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德育在學校體育的應用研究

時間:2022-03-05 11:06:04

導語:具身德育在學校體育的應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具身德育在學校體育的應用研究

摘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是新時代黨和國家賦予學校體育工作神圣使命。根據完成此使命之需要,從具身認知的角度,探索學校體育與德育融合,在學校體育課程教學、課外作業、運動競賽等工作中踐行具身德育,提高學校體育工作育人質量之道。

關鍵詞:具身;體育;德育;融合教育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開篇即明確指出“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然而,學校教育五育分家,體育工作只顧提高學生體質體能之目標,只顧想方設法地提高學生體育課堂教學與體育大課間中的身體練習密度與強度,德育部門只管開展道德說教提高學生道德紙筆考試水平的現象比比皆是。教育行為是教育者內在教育理念的外在顯露。此等亂象,皆是離身認知教育理念在教育工作者內心深處的對外投射。顯然,離身認知教育理論指導下的教育行動無法讓體育肩負起立德樹人之重任。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是黨和國家賦予新時代學校體育的新使命,新使命需要新理論作為教育行動改革創新的指導。本研究以近年認知心理學新成果——具身認知為指導,結合在學校體育中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之需要,踐行具身德育,探索在學校體育工作中“以體育德”之育人路徑。

一、具身認知與具身德育的基本內涵

想要弄清楚什么是具身德育,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具身認知。20世紀中葉,西方心理學界大量專家學者圍繞認知心理學展開了一系列研究,這股研究熱潮引起了世界各國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等各界研究人員的高度關注,持續至今,愈演愈烈。縱觀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先后經歷了建立在法國哲學家笛卡爾“身心二元論”指導之下的傳統認知(認知主義、聯結主義)和建立在法國知覺現象學家梅洛-龐蒂“身心一體論”指導下的具身認知兩個發展階段。因此,具身認知也被稱作后認知主義。傳統認知認為認知是大腦神經系統的特殊功能,認知與大腦的關系好比計算機軟件與硬件的關系,認為認知是獨立于身體之外的,因此,具身認知誕生后傳統認知又被稱為離身認知。具身認知認為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認知是通過身體的體驗及其活動方式而形成的[1]。具身德育就是指源于具身認知的德育,是指身體經驗同道德認知與判斷等心理過程相互嵌入和相互影響的過程[2]。具身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為破解學校德育工作過度依賴填鴨式灌輸導致“知行不一兩張皮”之困境,以具身認知理論為基礎,把具身認知理論與學校德育相融合。用于指導學校德育工作開展的新理論、新思想,是具身認知在新時代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中國化運用。

