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品牌建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0 09:25:00
導語:學校教育品牌建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中的一種自然生成,而不是外界的硬性植入。其形態可能多種多樣,然而其內涵是思想,注定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艱苦探索與思考的過程。平度第二中學在實踐中通過學校文化建設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其打造校園文化的核心理念為:讓教育回歸根本的育人文化;讓管理提升層次的管理文化;讓科研滲透思想的科研文化;讓古舊燭照今人的校史文化;讓甘泉滋養心靈的課程文化;“文化競爭力是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的終極感悟。
[關鍵詞]學校管理;學校文化;學校發展
如果說教育是一個坐標系的話,那么,教育質量代表的是教育的效度,而學校文化則代表教育的高度。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不重視文化建設的學校,注定是一所沒有高度的學校。平度第二中學(簡稱“平度二中”)是一所農村普通高中,區位和生源均不占優勢,這樣的學校怎么發展?我們的回答是靠文化。通過文化培育自己的軟實力,照樣可以使一所農村高中綻放出別樣的絢麗。
一、育人文化:讓教育回歸根本
學校文化提供學校發展的共同的愿景,起到引領作用。農村高中可能普遍感到生存的巨大壓力,這與自己目標文化的錯位有一定關系。我們是這樣給自己一個定位的:“做平民的、大眾化的普通高中教育,以培養合格的高中畢業生為己任,面向全體學生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基礎教育兼顧特長培育,追求合格率,兼顧升學率。”有了正確的目標文化,就不再焦灼,也無須自卑,反倒生出一種悠然的達觀心態來經營自己的學校教育。
在人才的培養上,我們有個看似倒置的觀點——合格第一,優秀第二。學校文化在人才培養上的核心價值判斷決定學校教育的發展方向、辦學定位、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和計劃措施等一切呈現形態。基礎教育應該是一種全面的和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千百萬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勞動者,而現實是由于“偏追”的影響,整個基礎教育墜入一種選拔和淘汰的深淵。高中是決戰的前沿,小學和初中是后續梯隊。在這種戰時機制上,學校無法放松心情來做教育,一切圍繞中考和高考的輪子轉。在這種高速的旋轉中,不斷地產生著新的選拔和淘汰,看一看官方數字背后真實的輟學率,可能會讓人觸目驚心。這一切皆源于核心價值判斷的失誤。既然是大眾化教育,我們更應該重視合格的教育,并把合格教育做為衡量學校教育的基本尺度。具體到高中,但凡通過畢業會考,取得畢業證書,都應算合格人才。以合格教育為核心價值判斷,弱化選拔和淘汰,才能心平氣和地做教育。開齊課程,培育特長,德、智、體全面發展。其實在合格教育中,優秀的產生是自然的事情,甚至由于科學地貫徹素質教育的精神,會有更多的學生成為優秀。這樣,優秀的成長不是建立在廢墟上的成長,而是共同成長中的突出成長而已。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提出重視合格,鼓勵上進,把合格放在第一位,追求優秀在其次。有特立獨異的學校文化做主導,我們才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不流于俗。
文化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精神。當學校文化充溢于整個校園時,就形成一種氛圍,稱之為“文化場”。盡管它不可觸摸,卻是客觀存在,浸潤和濡染著在場中的每一人,這就是文化的影響力。大家都在讀書,個別不想讀書的學生倍感無聊,也跟著讀書;大家都在說笑,個別想讀書的學生也就懈怠下來。作為農村高中,區位上不占優勢,全市前2800名學生被城區重點高中一網打盡,而每年考上大學的學生不足2000人。我校收的是全市2800名開外的學生,而家長和學生對我們懷著和重點高中同樣的期待。重點高中是把應該考上大學的學生送入大學,而我們是把原本考不上大學的學生送入大學。在現行的中考招生體制下,我們沒法改變體制,只有改變自己。學校確立“一主兩翼”的特色教育辦學思路,即“以美術為主體,以音體為兩翼,帶動發展,協調共進”,我們的學生照樣走進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體育大學等知名學府的校門。
二、管理文化:讓管理提升層次
