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形勢教育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10 09:24:00
導語:中學生形勢教育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的歷史時期,對中學生開展形勢教育仍然很重要。要增強形勢教育的有效性,應實現以下三個方面的轉變:實現由提高政治學科考分向提高政治思想素養的轉變;實現由單講“形勢一片大好”向全面辯證地看世界的轉變;實現由領導干部作報告向采用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的轉變。
[關鍵詞]中學生;形勢教育;轉變
一些人認為,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電視、報刊十分普及,網絡新聞傳導快捷,沒有必要對中學生進行專題性或者經常性的形勢教育了。這種認識是有誤區的。一方面,中學生學業負擔太重,大多數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心國內外大事;有些家長也會干涉孩子看電視新聞,認為不如多做一些作業;另一方面,中學生在平時接受到的信息比較零碎,加上學生思想單純,缺乏科學、全面的分析,對具體事件不能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容易受到負面信息的不良影響,對其健康成長非常不利。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應該加強對中學生的形勢教育,實現教育視角、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三個方面的根本轉變,提高其教育效果。
一、實現由提高政治學科考分向提高政治思想素養的轉變
形勢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全面正確地認識國際國內形勢;認識黨和國家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擁護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增強實現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全球化趨勢的加快,擴大了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和范圍,使學生的視野更開闊、思想更解放、觀念更新異,同時,也給青年學生帶來了負面影響。因為,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意識形態的斗爭形式出現了異化,已由激烈的武力對抗逐步轉向東西方文明和價值觀的沖突,這對我們開展形勢教育是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形勢教育的功能,形勢教育作為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主要不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政治學科考試的得分率,而是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和對是非的判斷力。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必須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不斷增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中學生形勢教育是思想政治課的重要教學內容和有效形式,它不是簡單地讀讀報紙,也不是以純中立的價值取向來講評國內外某些重大事件。我們不僅需要幫助學生全面準確地了解這些事件,而且對其發生的背景、現狀及發展趨向要有比較深入的理論思考,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們黨如何根據形勢的變化和需要來制定正確的政策。經過形勢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并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提升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
形勢教育具有鮮明的導向功能,可以彌補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現在,有不少學生只管讀書,不關心政治,理想信念模糊,責任意識淡薄,這是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造成的。而加強形勢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地分析與認識形勢,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增強青年學生對實現現代化事業的信心,增強學生愛黨、愛國的信念和對社會的歸屬感,懂得青年學生只有把思想統一到黨中央的方針政策上來,把強烈的愛國心、報國情轉化為刻苦學習、全面發展的實際行動,才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才能真正實現人生的價值。形勢教育具有強勁的激勵功能,形勢教育往往從當前國情省(市)情人手,站在戰略高度,用國家政策與法規解讀當下的形勢和面臨的任務,以大量翔實的數據分析我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對青年學生提出殷切希望,教導學生堅定理想,珍惜學習光陰,積聚才智,塑造品格,激發學生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
二、實現由單講“形勢一片大好”向全面辯證地看世界的轉變
形勢教育的主要內容不僅僅是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評述,還有形勢與政策的有關理論、國際形勢與我國對外政策、我國的基本國策、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問題、人民群眾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中學生關心的時事問題等。中學生形勢教育的教育內容設計應該體現“三性”。
(一)要體現時代性
形勢與政策的內容是動態的,具有時效性強的特點。因此,形勢與政策教育必須根據形勢與政策的動態發展及其對人們的思想和社會生活的影響,及時地調整教學內容,要以事明理,以理論事,通過國際國內發生的重大事件和我國社會發展的進程,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形勢,深刻理解黨的政策。比如,以“黨的十七大精神解讀”“八榮八恥與弘揚民族精神”“三農問題與新農村建設”“教育與人才強國戰略”“奧運精神與自信、自強、自尊”為專題的形勢教育等,使其與時俱進,內容鮮活生動。(二)要體現針對性
在當今信息化背景下,變化著的世界時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響青年學生的思想,在他們積極地通過各種方式獲取信息、從中吸取精神營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些不良的影響,必然產生和積累許多疑惑和問題。更令人擔心的是,一些中小學生對媒介的依賴性和迷戀性的增長,使得負面影響更加難以防止和消除。加強對中小學生的正面教育,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增強他們對媒介傳播辨識、判斷和分析的能力,已成為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形勢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要幫助學生解決這些疑難問題,教育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形勢中的主流和支流、本質與現象、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長遠等各種關系,防止認識的片面性、表面化和絕對化,消除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形勢教育必須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開展教育,要注意研究學生的思想動態,緊緊抓住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和難點,通過對一些關鍵問題的剖析、討論,力求把困難講透,把方法講明,把前景講清,達到消除疑惑、統一思想的目的。如以“中美日關系與臺灣問題”“伊朗與朝鮮核危機”“藏獨的陰謀與本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中學生的歷史使命”“關注民生與和諧發展”等為內容的形勢教育。
(三)要體現知識性
形勢教育涉及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領域的內容,既有現實問題,又有歷史問題;既有社會改革,又有經濟發展;既有國際局勢變化,又有國內形勢動態;既有科學技術,又有生產建設。其知識性很強。對中學生的形勢教育,太膚淺與太深奧都不妥,既不能新聞事件的簡單羅列,也不能純政策理論的宣講,應根據內容需要適時介紹有關背景知識,史料翔實,事例生動,脈絡清晰,語言幽默,既適應學生的求知欲強的特點,又能讓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增強形勢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比如,“科教興國戰略與當代高科技發展以及自主創新”“網絡與我們的生活”
“科學發展觀與綠色循環經濟”“我國環境保護現狀與我們的責任”“汶川地震與我們的責任”等系列教育活動,與中學生生活閱歷密切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掌握,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實現由領導干部作報告向采用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的轉變
從信息化時代和青少年年齡特征要求出發,形勢教育的授課方式必須講求實效,避免單一說教。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多種載體,采取靈活的形式,使形勢教育入耳又入心。比如:可以通過傳統的大型報告會、專題講座、時政知識競賽的形式;可通過國旗下講話、課堂主題班會、討論與辯論會、收看電視新聞節目的形式;還可以開辟網絡專題教育、音像教育及學生編寫時政報等新形式。同時,形勢教育要采取與聽眾平等對話的方式,輔之以當場提問討論,圍繞主題、突出重點,解決疑點,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分析問題,交換各自不同意見和看法等。這種包括言語與情態(如手勢、動作、表情、體態等)相結合的雙向交流、雙向互動,往往能達到思想碰撞、情景交融和氣氛活躍的教育效果。
另外,授課者也應該多元化,不一定是領導干部和政治教師,全體教師都有義務和責任對學生進行形勢教育,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專家、能手也可以。比如,我們曾邀請一位優秀導游講“我國旅游業的改革與發展趨勢”,請當地報社的副總編輯講“余姚區域優勢及其發展遠景”,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教育效果特別好。有時還可以讓學生輪流在政治課里講“新聞”,由教師來點評,這樣學生既學習了時政,又鍛煉了自己。
此外,在形勢教育中還應該加強實踐環節,組織學生開展調查訪問、參觀考察及社區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和加深學生對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巨大進步的認識。比如,可以舉辦形勢教育為主題的黑板報(手抄報)評比與攝影比賽,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大型企業、種養基地或市容市貌,在寒暑假組織學生撰寫以“我的家鄉”為主題的、反映家鄉歷史文化發展的調查報告等。這樣既重視了學生自身的實踐體驗和自主參與,又使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有助于增強教育的實際效果。
- 上一篇: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論文
- 下一篇:學校教育品牌建設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