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教育中的審美教育的培養

時間:2022-09-22 10:32:30

導語:古箏教育中的審美教育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箏教育中的審美教育的培養

摘要:審美即欣賞、品味或領會事物及藝術品的美,隨著人類發展的不斷進步,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在不斷地提高。素質教育要求我們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各方面均衡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古箏作為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對于學生美的感染,傳承美的文化教育有著重要意義,古箏的審美教育更是我國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古箏教學;審美教育;審美水平;審美觀 

我國特有的民族樂器———古箏,又名漢箏。古箏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體現,陶冶了人們高尚的情操,也凈化了人類的心靈。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學習各種器樂來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提高個人審美。樂器的旋律陶冶人的身心,和審美教育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古箏作為樂器教學的一種,自然承載了傳遞和培養美的任務。當下審美藝術備受關注,如何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傳授閱歷和技能的同時提高審美能力,是古箏教學中最主要的方面。

一、古箏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內涵

1.培養學生鑒賞美的水平。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是著名雕塑家丹羅在自己的創作生涯中所得出的藝術感悟。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知曉以何為美,在古箏藝術教育中,對于美的鑒賞可謂是一種入門課程。鑒賞美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后天教育訓練和藝術實踐的結果,就像兒童看不懂達•芬奇的抽象畫一樣,只有當他長大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后他才會感知。鑒賞能力的提高,必須欣賞者親自參與直接感受,只有親自實踐,才能感受到震撼的藝術魅力。所以在古箏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學會鑒賞,能夠感知古箏美的韻律,理解其內在的情感和表達形式,對審美能力的提升和日后創作型學習尤為重要。

2.促進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步入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一個國家人民的創新意識顯得尤其重要。怎樣發掘學科優勢,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高素質人才是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術教育更是如此,因為美術教育被公認為是培養創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學科之一,是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徑。再創造性是藝術欣賞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欣賞美術作品時,需要欣賞者能以豐富的想象力和聯想力創造性地開展藝術欣賞活動,用自己已有的欣賞知識與能力去直接面對具有可欣賞性的作品獲得藝術的享受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如果欣賞者自身的藝術修養水平很高,他對作品再創造性就越大,反之越小,所以藝術欣賞者應努力培養和提高自身藝術素質修養。

二、如何在古箏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

1.了解音樂相關的知識。學習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古箏也不例外,尤其對于古箏的初學者而言,既要做到采用符合古箏的教學特點,又要做到因材施教、寓教于樂,使其演奏水平逐步提高,并將審美教育貫串始終。眾所周知,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是音樂審美教育的基礎。但是對于音樂的初學者來說,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較弱,對于節奏、旋律、和聲、音色、調式等音樂語言要素中的美感還無法深入理解,鑒于這種情況,我建議采取先利用傳統課堂式講授的方法,向學生講授古箏相關音樂知識:一是向學生介紹古箏的外形和傳說以及分類,二是講授一些古箏相關名家作品。任何一個孩子都喜歡老師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教學,講授者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古箏被譽為“東方鋼琴”,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教師從古箏起源導入,以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寓情于景,了解其發展歷史。然后進一步介紹古箏的外形的來歷,由此來增強學生對該種樂器的感知,在學習之前首先對樂器產生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通過對古箏作品產生的歷史背景、作曲者的生活經歷、創作意圖知識的介紹,進一步體驗古箏作品豐富的人文內涵,更好彈奏和領會作品。

2.審美感知力的培養。音樂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包含節奏的感知、和聲、旋律、調試、音色等音樂語言構成的美感,現實生活中音樂現象美與丑的辨別認知,享受音樂的旋律,體會韻律中情感的表達。對古箏音樂的理解能力,是審美教育的基礎,也是培養古箏音樂審美感知力的關鍵。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審美感知能力,在學習古箏演奏技巧的過程中,不再是演奏技能的簡單重復,而是心理上美的情感體驗,頭腦中音樂形象的再現和想象。演奏古箏的過程將不再是單純枯燥的技能表現,而是一種美的傳達。教授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做到有目標、有計劃地結合典型名家名作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能力,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學生感受不同旋律、節奏、速度、力度、音區、音色等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上的不同作用。若要表現情緒的強烈、激情,則力度加強;若要表現柔和、抒情的情緒,力度減弱。節奏明快的旋律象征氣氛的歡快、熱烈;節奏緩慢的旋律則象征了憂傷、抒情的氣氛。要讓學生在彈奏過程中與古箏樂器融為一體,讓聆聽者有身臨其境之感。諸多要素的有機結合構成音樂的表現力,任何音樂的表現形式都不是單一的。同理,同一首樂曲,不同演奏者彈奏出來效果也不盡相同,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重要說的是培養學生用自己的心去聆聽,感受理解音樂。由此可見,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貫串于平時教學之中,其義自見。

三、古箏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素質教育的內涵是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注重能力的培養,尊重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審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養了人的美感教育,豐富了人的情感生活,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養成了人的創新求異能力,使其成為一個高素質和全面發展的人。研究表明,音樂教育有凈化人的心靈、塑造人的靈魂的作用,使人的審美觀進一步升華,有利于培養整個民族的藝術審美的升華,用它感受生命和世界,與素質教育的初衷不謀而合。古箏藝術,因為是一門情感藝術,給藝術賦予了生命,使情感進一步升華。在古箏教學過程中,情感與藝術相互交融,使人對美的理解進一步深化,古箏優美的旋律給聆聽者帶去感受的美好,使演奏者情感得以釋放。由此可見,古箏樂器的美感是審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與我國素質教育的內涵是相輔相成的。

四、結語

音樂的教育發展源遠流長,貫串于審美教育的音樂教育,便富有了靈性。審美教育教會了學生如何做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推動了整個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在古箏教學過程中,貫串于審美教育,使其表達內在豐富情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積極主動的作用,在教育者和學生共同努力下,創造出更多婉轉悠揚的曲目,傳承發揚古箏文化。

參考文獻:

[1]張愷.淺談古箏教育中的審美教育[J].科技創新導報,2014,11(28):163.

[2]張鈺.探究古箏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黃河之聲,2016,(12):33.

作者:楊萍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