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研究性學習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0 03:05:00
導語:文言文研究性學習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討文言文的研究性學習方法,即通過研讀古文注疏,理解文言精義,重視學生文言文知識能力的獲得,文言文研究性學習方法的習得,從而獲得人文精神和國學文化的熏陶。
關鍵詞:古文注疏文言精義研究性學習
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在新課程改革中有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價值,至少可以作出以下六個方面的價值定位:一、保持獨立的持續探究的興趣;二、豐富學習的體驗;三、養成合作與共享的個性品質;四、增進獨立思考的能力;五、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六、養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它通過學習方式的轉變來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目前教育界尤其是語文教育界對研究性學習作了理論上的探索和實踐上的嘗試,走出了一條適合素質教育的路子;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由于未能充分考慮到學科的自身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新課程培養目標等因素,還存在著種種問題。
本文試對文言文的研究性學習進行探討,通過要求學生結合課文認真研讀古文注疏,從而理解文言精義,獲得文言文知識能力,習得文言文研究性學習方法,在古代經典作品及其注疏的直接影響下獲得人文精神和國學文化的熏陶。
一、研讀古文注疏,培養研究性學習能力
研讀古文注疏,圍繞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文言文實際問題展開,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能力。
我國在漢代就產生了訓釋詞語的專著:《爾雅》、《方言》、《說文解字》、《釋名》。這些專著用“以形說義”和“因聲求義”的方法,從形聲義三個方面分析了詞義的來源,揭示了詞義的概括義、理解義。我國古代還有很多注釋方面的書,如漢代鄭玄的《毛詩箋》、趙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辭隨句》、魏朝何宴的《論語集解》、唐朝張守節的《史記正義》、顏師古的《漢書注》等等,這類書往往采用“據文正義”的方法,揭示詞語在文中的靈活義、具體義和引申義。如果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能借助于這些古注,就能夠發現問題,解決疑難。并從中體悟出古人解詞的方法和思路。
例如,荀子《勸學》有這樣一句話,“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凹病?,《爾雅•釋名》:“疾,壯也?!敝嘎曇艉甏?。這一注解是對全句的串講,不難看出,“疾”這里不當速度快講。
“學而優則仕”,多年來都認為孔子在宣傳“學好了就可以做官”這種封建說教,但若認真地閱讀古注,就會發現這種批判是沒有道理的。且不談“學而優則仕”之上還有“仕而優則學”一句,單拿這一句來批判就已經犯了斷章取義的毛病;僅就這一句而言,把“優”解釋為“優良,好”也是不正確的。在上古乃至中古時期,“優”是“優?!?、“富?!钡囊馑?,常被解釋為“寬也”、“裕也”。南朝梁黃侃《論語義疏》“優”猶“寬閑也”。而針對“仕而優則學”一句,何宴的《論語集解》亦解釋為“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所謂“學而優則仕”是說“學有余力則可以為仕”。這里談到的不是選拔人才的原則,而是學習與從仕的辯證關系,但是由于詞義的片面理解和其它原因,使孔子這一思想長期被誤解,被歪曲,同時也腐蝕著學生的靈魂。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落英繽紛”一語,“落英”兩字,課本及不少書上都注成“落花”。其實,“落”除了有“掉落”之意,還有“剛剛開始”之意,《爾雅》首篇就寫到“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權興,始也”,用同訓的方法把“落”解為“始”?!峨x騷》中也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子,所以“落英”既可解為“飄落的花”,也可解釋為“初開的花”?!短一ㄔ从洝返淖髡呖桃饷枥L了令人稱羨的世外桃源,它有著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而滿地落花、“西風調碧樹”、凄涼蕭瑟,怎會是作者本意呢?況且又如何與上句“芳草鮮美”相銜接呢?從現代漢語詞語中也能找到“落”字釋為“始”義的例子,比如“大廈落成”就是“剛建成”的意思,所以根據語境,“落英繽紛”即是“繁花滿枝”,與上句“芳草鮮美”相配合,一地面,一枝頭,兩相照應,如不這樣理解,芳草與飄落的花又如何一同混在地上呢?