管理有三種境——人治、法治和“文治”。校長、制度和文化是學校發展的三個關鍵因素。在學校發展的初始階段,主要靠校長的思想、人格和能力;發展階段,主要靠一套完備的、切合實際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機制;成熟階段,則主要靠學校文化。學校管理漸次由人治、法治走向“文治”,標志著管理達到文化的極致。在此過程中,校長有義務擔當起學校文化建設的重任,把學校文化建設提升到學校發展戰略高度,引領學校的主流文化建設,把建設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莊嚴使命。沒有文化的意識和文化建設的自覺,總用一種行政長官的心態來領導和管理學校,永遠做不成教育品牌。平度二中有三個教學區,從二中自身的管理實踐出發,我們確立了“總部統攬,校區自治”的管理模式,提煉出“全”“細”“嚴”“正”“情”等五大特色。所有這一切構成了平度二中的管理文化。在這種文化氛圍下,一些看似復雜的事變得很簡單。如評職稱,局里給10個中高名額,最終就有10人報,沒人爭,沒人搶;評先進,年度考核優秀,多年沒搞投票評議了,都是累計積分制;年度信訪零投訴。這些都是在和諧、務實和重效的文化的長期浸潤下形成的。學校的管理文化一直秉持著以下兩個理念:
第一,以人為本,重視教師。教育即服務,教育服務的對象是學生,“教師第一,學生第二”,這種觀念是對傳統學生觀的一種顛覆,具有現代意義,有利于打破“師道尊嚴”,轉變教師觀念,擺正自己位置,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有利于保護和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和培植學生多彩的個性,進而催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的萌動,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從管理的角度講,從如何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看,究竟是教師第一還是學生第一?我們認為校長只有照顧好教師,教師才會看顧好學生。當教師身處不公正的環境,工作超負荷運轉,心理上又非常壓抑時,滿腹的怨氣就會發泄到學生身上,從而給教育的對象帶去師源性污染。究其原因,很多不是教師本身的問題,而是學校管理的問題。所以學校一定要為教師提供一個公平的工作環境,要有科學的競爭激勵機制,要關心教師生活,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價值實現,落實教師民主權利,提高教師的幸福指數。當教師以主人翁的姿態、飽滿的熱情面對學生時,我們的工作才有可能做好。所以校長在落實“以人為本”上,首先要重視和關注教師,這是實現優質服務的前提。
第二,“人性第一,理性第二”。現在學校只注重管理的科學化,更準確地說只注重管理的量化,把目標分解,視完成情況計分,進行定量評價,這實際上是管理的一種簡單化傾向。鑒于教師工作的特殊性,在諸多因素中,有不少是無法量化、而對教育又是重要乃至關鍵的東西,像教師的人格、愛心等,它是不可以稱量的。當過多、過濫地使用量化管理時,教師往往不是在教育的根本上下功夫,不愿做長遠的打算,而是逐條研究應對量化表上的一個個項目,把極富創造性的工作變成機械的操作,變成追名逐利的短視行為,因而就有了在教育這片知識密度較大的領地上種種不科學甚至野蠻的行徑。這是把教師當做“工具人”而不是“情感人”“文化人”的必然結果。一個充滿冷漠的“工具人”,只能培養更加冷漠和頹廢的學生。因此,量化管理不是唯一的,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法寶。培養朝氣蓬勃的學生要靠生氣貫注的教師,而激發教師工作的熱情需要學校管理中諸多豐富的非理性因素的培養。這就是我們的人本管理文化。
三、科研文化:讓科研滲透思想
平度二中在科研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做科研實際上是做文化”,于是將科研提升到文化建設的高度,在長期的運作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科研文化。“做有思想的科研”,代表平度二中教育科研所達到的境界。平度二中教育科研從自身發展經驗出發,認為基層學校科研必然經歷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初始階段,啟動研究,生成和積累大量的過程性材料;第二階段是發展階段,在積累達到一定量的情況下,產生階段性飛躍,能夠提供研究展示現場;第三階段是高級階段,過程性材料為規范的和正式的著述取代,生成自己的科研思想,形成自己的科研風格和科研特色。我們將其通俗地概括為“三流科研出材料,二流科研出現場,一流科研出思想”。這一觀點在2008年1月份山東省校本研究工作總結表彰暨現場研討會上一經提出,便產生廣泛的共鳴。
在科研上我們還有一個認定,就是“三流教科室主任指揮科研,二流教科室主任帶頭科研,一流教科室主任服務科研”。科研要重視材料積累和網絡利用,提出“材料讓科研站起來,網絡讓科研飛起來”。在科研運作上提出“柔性啟動”“利益驅動”。在正確的科研文化引領下,學校科研一步一個腳印,發展壯大。學校從2003年起步,2008年初以校本研究的豐碩成果成為山東省中小學校本研究先進學校。四、校史文化:讓古舊燭照今人
我們提出“盛世修史,史為今用,用以育人,人才輩出”,把文化建設最終落實到育人上,避免為文化而文化的文化至上主義。平度二中是1952年建校的,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肯定有很多好的沉淀和積累。平度二中的史志建設從去年在青島召開的“中國地方教育史志校史工作暨校史與學校發展研討會”開始啟動。