二、具身理論在學校體育工作中的應用

(一)在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實踐出真知是具身理論的核心思想,體育課程是一門以親身實踐練習為主要手段的活動課程,學生在體育課程學習過程中伴隨有大量的實踐性活動與身體體驗。豐富的實踐活動與身體體驗是體育課程區別于語、數、英、道德與法制等以端坐于教室學習為主的靜態課程的最大特征。相對于以上靜態課程,學校體育課程具有踐行具身德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天然優勢。學校體育教師在進行課前教學設計時須有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精神,筑基立德樹人任務工程思想之意識,根據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需要選取必要的體育目標與德育目標,選擇與體育、德育目標相匹配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讓德育內容與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學生身體練習體驗相互融合,協調一致,讓體育課程教學在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如,高一新班組建,學生來自不同學校,互不相識,新集體缺少班級凝聚力,需要對學生加強集體主義精神教育,體育教師可以以此作為體育課的德育教學目標,繼而根據體育課程的目標統領內容原則選擇隊形隊列、團體健美操、圖形跑等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的教學內容。(二)在體育課外作業中的應用。教師在充分、有效利用有限的體育與健康課時間的基礎上,還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布置課外作業等方式……[3]2018年10月29日,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在武漢召開的專場會上表示:體育與健康課上學會的運動技能,也需要課后訓練和鍛煉,因此,也要留課后作業[4]。體育課外作業作為學校體育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幫助學生享受參加體育鍛煉的樂趣、健全人格、改善體質、提高運動技能有一定作用。然而,對學生體育課外作業的成完情況監督是體育作業實施的難點。隨著手機與網絡的普及,教師當然可以要求學生以視頻或打卡的形式對學生的體育課外作業完成情況進行監督,但這也無形中增加了家長的管理負擔。學校可以借此作為德育契機,踐行自身德育,在向學生布置體育課外作業的同時對學生開展誠信、自律方面的德育工作。如,結合誠信與自律教育向學生布置“進校100繩”課外作業,要求學生下午進入校園后自覺到運動場完成不少于100下的跳繩練習,然后再回本班教室做其他事情。教師可以不定時到學校運動場指導學生練習、詢問、檢查學生作業執行情況,幫助學生養成誠信、自律的好品質。這樣,既可以有效地解決學生體育課后作業監督與輔導問題,又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出誠信、自律的良好品質。(三)在課外運動競賽中的應用。顧明遠先生曾經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課外運動競賽是校內體育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許多學生最為喜愛的校內競賽。學校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外運動競賽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讓學生走出教室舒緩學習壓力,釋放青春活力,還可以通過妥善的活動組織對學生開展德育工作,讓學生在競賽活動過程中對“文明、和諧、平等、公正”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親身體驗,加深其對以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與認同。如,在比賽前對學生開展文明參賽、文明觀賽教育,對參賽運動員檢錄時加強組織管理,組織運動員分組列隊有序候賽,對觀賽學生開展衛生文明、言語文明管理,嚴格執行裁判規則,營造文明、和諧、平等、公正的競賽活動氛圍。另外,學校在組織開展學生課外運動競賽時應注意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大力開展學生全員運動會,妥善組織,充分發揮學校體育賽事活動的育人功能。(四)在陽光體育大課間組織實施中的應用。組織實施陽光體育大課間是學校貫徹落實中央7號文件和《教育部關于印發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規定的通知》(教體藝2號)精神的重要舉措,是學校日常體育工作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學校的每一項教育活動都不是孤立的,具身德育可以在學校體育課程教學、課外作業布置等工作中找到踐行路徑。在學校陽光體育大課間同樣可以根據具身理論的指導,將體育與德育工作相結合,踐行具身德育,達成一舉多得的育人效果。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身體行動和身體所處的環境會對個體認知造成巨大影響。如,邊點頭邊閱讀會提高閱讀者對閱讀內容的認同感,邊搖頭邊閱讀會降低閱讀者對閱讀內容的認同感。又如,寂靜昏暗的環境容易使人產生不安的體驗進而產生消極的認知做出保守的決定……音樂和自編操是陽光體育大課間的兩大特色元素,學生參與學校陽光體育大課間時,音樂與學生身處的活動場地共同構成學生身體所處的環境,學生的身體會根據自編操音樂按編定動作做出相應運動,產生相應的身體練習體驗。學校要在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中踐行具身德育提高學校德育工作質量。除了可以參考其在體育課程教學、運動競賽及課外作業中的應用,還可以把陽光體育大課間的音樂與自編操動作編排作為體育與德育工作融合的突破口。如,選擇《精忠報國》《男兒當自強》等一些容易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或家國情懷的音樂歌曲作為大課間的自編操音樂,結合音樂編排學校武術自編操……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是新時代黨和國家賦予學校體育工作的神圣使命。新時代,新使命,需要新理論指導學校體育工作開展新實踐。具身德育是認知心理學最新研究成果(具身認知理論)在德育工作中的具體應用,體育活動伴隨有豐富的運動實踐與身體體驗,具有應用具身認知理論,踐行具身德育的天然優勢。學校體育在具身認知理論的指導下踐行具身德育,開展體德融合工作,可以肩負起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之神圣使命。(二)建議。(1)學校體育工作者要更新思想認識,明確新時代黨和國家對學校體育工作的目標要求,把“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作為自身工作目標。(2)學校體育具有應用具身理論的天然優勢,具身理論在學校體育工作有廣闊的應用空間,學校體育工作者可運用具身理論,踐行具身德育,開展體德融合工作,提高學校德育工作質量,落實立德樹人之育人任務。建議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與德育人加強具身德育在學校體育工作中的應用研究,提高學校育人質量。

參考文獻

[1]葉浩生.具身認知:認知心理學的新取向[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05):705–710.

[2]孟萬金.具身德育:背景、內涵、創新——一論新時代具身德育[J].中國特殊教育,2017(11):69–7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搜狐網.王登峰:體育課也要布置家庭作業[EB/OL].[2018–11–01].

作者:江筱毅 單位: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鎮泉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