學生只要認真閱讀古注,深入思考,就會發現出問題,并尋找到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學法就是很切實的研究性學習,能收到較好的效果。相比之下,如果把《論語六則》的研究性學習定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或者“孔子的人才觀”,則顯得大而無當。即使中學生略知一二,對語文學習也未必有益。中學生的學業負擔是沉重的,這種把語文學習引向深奧難測的學術領域,必然要對他們目前的學習提出過高的要求,而能夠達到這一要求的畢竟只是少數學生,導致面向全體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最終成為少數學生的行為。而通過培養學生研讀古注疏,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卻能普遍面向全體學生,并為學生在今后的大學教育打下深厚的基礎。
二、研讀古文注疏,培養對國學文化的深厚感情
研讀古文注疏,還可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文言知識,更廣泛地學習古代文化知識,在古代經典作品及其注疏的直接影響下獲得人文精神和國學文化的熏陶,從而培養對國學文化的深厚感情。
古漢語中有許多現代漢語中所沒有的特殊修辭法,如果不理解這些,就會影響對原文的理解。古人對修飾方式沒有張科設條,標舉品性,歸納出完整的理論體系,而是就例論例,星星點點散見于歷代的注解中?!赌咎m詩》中有這樣一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辯我是雄雌?”教材注:“據傳說,兔子靜臥時,雄免兩只前腳時時爬搔,雌免兩只眼睛時常瞇著……”。實際上,“腳撲朔”,“眼迷離”是兔子共有的特征,無論雄雌,在余冠英先生的《樂府詩選》中就注明了這點。詩中所以要分開來寫,是采用互文見義的手法,以保證原詩五字一句的整齊性。因而這幾句就當解為“雄兔雌兔都爬搔著腳,瞇著眼,兩只兔子一起跑,你怎么能辯出哪個是雄,哪個是雌呢?”同樣的例子,如“秦時明月漢時關”,“隳突乎東西,叫囂乎南北”,“主人下馬客在船”等,如果不認真閱讀古注或今注,則很容易錯解。
古代一些專用詞語,也是因望文生義而誤解。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一句,“床頭屋漏無干處”,此句教材沒有作注,一般參考書也沒有,因而就很自然地解釋為“屋子漏雨”。只要讀一讀古注,就知道“屋漏”在古代是專用名詞。《爾雅•釋宮》寫到“室中西南隅謂之奧,西北隅謂之屋漏,東北隅謂之宦,東南隅謂之{宀交}”,屋子四角名稱各異,可見,“床頭”“屋漏”都是名詞,表示室內位置。這樣來解釋,“床頭屋漏無干處”才能通暢。
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有一句,“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這“路”很容易被誤解為“道路”。其實“路”是南宋的行政區域名,南宋的行政區域分為四級:路、府、州、縣,分層管理。了解了這一文化常識,才能正確解釋詞句,又如《孔雀東南飛》中有“寂寂人定初,奄奄黃昏后”句,“人定”和“黃昏”是古代表示時間的專有名詞,也不應誤解。
閱讀古注還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詞義的比喻義、象征義或隱義?!对?amp;#8226;衛風•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明白了“蚩蚩”的意思,全句的結構就明白了,“蚩蚩”是“氓”的謂語,是“氓”在求婚時做出的那種忠厚老實溫柔的樣子,迷惑女方,使之上當,余冠英先生譯文“那個漢子笑嘻嘻”,把這一含義基本上表達出來了。
《詩•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漢代鄭玄為《毛詩》作箋:“碩,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無復食我黍,疾其稅斂之多也。我事女三歲矣,曾無教令恩得來顧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痹谶@段注釋中,解釋了重點詞語的含義,如“碩”、“事”、“顧”等,闡明了詩句的實際所指,如“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這就解釋了為何言“三歲貫女”的問題,而注釋的大部份內容又是對詩句的串講。如果把這些內容聯系在一起,詩句的核心含義就明白了。
