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教育的體系構筑

時間:2022-03-05 02:41:37

導語:繼續教育的體系構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繼續教育的體系構筑

一、創新機制,搭建校地合作服務平臺

(一)建立了“管辦分離”的繼續教育管理體制

學校著手繼續教育體制改革,制定完善的繼續教育管理規程和運行機構,成立繼續教育與培訓處,建立起校長分管、繼續教育與培訓處主管、成人教育學院與相關學院分工負責和各部門協調共管的“校內一體、管辦分離”的繼續教育組織管理體制,建立“繼續教育管理委員會”和“繼續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統籌并優化配置全校的教育資源,以發揮全校對繼續教育工作齊抓共管的“合力”,為提升寧波大學繼續教育服務寧波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組織和人員保證。

(二)建立了“雙向掛職”的社會服務運行機制

根據科研服務與教育服務并行要求,學校在設立“繼續教育與培訓處”的同時,成立了由分管校長主管的“校地合作委員會”,并下設“地方服務與合作處”,加強了學校與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及企事業單位聯絡與交流的主動性,貫徹了“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理念,為學校的科研成果轉化與推介、成果產業化、技術轉移、科技開發等提供可行的發展規劃和高效的組織管理。重點工程是“百名教授/博士進企業(社區)”和“百名企業家高管進校園”的“雙向掛職”活動。至今,已有500余人次教授/博士深入到400余家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和管理咨詢等活動,有百余名企業家、高級管理人員被聘為兼職教授,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三)搭建了“校地合作、雙向傳導”的運行平臺

1.建立運轉順暢的“校地合作”服務機制

學校努力探求“校地(政府、企業、部門)合作”開展繼續教育的有效路徑,積極主動地推進“校地”間通過訂立合作辦學、委托培養、項目承辦、勞務外包等協議,開展辦學與管理的緊密型合作人才培訓模式改革,逐漸形成了一條“政府出資、單位(企業、行業)組織、大學培訓、學員受益”的適應寧波經濟社會發展的繼續教育發展路子。這樣,既能充分發揮學校高水平的師資、優質的教育資源、先進的校園文化優勢在服務地方中的作用,又能發揮地方政府、企業及行業主管部門的組織優勢與需求信息優勢,形成強強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多方受益的高校繼續教育發展態勢。

2.搭建比較寬廣的“校地合作”公共平臺

目前,學校已與多個地方政府部門共同搭建了20多個繼續教育基地,如與寧波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設的“新型農民培訓基地”、與市組織部合作建設的“寧波市干部外語培訓基地”、與教育局合作建設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基地”、與寧波市婦聯合作建設的寧波大學女子學院作為“女干部培訓與婦女素養教育基地”、與寧波市總工會合作建設的“職工再就業培訓基地”、與經發委合作建設的“中小民營企業家素質教育基地”、與外經貿委合作建設的“外貿企業緊缺人才培養基地”、與行業協會和勞動保障部門合作建設“技能證書考試教育基地”、與交通部海事局合作建設的“高級航海人才培訓基地”等。同時,還與近200家企業合作建立了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實訓實習基地。

二、完善規章,形成“規范化、科學化”的繼續

教育管理制度,確保繼續教育的服務質量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浙江省的“中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母親素養教育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訓中心”、“中小企業家素質提升中心”和“繼續教育理論研究中心”等“五大中心”確定為本示范基地的建設目標和任務。為了更好地實現建設目標,學校對原有已不適應的和不完全的規章制度進行了重新修訂,制定了涉及到人力資源管理、經濟管理、財務管理、合同管理、項目管理、教學質量管理、師資管理、科研管理、資產管理、國際合作管理、重要大型活動管理、獎懲制度等各個方面管理文件,凸現了繼續教育管理的規范化、務實化、系列化的特點。

三、創立模式,著力“學歷+技能”雙證式的應用型人才培養

(一)學歷繼續教育:實施“學歷+技能”雙證或多證書的人才培養方案學校將職業證書培訓列入各專業教學計劃中,學員學完《教學計劃》規定的相關課程和考證要求,畢業時既能拿到畢業證書,又能獲得職業(執業)資格證書。這種“學歷+技能”雙證書人才切合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為全面地推行“學歷+技能”雙證書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對現行的100多個成教專業的教學計劃進行了全面修訂,實施學歷教育內容與職業(執業)資格培訓內容相互銜接的“雙結合”教學計劃。“雙結合”教學計劃由“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構筑一個“基礎平臺;由“專業課程、專業實習與考證培訓”組成一個“專業模塊”,構建起“平臺模塊型”課程體系。同時通過設立“創新學分獎勵制度”,促進了學員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皩W歷+技能”培養模式的實施大大提高了學生就業、轉崗的競爭能力,也為地方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智力支撐?!冻扇烁叩冉逃皩W歷+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成果,于2012年被評為寧波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寧波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二)非學歷繼續教育:建立“學分銀行”,試行“學分互認”制度嘗試進行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融合互通改革實驗,建立成人教育“學分銀行”制度。已在區域內開展成人學歷教育與非學歷職業技能培訓融合互通的改革實驗,允許將通過各類教育取得的學習成果經規范認定折合成相應的學分,與學歷繼續教育的學分累積,獲取學歷文憑。從繼續教育發展的趨勢出發,探索將不同教育內容折算成學分的質量標準及相關的操作辦法,有步驟地、分期分批進行“學分銀行”建設,實現同層次、規格、形式教育之間的學分互認和不同層次、規格、形式教育之間的學分兌換。

