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人物畫教育教學改革探析

時間:2022-01-15 09:11:55

導語:寫意人物畫教育教學改革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寫意人物畫教育教學改革探析

摘要:通過對當代中國人物畫發展動態和目前高等美術院校中寫意人物畫專業教學現狀的闡述,提出了部分高等美術院校中寫意人物畫專業教育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并對中國寫意人物畫教學改革進行思考及分析。

關鍵詞:高等美術院校;寫意人物畫;教學現狀;教育教學改革

中國畫在20世紀成就卓著,而其中以人物畫更為突出,時代巨變和中西文化的融合乃是人物畫變化發展之主因。我們應盡量擴展學術之疆域,突破地域、民族之局限,方能領略藝術之大美。古往今來,真正的藝術大家,無一不是既學傳統,亦學西方,二者皆為精通的。反傳統者徹底否定傳統,照搬西方模式,認為只有徹底否定,方可重立傳統。這種自認為立足于“現在”的思想,實則是對中國之“現在”認識匱乏之表現。而以郎紹君為代表的“中西融合”觀點既不固守傳統,亦不“全盤西化”,避免過于保守和偏激之弊端,這使我們看到:融合乃是長遠之歷程,切不可急功近利。就現實教學而言,我們高校教師對此體會頗深。

一、高等美術院校中寫意人物畫教學現狀

回顧幾十年的教學狀況,高等美術院校寫意人物畫教學成績顯著。同時,大部分高等美術院校在寫意人物畫教學中亦存在很大的缺陷,究其原因大致如下:一是早期受蘇聯藝術的籠罩,中國畫專業過分推崇素描光影寫生,學生以線造型的意識較弱;二是在寫意人物畫教學中忽視對筆墨語言、形式感和形式法則的研究,忽視對學生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三是在教學中只強調傳統,導致中國畫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狹窄,對西方藝術不了解;四是學生對寫意傳統理解的還不夠,還處于表面模仿階段;五是書法教學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高校往往更關注學生對傳統的臨摹與寫生,對創作課往往強調不足。學生在四年的專業學習過程中普遍缺乏對創作意識的培養,體現在寫生中,其作品往往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獨特感受。多數院校中國畫課程設置單一,學生知識結構簡單,對西方藝術的認識普遍不足,不利于學生從更高的視野來審視寫意人物畫發展的趨勢,這一切均使寫意人物畫的創新和發展步履維艱。

二、寫意人物畫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

1.中國畫教學的困境

藝術類人才需求規模的增加導致高校擴招,引起生源質量普遍下降。近年來非常規性擴招,導致美術已并非為小型規模的教育,并且入學門檻的降低,考生基本功普遍不夠扎實,依靠記畫法、背套路而應試入學,何談素質高下之說?此乃對高校美術教學造成影響的最初因素。盲目而又單一地進行素描、色彩的強化訓練,導致中國畫基礎普遍匱乏,談及中國畫藝術觀念則更是無所是從,從而給高校中國畫的教學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這一切亦使中國的美術教育不講民族藝術傳統和國情,不自覺地用西畫模式限制了中國畫的發展。傳統的師徒傳授教學逐漸被大規模的學校教學代替,高等美術院校中國畫專業的基礎課設置了素描課程,對我國20世紀以來的美術影響深遠,更影響了近現意人物畫的發展。蘇式寫實主義的創作思想、契氏素描以及當時為政治服務的宣傳要求等等,滌蕩了中國畫的傳統體系。故而,從全國美術院校的中國畫教學看,主要問題是對傳統主線的偏離,在“創新成為時代的要求”的沖擊之下,凸顯出松散性與隨意性。因此,“回歸傳統本位”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2.寫意人物畫教學改革采取的措施

為了跟上時代的發展,符合高校培養目標的要求,必須對中國畫教學進行改革,調整寫意人物畫教學課程安排,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首先,中國繪畫最大的特點是講究筆墨。筆墨作為中國畫的表現手段,講究書法入畫,推崇書法用筆的趣味,“畫到高度是寫”,畫畫如同寫字一般,這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藝術現象,更是西方藝術中所沒有的特殊要求。其次,對畫面形式感的培養,要求學生改變面面俱到的觀察方法,進行有選擇地觀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藝術個性。元代肖像畫家王繹,主張要在“呼嘯談話之間”觀察對方,不主張“正襟危坐”,其寫像“非惟貌人之形似,亦具得人之神氣”。畫面形式感的培養亦需要畫家的想象力,因為想象力是創造的基礎,很難想象一個缺乏想象力的人能搞好創作。要把想象力的訓練作為造型基礎來對待,可以通過看書、讀畫,隨筆記下感受,做想象造型訓練。通過小品練習可以培養創作才能。石魯曾對向他請教創作的人提出要求,每天畫一張小品畫,推敲構圖和研究筆墨。畫的多了,在進行大創作時便可水到渠成。第三,中國畫是以線造型的藝術。高校素描基礎課的開設,完全用塊面去塑造,這與中國人物畫的造型要求相對立,學生在進行寫意人物畫學習時看不到線,不會概括凝練線條,線面打架,終究畫不下去。中國畫用線要求簡練、概括,而基礎素描以鉛筆排線的方式造型,當轉化為毛筆時就顯得束手無策。這表面看是工具的不同,關鍵還在于教學要求。所以,要求學生從“素描眼光”向“國畫眼光”的思維轉變,強調以線造型和意象造型,我認為這是寫意人物畫教學應堅持的方向。第四,重視書法在寫意人物畫教學中的作用。書畫相通,練習書法,不只是為了題款簽名,更重要的是通過練字,深入研究線的藝術趣味和形式美感,提高藝術鑒賞能力。第五,開設的課程不僅要有西方美術史、美學、藝術概論,亦要有色彩構成、繪畫形式語言等課程,加強學生們從寫生向創作轉換的能力培養,以及“以形寫神”的精神性表達。不斷地從中國畫形式發展的本體論角度加以重新思考和審視,對整個教學體系的框架進行適度調整和完善,這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

三、寫意人物畫教學改革的思考

寫意人物畫專業的深化和教學改革的一體化發展,與高校教師的整體水平息息相關。教師不僅自己要畫的好,亦需更高的學術思維和藝術主見。每一種臻于成熟的藝術,在歷史的發展中都會形成自己的個性化語言。對寫意人物畫的教學改革,重在自身修養的提升,注重對學生人品的培養。鼓勵學生進行體驗性、發散性、思考性和創造性學習,為學生拓展新視野,開創新體系,提升高校學生對寫意人物畫的整體把握,使每個學生享受寫意人物畫的創作樂趣和繪畫的成就感。針對中國畫專業的學生,可以適當調整外語、政治課的比重,更多提倡以中國傳統文化、詩詞、曲藝等作為美學基礎,提高學生國學及美學修養。當下,進入“適應擴展期”的中國畫傳統精神,將逐步明確自身與現代社會的契合點——從寫意人物畫的學科規律出發,有效地引導學生認識寫意人物畫的本質,掌握符合寫意人物畫獨特審美的有效學習方法,不但直接關系到寫意人物畫教學目標的實現,更是中國寫意人物畫發展的長久之計。

參考文獻:

[1]潘公凱.《限制與拓展》.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2]朱乃正,盧沉.《周思聰文集》.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作者:邢素引 單位:洛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