《左傳》的外交辭令是非常出色的,常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意在言外,后代讀者感到費解。閱讀古注,會給我們很大的幫助,如在《殽之戰》中,秦師出征前,力阻出兵的賽叔前來哭師,對孟明說:“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這時秦穆公立刻罵他:“中壽,而墓之木拱矣”。從字面上看是說蹇叔若活到壽數就是死的話,墳頭上的樹也長得能用兩手合抱了,這自然是咒他該死不死。而更深一層的意思就是因蹇叔的話給這次出征帶來不祥之兆,需要消除影響,所以,秦穆公一方面表示自己的氣憤,更重要的是希望用自己的話來避邪,使蹇叔的預言不能實現。這樣復雜的含義和目的在字面上沒有顯示出來,而晉人杜預生活時代去古未遠,了解古人習俗和心理,所以在《春秋經傳集解》中就把此句解釋為“言其過老,悻而不用”,大概意思是說,秦穆公在宣揚蹇叔老糊涂了,他的話是昏聵之語,別信他那一套。這樣就把秦穆公的意思揭示出來了,也使我們理解了原文真義。戰爭結局是秦軍大敗,主將孟明等被俘。而晉襄公在母親文贏的請求下又放走了他們,因而受到大將先軫的責怪,派陽處父急速追趕。追到黃河邊,盂明等人已經上船離去。陽處父還假說贈馬騙他們上岸以便擒拿,但是孟明并沒有上當,他站在船頭高聲道謝,并回答說:“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表面看來,話說得十分客氣,但他實際含義卻不是這樣,杜預注道:“意欲極伐晉”。杜預的訓釋幫助我們理解了盂明的言外之意。
從新課程角度看,學生通過研讀古注,不僅解決了學習中的實際問題,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精神而且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宏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研讀古文注疏,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
研讀古文注疏,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親自參與探索的熱情,使他們獲得主動學習的積極體驗,逐步在日常學習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索和創新的積極欲望。
比照人教版和蘇教版柳永《雨霖鈴》的注釋,都有“該注不注,注而不準”的毛病。頭一句“寒蟬凄切”就讓人懷疑,這“蟬”前為何加一“寒”,莫非是一形容詞?蟬覺寒而鳴聲凄,仿佛言之成理,可法布爾在“蟬”中分明說,蟬是“四年地下黑暗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歡愉”,到了“寒冷”的深秋,應該銷聲匿跡了,課本恰恰在這里沒有作注,那就應該好好研究一番。查《辭?!贰昂s”條,有二注。注一曰:蟬的一種,似蟬而小,青赤色?!抖Y記•月令》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霜降,寒蟬鳴”,《文選》曹子建《贈白馬篇》詩:“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又《月令章句》:“寒蟬應陰而鳴,鳴則天涼,故謂寒蟬也”。秋季鳴于日暮,其聲幽抑。注二曰:“寒天的蟬。蟬到秋深無寒則不再叫,故把所顧慮而不作聲比作寒蟬”。很顯然,詞中的“寒蟬”當取前義。學生讀到這一注解,就會豁然開朗,興趣倍增,從而認識到望文生義、任意揣度是和課文學習的科學精神相違背的,同時也培養了敢于向權威挑戰的精神。
這首詞還有一處注解很值得推敲。“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經年”人教版課本注為“一年”,蘇教版注為“年復一年”,揣度詞意,后者的注解應更為妥當。“經年”作為一個詞語,不見于權威的《辭?!贰ⅰ掇o源》及《漢語大詞典》,但《漢語大詞典》有“經年累月”詞條,解釋為“形容經歷的時間十分長久”,可見“經年累月”同義,都指“年復一年,時間長久”。從全詞來,柳詞上片寫臨別時依依不舍的情形,是實寫,而下片則采用設想的方法,虛寫了別后的思念,一別成千古,不知道要多少年,這就把這種離愁推向無限的時間和空間之中,正體現了柳詞的情調凄涼、婉約哀傷、極盡鋪排渲染之能事的藝術特色。學生通過閱讀這一注解,解開的是全詞的妙處,理解的是柳詞所以流傳千古而魅力依然的奧秘,定會為自已的創造性讀書而喜悅。
相反的,如果教師在教這首詞時,設置了如“柳永詞的婉約風格”、“柳永對詞史的貢獻”等研究性課題,學生必然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查閱有關資料,還要費很多周折去整理材料,這在理論上講似乎很完美,好像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但在實際的操作中根本行不通,縱使他們從書上、網上、報上、雜志上把別人的文章剪下來,拼成一篇篇文章,充當自己的研究性學習成果,也只不過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這不僅無法實現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初衷,反而增加了新的問題,破壞了學風,使學生喪失了興趣和熱情,濫竽充數,華而不實,實在不可取。
讀書,固然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滋潤心靈,當教師通過引導把學生整個的身心和全部精神都投入到讀書之中,使其在參與中、在過程中、在體驗中,獲得讀書的積極體驗和興趣熱情。研讀古文注疏,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四、研讀古文注疏,促進優良學法的有效習得
研讀古注疏,在授課上除了注意引導學生不要犯咬文嚼字的毛病,還應注意引導學生切實地掌握學生方法,促進優良學法的有效習得,以至事倍功半。
