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學課改實踐綜述

時間:2022-04-15 09:20:00

導語:病原生物學課改實踐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病原生物學課改實踐綜述

1課程內容與性質

病原生物學既是基礎課,又是主要橋梁課和應用課學科。是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基礎。在石佑恩主編的《病原生物學》中對其定義、范圍和內容如下的解釋,病原生物學是研究人類疾病生物性病因或病原體生物學的科學,是一門基礎醫學課程。生物性病原體,或稱病原生物可引起嚴重威協人類健康的感染病或傳染病。病原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經典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中涉及的各類病原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與宿主及外界因素的相互關系、致病因子及其作用、致病機理、實驗室診斷方法、所致疾病的傳播和流行特點,以及預防和控制原則。

當然,鑒于各類病原生物各具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及與宿主的相互關系,通??蓪⑵浞譃橄鄬Κ毩⒌姆种W科予以討論,細菌學(Bacteriology)、病毒學(Virolo-gy)、真菌學(Mycology)、原蟲學(Protozoology)、蠕蟲學(He-hninthology)、節肢動物學(Arthropodology)或昆蟲學(Ento-mology)[2]。國外一些專家也認為,從所有病原體與宿主相互關系或相互作用遵循共同的原理(如免疫學關系),因此將致病微生物與寄生蟲整合到一個病因學范疇,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近年來國外的英文專著也印證了這一點,如1993年Mims等編著的醫學微生物學教科書就涵蓋了從病毒到蠕蟲以至節肢動物說有的感染因子[3]。

2課程改革的關鍵

新目錄后,各醫學院校迅即將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按新目錄更名,并相繼組建了包括“醫學微生物學”和“醫學寄生蟲學”在內的新系科。但是,在基礎醫學教育中,將醫學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整合為一門獨立課程“病原生物學”的進程異常緩慢,迄今僅在少數醫學院校得以實踐(中國醫科大學的改革較為成功)。作為一門獨立設置的課程還涉及到諸如學時分配、教材配套、師資配備、實踐教學等相關因素。我校病原生物學自形成以來也面臨著諸如此類的問題,只有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在實踐中逐步探索、逐步完善,才會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突破病原生物學課程建設中的難點,即將兩門相對獨立的課程,按其內在的合理性融合為一門新的課程。我們將從大綱、教材、教學方法與手段等不同方面進行篩選、優化,以確立一門形式與內容完整統一的新課程,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驗證。

3改革的方法與效果

3.1制定了初步統一的教學大綱,替代分立的醫學微生物與人體寄生蟲大綱大綱編制按著病原體的進化等級由微生物、原蟲、蠕蟲、節肢動物的序列編排,基本體現了課程整合的觀念,并應用于教學實踐中。

3.2加快教材建設步伐教科書是一門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一本好的教材可以是教和學的橋梁和紐帶。病原生物學在2008年以前都是使用人民衛生出版社的《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2本教材,學生在學習病原生物學時非常不方便,2009年起在部分小專業如護理、心理等開始使用石佑恩主編的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病原生物學》,至今已經在兩屆護、心、管本科中使用。

3.3在師生中強化整體性的意識在集體備課中反復向教師強調在教學中要有整體的觀念,而且備課中寄生蟲與微生物在一起進行,使承擔不同任務的教師相互了解講授內容。這樣在授課中才能向學生傳輸整體的觀念。2010年6月我們對2008級臨床1~16班、08檢驗、預防、心理、病理、口腔等專業及專業方向總計25個班發出2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91份。在第一項“課程合并的合理性”上,認為合理的人數為167人,占總數的87.43%;認為不合理的為12.57%,學生有理由有上課帶錯書等現象(注:學生仍然使用2本教材上課)。

3.4改革考試方式目前病原生物學考試改革最大特色是微生物學試題和寄生蟲學試題已經完全融合,之前經歷了2張試卷、1張試卷2個部分的試題形式。在上述調查中“將兩部分知識融合在一起的考試形式”一項,接受的169人,占88.48%,有同學覺得有些象高中時的“理科綜合”,說明學生是認同這項改革的。

3.5加大教學團隊建設2006年7月,團隊共有高級職稱占33.3%,獲得碩士及以上學位的人員占教師總數的25%;至2010年7月,高級職稱占教師總數的46.1%,獲得碩士及以上學位的人員11人,占84.6%,其中博士1人,在讀博士2人。學歷層次有了較大提高,教學水平逐年上升,團隊中4名教師在2006~2008年和2008~2010年教學評估周期中,連續被評為A級,其中2人獲分別獲學院教學質量優秀獎。

3.6強化精品意識經多年努力,2008年病原生物學被評為為院級精品課程,2009年經過合格驗收,2010年被推薦參評省級精品課程。在精品課程建設中我們側重于內容的實用性,病原生物學在很大程度上屬于形態學科,單純的語言描述加掛圖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因此我們為學生建立了圖片資料庫,建立了師生互動平臺等,方便了學生網上學習。

4討論

經過近十年的建設,病原生物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任何改革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在國內很少有參考標準的情況下。我們的探索還在繼續,下一步將要進行的是更加科學、合理的融合課程的專業內容,在臨床本科中使用統一的《病原生物學》教材,使教和學能夠取得最佳效果。另外要進行配套的實驗教學改革,在我們對08級臨床本科的調查中,其中“理論與實驗分兩個學期開設”一項中認為合理的僅48人,占25.13%;認為不合理的143人,占74.87%,意見集中在不利于知識的銜接。因此接下來的目標是要努力達到理論與實踐的協調統一。

病原生物學相比傳統的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是一個新的名稱,而作為統一的課程進行講授更是一項新的、有挑戰性的教學實踐。在教師和學生的對它的認知上、在課程內容的科學整合上、以及授課教師的知識結構改良等諸多方面,都要進行艱苦、深入的探索和實踐,我們的教學目的是使我們的學生對有生命活力的致病因子確立統一的、整體的觀念;而不是人為地割裂這種認識,造成學生知識的非系統性。致謝:感謝病原生物學教研室的孫艷紅老師在課題問卷調查方面給予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