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研究

時間:2022-11-06 08:53:17

導語:青年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年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研究

摘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尤其是復合型的創新人才,提升我國人才的自我培養能力是對教育事業的新要求。青年教師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必須適應這一新趨勢,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跨學科教學,積極增強學習本領,探索教學形式及內容的創新,進而提升跨學科教學能力,為大量復合型創新人才的涌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青年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

在黨的報告中,習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在國際競爭中,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贏得主動權。因此,我國在加大引進國外高層次人才的同時,必須提升人才的自我培養能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隊伍。良好的教育是造就人才隊伍的基礎,青年教師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必須適應社會發展對教育事業提出的新要求,提升跨學科教學能力,為我國大量人才的涌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提升青年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的必要性

(一)科學知識迅猛發展的必然要求。當今社會,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知識的豐富性前所未有,只有學習、不斷地學習、與時俱進地學習才能趕得上知識發展的速度。有學者考證,“18世紀以前,知識更新速度為80年至90年翻一番,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更新加速到3年至5年翻一番。近50年來人類社會所創造的知識比過去3000年的總和還要多,知識總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為社會培育人才的教育行業,必須適應這種新的形勢,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及時掌握這些豐富的知識,把握知識發展的最前沿,在日常的教學中將最新的知識成果傳播出去,以提升教學質量。(二)教學對象知識素養日益提升的必然要求。在傳統社會,由于受傳播手段的限制,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較為單一。但是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空前的多樣化,且非常便捷。尤其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的準入門檻幾乎為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獲取海量的信息,各種各樣的信息紛至沓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閱讀量、信息量都極大地豐富,人們所掌握知識的廣度、深度都大大地提升。在教學對象知識素養日益提升的情況下,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的能力素質也必須得到相應的提升。尤其是青年教師思維活躍、精力充沛、提升空間大,更需要及時地提升知識的廣度、深度,為跨學科教學奠定堅實的知識素養。(三)社會治理日益復雜化、綜合化的必然要求。隨著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空前豐富,但是在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生態環境、食品安全、群體事件等等時有發生。其產生的原因和治理的舉措都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可以勝任,必須通過多學科的知識來認識和解決。有學者指出,現代社會的矛盾表現形式和傳統社會的矛盾表現形式有著本質的區別,傳統社會矛盾的積累最終以改朝換代的“零和博弈”告終,而“現代經濟生產的細密化以及職業分工的專業化和復雜化,使得社會各個群體之間的實際聯系與合作程度大幅度提高”,因此,社會矛盾表現不似傳統社會那樣劇烈,但是也日益交織化、復雜化。這就決定了青年教師必須提升多學科的知識素養,以更加理性地認識現實問題,進而能客觀地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答教學對象所遇到的困惑,提升教學對象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總之,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作為黨和人民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教育事業必須擔負起歷史所交付的新使命,每一名青年教師都要提振精神,積極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質,進而提升教學質量,為新時代黨和人民事業的飛躍培育更多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二、制約青年教師跨學科教學的不利因素

(一)思想認識上亟待提升。面對時展對教育事業提出的新要求,部分青年教師對于這一新的發展趨勢在思想上認識嚴重不足。一些青年教師仍然認為只要固守住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做窄而深的專家即可,沒有必要進行跨學科的知識涉獵。而且對于現實問題關注不足,常常沉浸于象牙塔式的精神追求之中。這種思想認識上的偏差決定了青年教師中的專家多而通才少,形成精一藝而不通其他的不利局面。(二)知識結構上存在一些不足。近代以來分科教學在我國逐步確立,學問的精細化、專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國傳統的通才式的教育逐漸被西方專家型的教育模式所取代。雖然在人們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分科治學更利于掌握一門知識或技藝,但是知識本身的互通屬性、社會發展的全息性等特點對分科治學提出新的要求。青年教師大部分都是通過學院式的教育而走上教育行業的,在這種分科治學的影響下,其知識構成存在一定的缺陷,除了自己所精通的專業知識之外,其他專業的知識比較匱乏。(三)教育體制機制上存在一些不足。目前的教育體制機制也存在著一些制約青年教師跨學科教學的因素。在績效考核方面,各單位比較重視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并制定了較為明晰的硬指標,而教學方面的要求則相對弱化。因此,青年教師的科研壓力往往大于教學壓力,這就使青年教師的精力大部分放在了科研要求上。而且,青年教師所面臨的評職稱的壓力也非常大,而現行的職稱評價體制,也是突出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含金量往往大于教學上的業績,這就使廣大青年教師往往將科研放在首位,制約了教學能力的提升。當然,影響青年教師提升跨學科教學能力的因素是多樣的。而面對時展的新要求,青年教師必須積極地面對這一新要求,自覺地提升跨學科教學能力。