我們讓檔案室去“存史”,由校史室去“展史”。當師生們徜徉于其間,領悟學校歷史文化的真諦,感受老二中人的精神激勵時,便是“用史”。“用史育人”,正是校史研究的落腳點。一張老照片盡管算不上是攝影精品,但如果它是1959年搶收本校豐產小麥的照片,那就顯得彌足珍貴。40多年前的聲光電影自然無法追回,而這張照片,依然倔強地透射著那個年代的信息。一張1959年赴省參加飛行員體檢的合影,其背景是學校門前的一座牌樓式建筑,稱為“躍進門”,兩側橫幅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如果這個牌樓能保存至今,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一些蘊含文化價值的建筑,往往被當做危房拆除了。學校尚存20世紀50年代的一座大禮堂,蘇式建筑,我們現在才知道它是歷史幸存的寶貝,該好好維護。作為檔案室的延伸和外在呈現方式,學校還興建了碑刻長廊和書畫長廊,與一字排開15間規模的校史展室并稱學校文化的“三大長廊”。碑刻長廊以40年校慶領導、專家和書畫家題詞為基礎,擴展而成。書畫長廊以40年校慶書畫為基礎,加上師生書畫作品組成,這樣就從物態層面上,構筑起學校歷史文化的立體呈現方式。
校史文化的呈現不是做給外人看的,更不是嘩眾取寵、博取名利的工具,而是二中人自己的精神家園。當一位老校友在展室里40年前的老照片上找到自己時,高興地大叫起來,我們也幸福著他的幸福。當人們走進這個貫通歷史與現實的長廊時,就會陡然意識到我們正在創造二中現在的歷史,因而更加珍惜今天的一切。
五、課程文化:讓甘泉滋養心靈
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面、協同推進。但是,教育理念有相對穩定之時,規章制度有相對完善之時,環境建設有相對飽和之時,活動文化一般也有定例,唯有課程文化建設沒有窮期。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文化資源的研發也就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平度二中近幾年編輯出版了《給女兒的39封信》(明天出版社,2006年5月,該書獲當年度全國非虛構類圖書排行榜第23名,排在霍金的《時間簡史》之后);《班主任工作例談》(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4月)等一批課程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學校文化從垂直的角度看是教育文化下的亞概念,從空間的角度看又是地方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應該把學校文化放在本土文化的時空背景下加以研究。平度二中地處康城文化的背景下。古峴原系齊國下都——康城,田單大擺火牛陣就發生在這里。有春秋以來保存完好的大型古墓360余座,“打開康王墳,山東不受貧”指的就是這里。學校據此開發出的校本教材《走近齊國下都——康城》是對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走近康城兒女》是對鄉土人文資源的開發。近年來,學校共編輯校本教材62種,公開出版13種,涉及道德教育、軍事教育、生命教育、環保教育、女生教育和愛情教育等多個方面,形成比較完備的校本教材體系。
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形式,文化是教育的內容,而共同承載教育和文化的是閱讀。抓住了閱讀,也就抓住了教育的關鍵、文化的根本。平度二中以“書香校園工程”為抓手,以閱讀教育為切入點,發動師生全員參與,共同營建,教師以《每周一讀》為主,學生則每周一個專題,每個專題12萬字,以此為師生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科學素養的提升奠定一個寬泛而堅實的基礎,使學校文化、民族文化浸潤、滋養人們的靈魂,達到不訓而化,育人于無形之效。歙硯中的子硯為什么珍貴?古人開礦的礦碴被山洪沖下,在溪流中浸泡了500年,才那么圓潤、亮澤,而教育就是要用文化的溪水浸潤人的心靈。
六、終極感悟:文化競爭力是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平度二中在2007全國示范高中競爭力論壇上做交流發言,提出一個命題——文化競爭力是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有文化的學校才有魅力,有魅力的學校才有競爭力。學校文化建設要關注其轉化和吸收,真正有價值的文化是為師生所接受、存于內心并外顯于行動的那一部分。如果堆砌了太多的“文化”卻不被師生認可、接受并轉化為行動,這種文化是死文化、無效文化,是文化擺設。所以,落實文化建設實效性的關鍵不是將標語口號上墻就算完事,而是看是否將學校文化植于人的頭腦,從而使人具備某種精神、氣質、意識、境界和行動上的自覺。
做教育要有文化,有文化才有品位;做文化要有思想,有思想方見深度。學校是不斷發展的,學校文化建設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增添新的內涵。建設一個校本的文化體系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創新和發展。
- 上一篇:中學生形勢教育探究論文
- 下一篇:學校文化中校長角色定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