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認知下學前家庭教育研究
時間:2022-04-09 03:38:36
導語:具身認知下學前家庭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在介紹具身認知及主要學習觀點的基礎上,依據具身認知的原則提出了學前庭教育原則和方法,并列舉了若干實例。這些原則是:環境熏陶至重原則、身教重于言教原則、親身體驗重于灌輸原則,方法有:帶孩子“玩”起來、故事游戲化、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全方位接觸和體驗等。
關鍵詞:具身認知;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教育思想
一、引言
學前家庭教育是教育鏈條上的重要一環,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一個整體。中國歷來重視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就思想觀念而言,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后,我國家庭教育觀念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但以儒家思想為主的傳統思想在中國的影響仍然隨處可見。中西方教育思想各自受到觀點迥異的哲學思想的影響,不同的思想在現實中不同程度地交織在一起,從不同方面影響著家庭教育觀念。從我們耳熟能詳的諺語和俗語可以窺見一二,例如“身教勝于言教”、“不打不成才”、“頭懸梁錐刺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眼過千遍不如手到一遍”等。這些諺語、俗語反映了教育思想觀念中對“身體”的看法千差萬別,或者認為教育是一種純粹思想觀念的傳遞和心智培養[1],身體阻礙了學習,因此需要“打”、“懸發”和“刺股”;或者認為身體的實踐行動對學習至關重要,所以“手過”勝過“眼過”;或者認為父母親身的行為而不是說教對孩子影響更大,折射出人類先賢們對“人類是如何學習”、“教育應該怎樣”等問題的思考。傳統教育思想觀念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實踐中仍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運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對以往教育思想進行梳理和辨析,對于繼承和發展教育思想和理論,指導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圖從具身認知視角對中西方傳統家庭教育思想進行審視,探尋建立在具身認知理論基礎上的學前家庭教育原則和方法。
二、具身認知及學習觀
具身認知(EmbodiedCognition)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認知科學領域出現的新認知觀,它是以批判傳統認知主義面目出現的。傳統認知主義認為“認知是可計算的”,認知過程類似于計算機的符號加工過程,都是一種對信息的處理、操縱和加工過程。如果把大腦比作計算機的硬件,那么認知就是運行在這個“硬件”上的“軟件”或“程序”。由于程序是獨立于硬件的,因此認知是獨立于包括大腦在內的身體的,是一種“離身認知”或稱為“無身認知”[2](DisembodiedCognition)。具身認知理論認為心智有賴于身體之生理的、神經的結構和活動形式[3],心智理解為根植于人的身體結構及身體與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之中[4]。其含義包括三個方面(葉浩生,2010):第一,認知過程進行的方式和步驟實際上是被身體的物理屬性決定的。例如,與人類身體結構迥異的蝙蝠、魚看世界的方式和步驟與人類是不同的。第二,認知的內容是身體提供的。以具身認知為基礎的抽象概念隱喻理論認為,人們借助具體的、有形的、簡單的始源域(sourcedomain)概念(如溫度、空間、動作等)表達理解抽象的、無形的、復雜的目標域(targetdomain)概念(如心理感受、社會關系、道德等),從而實現抽象思維[5]。第三,認知是身體和環境交互的結果,環境中的文化、歷史等都通過身體影響行為[6]。Lakeoff和Johnson在他們的著作《肉身的哲學:具身心智及其對西方思想的挑戰》中將具身認知對傳統認知科學的變革定義為“第一代認知科學”向“第二代認知科學”的轉變,分別將它們稱為“無身認知科學”(disembodiedcognitivescience)和“具身認知科學”(em-bodiedcognitivescience)[7]。具身認知角度的學習遵循如下原則:(1)身心一體原則。具身認知理論認為沒有脫離身體的心智。“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的意識體驗被刻寫在肌肉里”[8]。人類在學習身體技能、物理知識、代數和幾何學知識過程中,都有身體的感覺運動體驗或身體的空間位置等成分參與,學習的過程是與身體活動密不可分的,身體的活動方式直接影響學習結果[9]。(2)根植原則。學習是一種“嵌入”身體和環境的活動。即學習的過程是依賴于身體和環境的。“身體的經驗在情境的展開中獲得實現,教師或學生在這種情境中體驗到與知識接觸的快樂,體驗到身體的意志和歸屬。情感的心智和理智的心智在這種情境中雙雙獲得成長”[10]。
