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語文學習能力培養論文
時間:2022-07-17 10:02:00
導語:農村小學語文學習能力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摘要: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前狀況堪憂,教師普遍沿襲“一本書、一言堂、一鍋煮”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忽視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突出表現在產出和投入比率低,“他主學習”仍占據教學舞臺,教學方式單調,成為制約課堂教學質量的“瓶頸。”究其原因主要有摘要:農村小學教師語文素養參差不齊,教學思想陳舊,創新意識淡薄;應試教育陰影作祟,教師的教學圍繞考試要求轉;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的考核和評價指標單一,導致教師急功近利,忽視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提高。改革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勢在必行,以學生發展為本,構建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我校語文教師經過探索實踐,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農村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基本策略摘要:即創設良好氛圍,激勵自主學習;提供自主形式,關注自主過程;鼓勵“人自為學”,培養自主精神。
一、當前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前狀況和思索
目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目前狀況不容樂觀,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沿襲“一本書、一言堂、一鍋煮”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將備課當成“抄教案”,將上課當成“演教案”,將學生當成灌輸知識的“容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隨處可見——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加上機械重復式抄抄寫寫,以及為應付考試而做的大量練習,忽視了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自為性,使課堂缺乏活力,教學效果欠佳,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摘要:
1、產出和投入比率低。課堂上,大量的時間用在教師串講串問理解課文內容上,師生共同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多,但學生語文能力提高緩慢,讀寫教學嚴重脫節,學生表達能力低下,作文內容“假、大、空”。
2、學生學習被動,“他主”學習仍占據教學舞臺。課堂教學老師包辦代替太多,學生自己讀書的時間少,自己琢磨的時間少,自己活動的時間少,學生沒有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語文教學引入死胡同,只在課本的語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3、教學方式單調,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參和差。教師唱主角,少數優生唱配角,多數學生當觀眾。
二、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新問題的原因
1、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普遍教學思想陳舊,語文素養參差不齊,創新意識淡薄。部分教師不思進取,放松了學習,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機械練習,忽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
2、應試教育的陰影作祟。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影響,教師習慣于應試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只按照考試的要求進行教學,考什么就教什么、練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練。甚至有部分自認為教書應考有法的教師將教材中的閱讀課文棄之不教,理由是考試根本不會考這些內容。
3、對教師的考核和評價制度改革相對滯后。將評優晉級和學生考試分數掛鉤,導致教師急功近利,唯分數是從,課堂教學面面俱到,知識教得死,生怕哪個內客沒講到,學生考試時丟分。面對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不容樂觀的目前狀況,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如何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構建農村小學語文“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我校語文教師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這種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環節是摘要:創境激情--引疑自究--啟思自悟--導訓自結。即通過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通過引導學生質疑,參和自主學習目標的制定;通過組織參和課堂教學活動,啟發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師生、生生多向交流,促進學生自評自結,整合知識體系,把握學習方法。
三、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基本策略
(一)創設良好氛圍,激勵自主學習
美國聞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摘要:“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和者。學習者通過自己練習、探索、發現,所獲得的知識才真正有效”。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給讀書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創設自主學習氛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喜好,良好的學習習慣,強烈的學習責任感,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首先,應創設自學氛圍,教給學生自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學生自學前,教師應教紿自學的程序和方法,采用一讀(將課文讀通讀順,了解課文脈絡,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預習提示”,讀一讀課后思索題,明確新課要學什么),三寫(即認真讀課文,深入思索,在文中圈圈畫畫,記下疑難,寫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書,遷移舊知識,初步解決一些自己能解決的新問題)的方法,使學生自學時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學有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師要充分發揮引導和示范功能,但不要扮演包辦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發自主學習的動機,讓學生樂學。動機是內驅力,自主學習需要一種內在激勵的力量。假如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探索活動具有強烈的欲望和追求,這種內驅力就能把學生內部的精神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動。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烈的特征,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新問題的情境中,產生對新知識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喜好的激勵下形成探索動機。
