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3 10:20:00
導語:生態文明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系統工程。加強對全社會,特別是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是這一系統工程的重中之重。抓好對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應培養學生的生態學觀點,提高環境保護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構建新的道德體系。
關鍵詞:生物學生態文明生態行為道德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所創造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物質生產和消費方式、社會組織和管理體制、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以及資源開發和環境影響方式的總和。在我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顯著提高,但同時也帶來了十分嚴重的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已成為我國發展新階段的突出問題。要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重視建設生態文明。在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系統工程。我認為加強對全社會,特別是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是這一系統工程的重中之重。中學生物學教師應切實利用生物學教學這一平臺,抓好對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為建設生態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
1.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自然環境是人類敕以生存的基本條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但是,由于人類長期的對自然資源的過渡開發利用以及無處理排放,生態平衡受到嚴重破壞。目前,森林破壞嚴重、土地資源流失、淡水資源緊缺、野生物種劇減、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大氣臭氧層破壞問題、溫室效應及全球氣候變化、酸雨的危害等已成為世界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在我國,國家環保總局在一份報告中稱,中國的總體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頻發的污染事件影響著人民生活。據中科院測算,目前因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占到GDP的15%,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到267.4萬多平方公里,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協,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00多座城市有400多個處于缺水狀態,其中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全國近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據最新統計,2008年我國酸雨發生面積約為150平方公里。七大水系的水環境質量總體為中度污染,部分流域如黃河支流為重度污染,海河干流和支流均為重度污染。這些令人憂慮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的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環境問題不僅僅是阻礙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面臨生態危機,人們不得不對自己過去的行為做深刻的反省。深究其原因,是人們生態知識的匱乏,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在教育活動中,忽視了生態文明教育。要改善當前的環境狀況,恢復生態平衡,人們需要應用新的環保技術,相互合作,但更需要加強對全社會特別是對青少年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今天的青少年學生是未來社會管理和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具有生態文明理念的他們必將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主力軍。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2.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應首先培養學生的生態學觀點,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高中生物的課程目標要求教師通過教學過程使學生初步形成生態學觀點,懂得愛護自然界的生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培養學生的生態學觀點和環境保護意識是以傳授生態知識為基礎的。學生對生態學知識的學習興趣、理解程度、應用能力是目標達成的關鍵。教師在傳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知識應用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理解生態學知識,特別是引導學生用生態學知識分析評價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環境狀況,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會感受到環境問題離他們很近,與他們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重視知識的應用,不僅使知識傳授收到最佳效果,也是培養學生生態學觀點和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方法。我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有“中國富鋅富硒有機茶之鄉”的美譽。地方政府結合縣情,確立了“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生態家園”的發展戰略。以茶葉產業為龍頭,大力發展養豬和沼氣應用,構建“豬-沼-茶(林)”一體化的循環經濟模式。我校學生大部分來自于農村,很多學生家里都有茶園,雖然他們對有機茶的生產不甚了解,但他們都知道有機茶的生產不用農藥,不用化肥,市場售價比普通茶葉高。在教學過程中,結合這些事例引導學生用生態學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價。當學生能用生態學眼光去看待政府的一些決策、自己所熟悉的一些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時,那么,培養學生的生態學觀點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教學目標便已達成。
3.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應養成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
人的行為與周圍環境同處在一個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中。生態行為是指人們在環境保護意識的支配下做出的保護環境和改善環境質量的行動表現。在培養學生生態學觀點和環境保護意識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將他們的新的思想觀念落實在行動中。《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第35條規定,中學生要“愛護莊稼、花草、樹木,愛護有益的動物和生態環境。”充分說明了養成學生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的重要性。青少年時期是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照《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結合生態學知識,反省自己的日常行為。幫助他們正確判斷哪些行為是有利于保護環境、改善環境質量的生態行為,哪些是破壞生態環境、不利于改善環境質量的非生態行為。2007年12月31日,國家有關部門正式通知,從20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國家實行“限塑令”,其目的是為了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實行“限塑令”一年來,雖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一些農貿市場仍在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也有一部分學生購物時沒有拒絕使用不合規定的塑料購物袋。針對這些現象,我在學生中開展了“保護生態環境,從我做起”的活動,通過活動糾正他們的一些非生態行為,使之養成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
4.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應構建新的道德體系
保護環境,改善環境質量。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是最根本的措施之一,但也不可忽視道德在建設生態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全民的道德修養水平對建設生態文明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道德是人類特有的現象,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傳統道德的功能主要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道德具有時代性,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長期以來,因為人們缺乏生態知識,在處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時,沒有相應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從而導致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失衡。建設生態文明也包含著道德建設,根據時展的客觀要求,應賦予道德以新內容,豐富其內涵。生物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時,應引導學生把“愛護莊稼、花草、樹木,愛護有益動物和生態環境”的行為要求提升到道德的高度來認識。當學生道德體系中建立起了對生態環境行為的善惡評價標準,那么他們就會自覺地持久地去克服非生態行為,養成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
- 上一篇:工會主席在科學發展觀會上的發言
- 下一篇:工會主席落實科學發展觀活動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