本人在教讀《離騷》時,疏通文意后,即發給本文的集解(選自明汪援《楚辭集解》),讓學生同課文的注釋相互參照,同學們經過認真的比較分析之后,提出了自已獨到的看法。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浩蕩”,課文解為“荒唐”;《楚辭集解》(以下稱為《集解》)解為“浩蕩,言君心之縱放,如水之浩蕩無涯,靡所底止也,狂惑不定之意”。大家認為,課本同義串釋,而“荒唐”意豐,難以把握真義;而《集解》則從本義(水之浩蕩,靡所底止)到引申義(君心之縱放,狂惑不定)都作了明確說明,十分清楚。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蛾眉”,課文譯文中譯為“秀美的蛾眉”,單獨時解釋為“喻指高尚德行”,《集解》解為“蛾眉”謂美女之眉,細長而美好,形若蠶蛾之眉,屈原自喻也。通過比較,大家認為“蛾眉”單獨解釋時,應從本義(蠶蛾般細長的眉)到喻義(屈原自喻品德高尚),而在翻譯時可兩者兼顧,譯為“蠶蛾般的秀眉”才妥當,即點形又繪神,文意貫通;而課文譯為“秀美的蛾眉”實際上沒有解釋“蛾”字,不能不說是疏漏。而且注釋中把“蛾眉”錯排成“娥眉”,一疵。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鷙”,課本解為“兇猛的鳥”,指鷹、雕等,而《集解》解為“鷙鳥,雕鶚鷹鳶之屬,此取其威猛英杰凌云摩霄之志,非謂悍厲搏執之惡也”。大家認為課文的注釋不合文意,文中“鷙鳥”應是屈原自指,謂剛正之君子與齷齪之小人不同群,因而應解為“飛得高的鳥”,喻指屈原的遠大志向。
[芳與澤其雜兮,唯昭質其猶未虧],“澤”,課文解為“污濁”,《集解》解為“澤,言其色之潤澤”。兩處注解正好相反,誰是誰非呢?大家認為,《集解》的解釋更合理。結合上下文來看,“芳”是“其氣之芬芳”,概括前段“制菱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澤”是概括“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謂王佩有潤澤也”,這樣,此句同上段前后呼應,意思關聯,成為有機的整體。如果把“澤”字理解為“污濁”,則突兀而來,前后文沒有照應。而且,《集解》還有一段文字,更合情理,“此與上章,亦參錯文法,其次序本謂制菱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唯昭質其猶未虧。茍余情其信芳,不吾知其亦己也”。這樣一點,“澤”的意義就更清楚了。不僅如此,下文“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也正是從“芳”與“澤”兩方面來寫,也可作為“澤”義的佐證。
討論中同學們還有許多問題,這里不—一例舉。我覺得這樣的課,真正體現了新課程提出三維目標,課堂上,同學們投入了最大的興趣與熱情,借助工具書,比照課本注釋和《楚辭集解》,質疑問難,討論對話,不僅獲取了一定的文言知識,還在研讀古注的探究過程中掌握了文言文的一種學習方法,同時這樣的語文課滲透了學生最美好的情感,養成了作學問所應秉持的科學態度,也觸及了文章最深層的文化底蘊。如果長期堅持這種文言文學習方式,學生將達到“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言含義,讀懂文章內容……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生將達到“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發展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學習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閱讀過程中注重反思、探究作品中的疑點和難點,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并樂于和他人交流,共同提高”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將達到“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培養科學精神,提高文化修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這種教法,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種學法,喚起了學生青春的熱情,提升了思維,鍛煉了語言,體現了情感。
行文到此,關于“研讀古文注疏,理解文言精義”這一研究性學習方法大致闡述完畢,然而我更深切地感到,由于各種原因,我們民族的文化精髓、諸多經典作品精義長期處于一種被誤解的情形,以致一些精辟的見解被錯誤的思想所代替。想到這里,覺得真是愧對先賢,愧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就如同把“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理解為讀書時為了金錢、地位、美女一樣荒唐。因而,停筆遐思,我更感到“研讀古注疏,理解文言精義”在語文新課程改革中,不僅是一種教法,一種學法,更是我們教師身體力行,還歷史文化真面目的一種勇氣體現。
- 上一篇:組織選拔后備干部調研報告
- 下一篇:鄉鎮黨委領導方式改進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