第三、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愿學。教師要轉變角色,努力營造出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生說生評,生說師評、師說生評等形式,讓學生自己獲得新問題的解決,使學生走向成功,體驗到成就感;適當組織學習競賽,開展合作學習,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使學生愿學、樂學。教學民主氛圍的營造,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摘要:
1、主動匯報,交流學習。在學生自學后,教師要創設讓學生交流學習所得的機會,培養學生主動匯報學習情況的習慣。我們通常是讓學生站起來就說話,避免舉手指名等煩瑣形式,學生說話不拘束,課堂呈現氣氛熱烈,思維活躍,情緒高昂的場面,討論、爭論中不時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
2、互相討論,及時評價。可通過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師生討論等多種形式組織教學,營造民主評議的氛圍。學生的發言有優有劣,這對幫助學生把握分析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方法有借鑒意義。學生通過互評、互議,相互啟發,互教互學,在民主融洽的課堂氣氛下,在教師的適時點撥下,愉快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從而也提高了學生評判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大膽發問,鼓勵創新。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對不明白的新問題大膽發問,提倡學生給老師提意見、找岔子、挑毛病,誘導學生積極思維,發表獨立見解,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當學生想法和老師不一致時,教師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應耐心傾聽,多問學生是怎么想的,對思索不夠深入的新問題要鼓勵引導學生進一步去探究,將學生思維活動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要激勵學生敢提問,愛提問,樂探究的喜好,培養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
(二)提供自主形式,關注自主過程
學習不是結果而是一種過程。布魯納說摘要:“學習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要培養學生參和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全面、主動參和學習全過程是提供自主學習的最佳形式。學生只有直接參和探索新知識的全過程,才能領悟知識的奧秘,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優化教學過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和學習。參和的內涵十分豐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大膽放手,更多地提供學生參和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官功能,讓他們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參和觀察、思索、討論、實驗。讓學生實質性地參和教學過程,要做到七個“讓”摘要:即課文讓學生自學,字詞讓學生自己把握,段意讓學生概括,新問題讓學生發現,方法讓學生尋找,重點讓學生思索,難點讓學生突破,真正讓學生參和每節課的全過程。參和要多樣化,如質疑問難是一種創新精神的反映,是學生思維參和的標志。學生能提出新問題,那怕千奇百怪、荒誕離奇,只要學生積極參和了思維活動,教師就要悉心引導,讓學生思維的火花最終成為知識學習和創新的火種。
關注自主學習的過程,其最佳手段是優化課堂教學中的反饋和評價。學是核心,導是關鍵,評是學生求知的催化劑。教師的主導功能不僅體現在課堂提問的梳理精當,而且體現在處理反饋信息的應變能力上。評價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反饋的重要途徑,它的功能并不僅限于讓學生了解自己和目標要求的距離,還應通過評價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堅定學習的自信心,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當學生答錯新問題時怎么處理?----是鼓勵引導、點撥開竅,還是訓斥譏諷,簡單的否定,甚至罰站?前者能使學生感到老師態度誠懇,評價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護,進而產生“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求知沖動,以良好的心態進入學習探索中;后者則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挫傷學習積極性。因此,反饋和評價,不僅是學生認知過程的需要,更是開放式教學和融洽師生情感的需要。
(三)鼓勵“人自為學”,培養自主精神
學習者不會思索,不把握學習的方法,單靠死記硬背來獲得知識,必然失去求知的喜好。因此,教師教學過程中“引”要得當,“放”要得法,給足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人自為學”。放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敢問、善問,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辯駁別人,發表相反意見。在課堂互動中交換思索所得,從而不斷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體驗探究的樂趣。另外,教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盡量多地動手操作。俗話說摘要:“眼過千道,不如手做一遍”。調動多種感官參和學習活動的過程,也就是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發展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放”得徹底,還應當注重以下幾個新問題摘要:一要區分好“亂”和“氣氛活躍”的關系。有的老師怕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把課堂搞亂,影響課堂紀律。我認為只要學生圍繞“學”而亂就不要怕,教師導之有法,這種由激烈的討論辯駁引發的“亂”只會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因為他們無暇開小差。當然,對學習紀律作出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明確告訴學生——下課你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動,上課必須學習。二是要給學生留足充裕的思索和活動時間,切忌走形式,武斷地打斷學生思維,挫傷學生獨立思索的積極性。只有在每個學生充分思索的基礎上,討論和爭辯才會有最佳的效果。三是盡量多地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能讓學生說的,老師不說;能讓學生想的,教師決不禁錮學生思維;能讓學生動手操作的,老師絕不越俎代庖。這樣,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既是改革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必由之路,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更對教師的的素質提出了挑戰。很難想象,一個很少自己看書,很少自己搞學問,很少自學的老師,對自學的堅定不移的理念會有多少認同呢?會堅定不移地推行自主學習嗎?會有耐心嗎?觀念的轉變是艱難的,需要過程,解放課堂,建立新課堂的道路是漫長的,需要所有教師長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 上一篇:糧食局科學發展觀調研實施意見
- 下一篇:糧食局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