三、具身認知視域下的學前庭教育原則和方法
中國歷來重視學前家庭教育,古語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現代家庭教育理論認為0歲—6歲兒童受家庭影響重大,這一階段的教育和環境的熏陶對其一生的成長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與傳統農業社會不同,城鎮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學前兒童在家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室內環境下度過的,沒有積極、健康的活動,沒有父母(監護人)或者其他人的引導、帶領,在電視機、智能手機、電腦逐漸普及的情況下,極容易陷入沉迷電視、沉迷游戲的陷阱之中。引導兒童開展積極、健康的活動,既能有效抵御沉迷電視和游戲,又有利于兒童在智力、情緒控制能力、身體健康等方面全面發展。在對教育思想史上的各種思想觀念進行梳理總結的基礎上,對學前家庭教育進行再審視,提出符合具身認知觀的學前家庭教育原則和方法,用現代科學的理論指導學前家庭教育實踐。1.學前家庭教育的任務0—6歲的學前兒童正處于身體、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0—3歲孩子本能和無意識占主導地位,這一階段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在保育的基礎上,引導兒童關注周圍的世界,發展其認知,如利用嬰幼兒無意注意與無意記憶的特點,多提供或創造豐富多彩的刺激環境,吸引兒童的無意注意、無意記憶與無意識的動作思維,推動其認知的發展及意識的萌生;同時應幫助嬰幼兒通過與周圍人及自然世界的互動,發展對周圍世界積極健康的情緒、情感,培養兒童廣泛的興趣,塑造良好的個性,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11]。3歲—6歲的孩子在大腦發育、身體活動和自主意識方面有了極大的變化,這一階段家庭教育的任務是促進兒童身體健康成長、培養生活自理能力與良好習慣、發展智力水平和認知能力、培養健康的情緒情感、發展良好的個性與社會交往能力、培養審美能力。2.具身認知觀視角下的學前家庭教育原則(1)環境熏陶至重原則“家庭復制著現實的社會關系,孕育著未來社會的風貌”(魯潔,1992)。家庭環境對學前兒童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學習和認知能力發展方面,而且體現在情感、道德情操、個性品質、社會交往、行為習慣的培養和養成方面。環境至重原則與具身認知主張的“學習是一種‘嵌入’身體和環境的活動”觀點是一致的,創造有利于兒童發展的心理和物理環境對兒童形成良好的安全感、生活行為習慣、對社會積極的認知、良好的道德品質等都具有重要意義。(2)身教重于言教原則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從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的影子,父母注重正己教人,以自身的言行舉止感染和熏陶孩子的效果遠勝于言語教育。托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現代科學揭示,人類的認知能力、模仿能力是建立在鏡像神經元的功能之上。人可以通過鏡像神經元的工作理解他人的認知過程,即以鏡像神經元為中介,通過自己的心理過程模仿他人的心理過程,進而理解他人的意圖、情感、信念和態度等。這種模仿和理解是內隱的、自動的,是通過身體而不是通過語義實現的[12]。現代心理學將鏡像神經元看作具身認知的生物學基礎,為解釋“身教重于言教”提供科學依據。(3)親身體驗重于灌輸原則學前兒童在抽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方面遠未達到成熟的程度,對事物的認知、知識觀念的學習和領悟很難通過簡單的語言描述和灌輸實現。按照具身認知的理論,人的認知和學習是離不開身體和環境的,在真實環境中的認知活動和親身體驗式學習是身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身體各種感覺器官和大腦全方位參與的過程。對提升智力、挖掘潛能,促進認知發展、語言能力、身體動作、自我意識的發展,訓練記憶力和注意力,促進情緒管理和社交能力的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現代科學亦證實,兒童在0—6歲,通過活動適當刺激孩子的感覺,可促進孩子健康、全面地發展,幫助孩子形成對事物準確清晰的認知,為進一步發展抽象、邏輯的思維奠定基礎。幫助孩子與外部環境建立良性的互動關系,培養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當然,真實的環境有較多的局限性,虛擬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替代作用。