離的“三個一”,即:每周一個電話,有條件的甚至可以每天一個電話;每月與教師進行一次溝通(電話微信皆可);每學期最起碼要有一次探訪(最好能每月一次)。家長要特別的注意,每次來電或探視,不能一味地只問學業,不問生活,更不能一味訓斥威脅,而沒有感情上的投入。溝通方式很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到耐心細心,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和真心呵護。另外,家長們千萬不能因為無法親自照顧留守的子女而產生愧疚心理后,就一味用物質上的滿足來彌補親情的欠缺。必要的學業上的用品是應該大力提供的,但過度的物質滿足是大忌。所謂過猶不及,經濟供給過足,往往為留守高職學生的越軌行為制造溫床、提供便利,甚至可能會促使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2.監管人要樹立角色意識。作為監管人,無論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是親戚朋友,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擔負起教養高職留守學生的責任和義務,努力為他們營造近似完整家庭的氣氛,對他們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嬌寵溺愛,更不能因不是自己家的孩子,就低看一眼,甚至不聞不問。嚴愛結合是監管人應盡的責任,情感和理智雙管齊下,才能讓留守高職生在和諧溫馨的環境里健康成長。學校也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指導功能,在家庭教育指導實踐中,要通過舉辦家長會等活動,對監護人進行專題輔導講座,使監護人懂得“高職留守學生”的特點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第一,不要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從而加大對留守學生愛的籌碼,進而變為溺愛。監護人應該多給予高職留守學生心理上的關愛,學會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所想、所需,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但要避免嘮叨。第二,尊重孩子的選擇,給他們留有自己的空間。對待即將成年的高職留守學生,要因時、因事分別對待,切忌簡單粗暴地限制、否定。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應說明原因,做好留守學生的思想工作,避免誤會產生,造成彼此的隔膜,要努力消除代溝的隔閡。第三,監護人有責任及時幫助高職留守學生解決面臨的困難。如果因自身能力不足確實不能解決留守學生的困難,則應和留守學生共同想辦法,尋求解決方案,而不是漠然置之。對一些實在棘手的問題,可以電話請教別人,甚至直接和他們的父母溝通。總之,要讓留守學生感覺到,你是非常愿意,也非常努力地在幫助他們,從而拉近彼此的情感。唯其如此,留守學生才不會有孤立無援的感覺,才可避免他們走極端。3.進行個案跟蹤,健全學校對家庭教育的支持系統。把幾個問題比較棘手的高職留守學生作為重點關注對象,進行家訪式個案跟蹤,與監護人和學生的父母長期友好關注,及時分析他們家庭教育中的錯誤做法,積極做好引導。有些學生與家人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雖然短時期由于學校的介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事物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反復性,所以繼續深入學生家庭,繼續與家長保持深入的聯系,是很有必要的,以實現根本解決矛盾。用同志的話說,要確定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突出的本質,就要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如此才可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不同于他事物的原因,或特殊根據,由此才可辨別事物,區分科學研究的領域。因此,對于一些比較特殊的高職留守學生和其監護人,有必要進行個案跟蹤。采取縱橫交錯研究、動靜研究相結合,將研究觸角深入到高職留守學生家庭內部,建立專門的研究檔案,最終形成留守學生家庭教育的典型個案報告,從而建立學校教育積極介入高職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的有效機制。這種個案跟蹤中,學校以家訪的方式主動配合家長的教育過程,保證了教育方法的科學性和教育結果的有效性,擺脫了“被家長”的家庭教育模式,實現了家長的自主教育、學生的自我教育,使高效的家庭教育模式逐漸成型,學校、家庭教育一條龍的教育鏈步入正軌,高職留守學生健康成長的支持系統得到健全。家訪式個案跟蹤,不僅可以解決學生身上存在的很多問題,也促使監護人和留守學生一起成長,共同進步,更可貴的是,可以培養一批善于通過案例跟蹤進行研究的教師,極大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自我成長。諸多研究顯示,家庭環境直接影響著高職留守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的養成。它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密切關聯,發揮著立體的多重功效。高職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應引起家庭、學校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給予積極密切的關注。不管是高職還是中小學留守學生都是相當大的群體,他們同樣是民族的未來和國家的希望。他們的健康成長,不僅關系到家庭的幸福,和全民素質的提高也是息息相關的。因此,要把高職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與職業教育的發展理念高度聯系在一起,和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的研究、理念的創新緊密結合,從而與時俱進,研究有效的對策,使我國的職業教育之路更加科學化、職業化、國際化。
參考文獻:
[1]呂紹清.孩子在老家——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與心理雙熏沖突(下)[J].中國發展觀察,2005(9).
[2]吳霓等課題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10).
[3]李新.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思考[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0(1).
[4]胡國雄,肖亞紅.“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的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1(24).
作者:陳蘇梅 單位:江蘇省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宿遷經貿分院
- 上一篇:德育素質教育考核評價體系研究
- 下一篇:藏族家庭教育與幼兒園社會活動結合
精品范文
10留守兒童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