四、精心設計,凝練區域特色的繼續教育培訓服

務品牌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充分發揮寧波大學繼續教育辦學在企業管理、國際貿易、法律、海洋生物、機械工程、信息科學、醫學、海運、建筑、教師教育、外語等學科專業方面特色優勢,著力打造“中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母親素養教育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訓中心”、“中小企業家素質提升中心”和“繼續教育理論研究中心”等服務培訓“五大中心”。近五年來,共培訓中學教師6萬人次;企業各類人員近10萬人次;農民工1萬余人次;培訓“母親素養工程”人員55萬余人次;航海人員2萬人次、醫藥衛生人員3萬余人次和其它各類人員8萬人次,學歷教育在籍學生每年均在2萬以上,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五、專兼結合,打造“雙師型”的繼續教育教師及管理隊伍,提高了繼續教育的服務水平

一是加強師資信息庫建設,以本校教師為基礎,聘請省內外兄弟高校和科研機構、行業企業的教授、專家、大師及政府相關部門的學者型官員為補充,分門別類按專題、課程建立“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資源信息庫,實行全員聘任,建立面向市場的教師動態管理和合同管理機制。二是著手建立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專業課教師的機制,采取訪問工程師制度、教師輪訓和定期實踐制度等師資隊伍建設制度,提高本校專兼職教師的繼續教育教學能力。三是要求各個專業學院組建負責繼續教育招生、培訓、實習實驗及學生管理等的專門管理團隊,強調對培訓者與管理者的培訓工作,努力提高管理隊伍的素質和水平,并全面實行“全員聘任”的人事管理制度。同時,為保證對繼續教育教師隊伍的科學管理,學校還專門制定了一系列教學考核評價制度,主要包括:一是實行繼續教育主講教師考核評聘制度。通過評聘結合的原則,建立了一支600多人的高質量的繼續教育師資隊伍,其中,中高級職稱達80%,98%的任課教師教學效果良好,受到學員的好評。二是制定并實行繼續教育教師考勤、教學質量評價制度。獎懲結合的師資管理,既保證了繼續教育教師的整體高素質,又調動了任課教師從事繼續教育的積極性。三是實施了學校層面的繼續教育督導和學院層級的繼續教育評估制度。成立了已退休的校級領導和相關學科專家、教授為主要成員的“繼續教育督導組”,加強對繼續教育進行督導檢查。

六、開發運用,搭建“現代化、個性化”的網絡

管理、在線學習咨詢等平臺,豐富繼續教育的服務方式為改革和發展現代繼續教育,實現課堂學習與在線學習的相輔相成,學校投入近1600萬元,建設“寧波大學繼續教育信息化平臺”。在硬件環境建設上,現有獨立的3個機房,40M電信獨享光纖接入,后續可很方便地升級到100M電信獨享光纖;擁有32個多媒體教室及家政實驗室等教學用房,用于培訓項目的安排。建成了2套自動課程錄播教室,其中包括1個230多座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利用錄播教室可以進行視頻公開課程、網絡課程的網上直播和錄制,以及進行網上遠程互動教學、答疑、遠程論文答辯。建成高清虛擬演播室1間和高清網絡課件錄播室1間,為視頻課程、網絡課件等數字資源建設打下了基礎,首次共有10多門精品視頻公開課對外開放。

七、雙向促進,建立“研究與實踐互動”的學科

科研建設機制,增強了繼續教育的服務后勁學校在浙江省內率先成立了成人教育研究所,提出了建立“專家型領導班子、研究型管理團隊和學習型學院組織”的目標并付諸實施,把問題作課題,將對策作政策,通過課題研究來指導繼續教育實踐工作,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三年來,學校在成人繼續教育方面的課題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社會轉型期成人院校轉型變革研究”以及教育部重點項目“成人高等教育全面質量管理研究”、“和諧社會視野下母親素養教育模式的實證研究”、“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教育策略研究”等研究課題4個,已有10多篇專門研究繼續教育的論文在《教育研究》、《教育發展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繼續教育》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專門圍繞基地建設的理論研究成果《高校繼續教育服務區域功能的再認識》、《基于轉型視閾中的高校繼續教育組織機構革新》、《服務型定位與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校繼續教育的出路》、《成人高等教育“學歷+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等論文已正式發表,這為高標準進行基地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作者:徐鐵峰馬敬峰樂傳永魯保富單位:寧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