家長宜依據學前兒童的心理、生理特征創設相關的情景,使其在其中反復體驗和感悟,內化形成觀念和行為習慣。3.具身認知觀視角下的學前家庭教育方法學前兒童的思維和身體發育活躍,他們好奇心強、善于模仿、樂于表現。如何合理利用這些特點,在具身認知理論的指導下,運用恰當的方法對學前兒童進行熏陶和教育,是值得我們思考和為之實踐的問題。(1)帶孩子“玩”起來“會玩的孩子更聰明”這一觀點得到教育界越來越廣泛的認可,本質上與具身認知觀是一致的,“玩”得多,接觸事物多,體驗多,與環境的交互多,身體和大腦的發育相對比較充分。“玩”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繪畫、折紙、剪紙、聽音樂、玩弄樂器、棋牌游戲、家務勞動都能讓孩子以“玩”的方式進行體驗,逐漸培養興趣,全方位挖掘兒童各方面的潛能。傳統思想觀念認為棋牌游戲是娛樂,沉迷其中會玩物喪志,卻往往忽略教育功能。骰子、撲克牌、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圍棋等對培養兒童數字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比擬的優勢。游戲輸贏的體驗對培養兒童健康的輸贏觀、心理適應和承受能力都具有積極作用。(2)故事游戲化故事往往抽象,多是語言敘述,兒童對故事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經驗基礎。根據實際條件和環境,將故事變成角色扮演的游戲,即故事游戲化,讓兒童通過角色扮演親身體驗故事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既有利于兒童對故事背景和情節的理解,又有利于發揮游戲的特長,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故事可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童話、傳說和神話,古詩、漫畫、現實生活中的某種場景或者事件都可以是游戲的來源。(3)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全方位接觸和體驗自然是人生存的根本,接觸大自然對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增長知識、培養興趣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兒童成長的過程就是社會化的過程。因此,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接觸對兒童成長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導兒童觀察自然和社會現象,通過種植植物、豢養動物、接觸和觀察社會活動等方式深入體驗自然和社會,全方位培養兒童的觀察力、思考能力和問題意識,為將來學習和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4.具身認知觀視角下學前家庭教育實例實例1:唐詩成語故事游戲。將童話、神話、民間傳說、古詩故事化,再游戲化。父母(監護人)帶著兒童一起演故事,通過角色扮演,親身體驗故事人物,感受故事情節。如演唐詩故事《夜宿山寺》,兒童演李白,父母(監護人)演同行者,將詩中描述場景表演出來。再如成語故事《刻舟求劍》,兒童演船家,父母(監護人)演丟劍的人,拿一塊木板當船,表演故事中的場景,讓原本難以理解的情節以直觀的形態呈現出來。其他如龜兔賽跑、狐假虎威、烏鴉喝水、對牛彈琴、酸葡萄、白雪公主、阿拉丁神燈……都可以游戲的方式讓孩子體驗。實例2:生活場景游戲。將生活場景游戲化,讓兒童在游戲中體會和感受社會活動。如買賣商品是人類最常見的社會活動,帶兒童買菜、買玩具,在生活場景中感受數字運算,商品交換過程。再將買賣活動游戲化,用體驗的方式讓兒童接觸和了解基本的數字運算,以及人類商品交換的過程。實例3:每天撕下一張紙質日歷。電子日歷、智能手機的普及讓傳統紙質日歷逐漸變得稀少,市場上和家庭中越來越難以看到紙質日歷的蹤跡。但紙質日歷在體驗式學習方面卻非電子日歷和智能手機能夠比擬。每天親手撕下一張紙質日歷并閱讀一張日歷的過程也是持續體驗日期、時間、陽歷和農歷、二十四節氣、天干地支等重要知識和傳統文化的過程,亦是親身感受時間流逝的過程,是非常符合具身認知觀點的學習方式。
四、結語
傳統教育思想觀念是建立在經驗和哲學思辨基礎上的,對與錯歷來爭辯不休,在現實中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學前家庭教育中。具身認知理論是建立在大量科學實證研究基礎上的思想觀念,與傳統教育思想觀念既有沖突矛盾之處,又有一致之處。站在具身認知角度對傳統思想觀念進行梳理,對繼承和發揚其長處、規避局限性具有積極的意義。
作者:毛慧娟 單位:湖南科技大學
- 上一篇:醫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分析
- 下一篇:二孩家庭教育現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