三、提升青年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的路徑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視跨學科教學。對于分科之學的弊端,很多學者已經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如,吳大猷認為:“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的鴻溝由來已久,它不僅制約了科學的發展,也影響到社會的進步。”我國的傳統學問之法非常重視“通才”教育,如傳統史學將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地理、天文等全部包括其中,“才、學、識、德”都要兼備。因此,當前的教育觀念仍然需要發揮中國儒家的基本精神,利用現代科學知識力圖為人類尋求一條中和位育、遂生樂業之道”的教育路徑。因此,當代青年教師要充分重視跨學科教學,清醒認識分科治學的不利影響,積極順應時展的需要,利用各種途徑自覺地涉獵多學科的知識,擴充自己的知識素養,切實提升個人的跨學科教學能力。(二)積極增強學習本領。習反復強調,要“高度重視學習、善于進行學習。”學習能力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品質,尤其是在社會快速變革的當下,更應該重視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廣大青年教師要積極地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在堅守所從事專業的同時,也要積極地學習多學科的知識,不僅注重傳統知識的掌握,也要注重現實生活的新變化,以構建自己寬廣、深邃的知識體系,為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奠定堅實的知識根基。當然,學習的過程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廣大青年教師要保持足夠的耐性和定力,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用辛勤之汗水澆灌智慧之花。(三)積極探索教學形式及內容的創新。跨學科教學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培養一大批“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學問,有高級思維,能自我激勵,自我發展的人才。”因此,無論在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等方面都與常見的專才教育有很大區別。為此,在重視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訓練的同時,更需要重視授課對象的認識水平、解決各種復雜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的內容上,要有豐富性,不僅要有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相關知識,而且要將二者進行充分的交叉、滲透、融合。在教學的形式上,也要講究多樣性,在開設常規課程的同時,也要開設一些綜合性、交叉性的各種學科講座,舉辦一些專題型的討論會,開展專題討論課等等,以進一步激發教學對象的求知熱情。(四)積極地完善相關的教育體制機制。鄧小平同志早已指出,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因此,要鼓勵廣大青年教師提升跨學科教學的主動性,必須從教育體制機制上進行切實的保障。必須進一步完善職稱評定制度,要切實改變單一的唯科研論的評價體制,突出教學質量在職稱評定中的權重,進而調動廣大青年教師提升教學水平的積極性,進而促進各院校教學質量的提升。而且,在績效考核體制中,也要充分體現教學質量的重要性,至少將科研和教學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考評,讓教學和科研同步發展、共同提高。當然,提升跨學科教學能力并不是說要忽視專業性知識的學習,而是要補救專而窄的學問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時展對于人才類型需要的深刻變化。因此,專才教學和跨學科教學是一體的,專深的知識為基礎,綜合性的知識為補充,二者是互相促進的。總之,廣大青年教師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擴大知識涉獵,關注現實問題,提升個人知識素質和能力素質,為跨學科教學奠定基礎,為更多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涌現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朱文鴻.做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5.

[3]吳忠民.社會矛盾新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

[4].領導干部要認認真真學習[N].學習時報,2013-04-28.

[5]候懷銀.高等教育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王春亮 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校黨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