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色彩教學改革探析

時間:2022-05-21 10:06:29

導語:美術教育色彩教學改革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教育色彩教學改革探析

摘要:在我國高校美術教育中,色彩教學是專業化、特色化的,色彩是美術教育、專業學習的重要內容,學生之前的學習應當是為色彩服務的。但在實際高校美術教育中,由于部分教師的教學認知、部分學生的學習認知等問題,色彩教學的質量有待提高。為此,我國高校教師必須對色彩教學進行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促進學生對色彩的認知、觀察和表現。為了達到這一教學改革目的,高校美術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搜集學生學習的數據,依據數據調整教學目的。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升我國高校色彩教學的質量。該文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校教育;色彩教學教學改革在

實際的高校美術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認識到部分學生在高考培訓班中接受美術訓練,這就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具有較強的應試傾向與目的性,而這所帶來的影響是,部分學生擁有較扎實的美術基本功底與較強的臨摹能力,但缺乏較為系統的美術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創作能力。這不符合高校美術教育創新的教學目的。因此,高校美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色彩教學時,應當依據學生的專業素質等進行有效改革,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與色彩創作能力。當然,這并不是否認臨摹教學的價值,教師在進行教學改革時,應當依據教學實際調整教學策略,將色彩創新與臨摹有機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與美術功底,提高高校美術教育的教學質量與效率,推動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

一、加強專業理論教學,提高學生對色彩理論的認知

在高校美術教育中,教師首先應當解決的是部分學生缺乏美術專業理論的問題。部分學生在高中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應試培養,往往對專業理論缺乏認知。這不利于其對色彩學習形成整體、有效、正確的認知。因此,教師先要加強專業理論教學,以此為契機提高學生對色彩理論的認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以高校現有的色彩理論教學為基礎,并為學生補充現在較為流行的色彩理論知識,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與眼界,培養學生的色彩創新思維。如,在帶領學生進行寫生考察的教學過程中,有學生詢問筆者要攜帶怎樣的寫生工具,是水粉材料還是油畫材料。可見,一些學生由于長期的應試培養,已經對色彩繪畫形成了思維定式,認為色彩繪畫必然是水粉或油畫。為此,筆者先向學生介紹了色彩的來源,水粉、水彩、油畫等主流色彩繪畫方式的特點與不同,以幫助學生形成整體認知,再要求學生進行相應的實踐以感受工具特性的不同。這樣,學生在寫生過程中會依據個人喜好選擇相應的色彩工具。當然,這一教學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進行專業理論教學的基礎上的,當教師一味強調實踐時,學生也會感到無所適從,從而降低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依據實際教學情況選擇理論教學的時機與內容。

二、推動專業教育發展,重視學生學習個性化發展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類教育學科,學生的個性風采在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只有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尊重與發揮,學生才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更具有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推動學科教育的進步與發展。在色彩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忽視了學生個性發展的訴求,一味地要求學生進行經典作品的臨摹或是單一的寫生練習。這不利于學生繪畫思維的形成,更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進行自主創作。如,筆者在色彩頭像這一練習環節的教學過程中,沒有限定頭像的來源,既可以是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的頭像,也可以是不同物種的動物頭像。這樣,學生的色彩表現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學生的繪畫興趣也被充分調動起來,課堂教學得到了有效的拓展。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色彩的臨摹教學被否定,教師應當在學生具備較強的臨摹能力的基礎上拓展教學,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作能力。

三、改良教學目標,推動新教學體系的建立

高校美術教育改革是為了應對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的需要,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色彩創作能力作為美術從業者的基本能力,是學生在高校學習中必須掌握的一種能力。但在以往的高校美術教育中,色彩往往是作為專業基礎而設置課程的,而非一種社會化的職業能力,這種定位不符合當前的社會需要。因此,教師必須改良教學目標,推動新教學體系的建立,以培養社會化的美術從業人才,而這也將有效地提升學生學習色彩的積極性。

為了使學生的色彩認知能力、色彩創作能力等得到有效發展,教師必須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進行改革。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只有教師從學生需要、社會需要的角度進行教學改革,改革才能是積極、有效的。因此,教師必須重視自身的作用,以推動我國高校美術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辛麗亞.從寫實走向裝飾——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設計色彩課程教學改革初探.美術教育研究,2014(21).

[2]杜艷.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專業色彩教學模式創新研究.價值工程,2012(7).

作者:郝兵 單位:河南大學民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