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思政教育思索

時間:2022-05-25 11:19:00

導語:大學思政教育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思政教育思索

1前言

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就是堅持以大學生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以大學生的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以大學生的品質培養為落腳點,全心全意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學服務,千方百計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這是當代教育中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也是現代教育理論和實踐創新的成果.在堅持以大學生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思想政治教師不僅要善于引導學生、教育學生、改造學生、培養學生,還應關心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引導學生,維護大學生的正當權利,維護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滿腔熱情地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積極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建設祖國貢獻力量.

2貫徹以人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思路

2.1以大學生為思想政治教學的主體

2.1.1重視大學生的根本需求

需求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的原始動力之一,因為需求是人們的本性,馬克思主義指出需求是人類生命最本質的特征之一,也是生命的原動力.人類不僅能總結事物發展的規律,還能按照人的需求進行改造,所以人才能具有創造性的能力,使生存的條件不斷得到完善.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突破瓶頸,要從大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把以人為本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在教育教學中要時刻關注著大學生,多為大學生著想,幫助大學生、尊敬大學生,使其擁有更高層次的追求,為大學生的生存以及發展奠定基礎.

2.1.2關注大學生的精神需要

人們在不斷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更要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大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日漸成熟的階段,情感欲望日漸加強,并且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以及生命的價值.他們需要各種情緒的宣泄、人性的拷問、情感的安撫、信仰的追求、心靈的寄托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等,這些均需要教師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關懷與教育,幫助大學生確立人生的理想和信念,追求人類的終極目標,從而實現大學生精神層面的建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應該針對大學生自我的社會地位、價值、角色、義務與歸屬等問題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教育者要了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以及對各種問題的質疑等,合理、適當地引導大學生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將大學生的具體情況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使大學生能夠真正明白生命的價值以及生命的意義,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現階段,由于經濟社會變革以及高校擴招等原因,使大學生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很多大學生在面對就業壓力時產生了強烈的失落感和孤獨感.所以,要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身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加強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責任意識.同時,學校應該加強就業指導,清除大學生就業心理障礙,增強對大學生選擇就業和就業決策能力培養的力度.

2.1.3正視大學生的基本利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是遵循客觀規律,其基本規律是利益對人們思想行動的支配性和根源性.人們在生活中,必然會產生多種多樣的需求,人們的利益之所在就是讓這些需求得到滿足.需求及其滿足是人們生活的源泉,也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這就要求在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建立在充分理解并尊重學生對利益問題的關心的前提下,用科學的利益觀以帶領學生鑒別多種利益訴求,讓所有大學生能關心國家利益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自身利益所帶來的追求,由此凝集成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多為學生考慮,重視其自身的發展、生活、健康、安全等各種問題,把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作為工作的重點,從而獲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

2.2改革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2.1言傳與身教相結合

在《論語》中孔子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是一份神圣的職業,其是知識的傳播者,同時也是思想道德的示范者.教師的言行舉止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學生,學生的模仿能力又很強,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離不開思想政治教師的模范作用,因而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應注重自身思想政治修養的培養,以身作則,應將言傳與身教二者結合起來.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只有以自己的思想、行為以及人格作用于其教育的對象,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才能轉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引導大學生規范行為,促進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自主建構,塑造大學生的靈魂.

2.2.2引導與灌輸相統一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習慣采用生塞硬灌的教學模式向學生灌輸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樣不僅達不到思想政治教學的預期目標,還會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誤解,甚至是反感.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師在堅持理論教育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層次,改善理論教學模式,增加理論教學過程的藝術性以及互動性,如通過課堂提問并引導學生作出回答,或者由學生自行講課,教師在對講課內容進行評價等,將理論灌輸與引導疏通相結合結合,提高學生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參與性.

2.3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

2.3.1堅持理想信念教育

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發展一個主要的特征就是開放性,各種對立思想體系并存.黨政府對這種形勢有著十分清楚的認識,并且新形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也是一種考驗.因此在面對這種考驗時,黨的領導人都非常重視理想信念教育.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是理想信念教育”.其結合當前的黨情及國情,把理民族凝聚力發展與想信念教育提高到同等地位.我國仍處在和諧社會構建初期,加大對高校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導高校學生“樹立在我黨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與共同理想”,與此同時,還應幫助大學生樹立更高的人生理想,確定馬克思主義的堅定理念.

2.3.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一個健全的人而言,不僅要擁有健康的身體,還必須要具備健康的心理.在各大高校開展心理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大幅度提高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使其能冷靜面對各種挫折以及變化.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經濟、政治以及社會方面均發生廣泛而深刻得變革,幫助大學生在觀念、心理以及能力上適應轉型關鍵時期的發展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發展的重要時刻,由于情感、學習以及就業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其心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使其心理存在諸多問題.如果無法及時發現并采取合理措施進行開導,有的大學生有可能因承受不了壓力而作出無法挽回的行為.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教師不僅要關心大學生的實際需要,還應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大學生學會心理調適,提高大學生承受壓力及挫折的能力,及時消除各種心理困惑,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并解決各種心理問題.對于有心理困惑的學生,教師應多加關注并主動了解大學生,及時發現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主動走進大學生的心理世界,與其進行深刻交流,使大學生能保持積極向上、健康的心理.

2.3.3結合政治教育

新時期的教育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為根本出發點,開展各種形勢政策性教育、黨的基本綱領、科學發展觀教育,理論、經驗教育以及路線教育,開展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育等,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提升大學生的政治水平以及理論水平.在復雜的環境下,要指導大學生正確地運用唯物史觀去認識社會的發展趨勢,識別不同的錯誤思想,識破各種反動圖謀.提升大學生的政治判斷力以及政治敏銳性,并通過政治敏感性的培養來認清西方反華思想.

2.3.4重視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規范、道德行為以及道德觀念三個方面的教育.新形勢下高校應建立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統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協調、與社會主義法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道德規范教育.深入開展“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以為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廣泛開展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及社會公德教育,引導大學生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不斷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2.4拓寬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

2.4.1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理論和實踐脫節嚴重,實踐環節在教學規劃中普遍被忽視,這不僅違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因為實踐的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一方面,想要真正把握好理論必須要經過實踐證明.唯有在實際的運用中,并且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再通過“理論到實踐,實踐到理論”的不斷重復中才可以更好、更虹鱒卻地體會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精華所在.另一方面,為了能更好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掌握好馬克思主義理論,且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與實踐相結合.

2.4.2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

現今社會,網絡與大學生的學習及生活密切相關,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的機遇.首先,網絡上生動多樣的內容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深度.其次,網絡增大了師生之間交流的機會與途徑.教師不但可以通過網絡來加深對大學生現實需求與內心狀況的了解,以此來增加彼此之間的交流,還可以通過網絡組織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使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形成有效的雙向互動.但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開放性及平等性是其基本特點,這不僅容易削弱老教師的威信,在互聯網上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不同的觀點,還會涉獵到不同的意識形態,還因為它的開放性給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大學生已經具備了對網絡信息進行篩選的能力,但由于大學生缺乏相應的政治敏銳度,很輕易被反華勢力所誤導.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主動占據網絡陣地,加強校園網的建設,建立一個將服務、趣味、知識以及思想、融為一體的現代化教育性網站,積極組織積極健康的思想政治網絡教育活動,充分利用網絡手段,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