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審美教育困境及對策

時間:2022-12-04 11:18:41

導語:中學生審美教育困境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生審美教育困境及對策

在黨的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審美教育關系到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審美教育為著力點分析現實困境、探究困境的產生原因、提出精準性的對策是增強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內在要求,有利于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中學生審美教育的現實困境

審美教育簡稱美育,是指為了培養人在接受、理解、評價、創造生活中和藝術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樹立人們正確的審美觀點,養成高雅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理想,從而陶冶情趣,提高人們感受美、欣賞美、辨別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并使這種能力日臻完善,能在一定的美學理論指導下,運用美學原理,遵循美學規律,通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技術美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2]。中學生審美教育是規律性和目的性的統一,受多重消極因素影響。1.中學生接受的審美知識碎片化。中學生接收審美知識的途徑分直接和間接兩種。直接途徑指的是中學生自覺參與社會實踐感受活動中蘊涵的審美知識。間接途徑指的是以課堂為載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取審美知識。兩種途徑的具體運行中包含著美學知識。所謂美學,是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和藝術社會學三者的某種形式的綜合[3]。恩格斯曾說:“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實的運動。”[4]這句話揭示了共產主義的實現是無產階級消滅資產階級的實踐過程,是堅持真、擁抱善、踐行美的過程。部分思想政治課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基礎不牢固,難以回答學生的實際問題。這樣一來,生活在網絡時代的中學生接收知識難以分辨美與丑,就出現了“奇為美”“怪為美”“酷為美”的錯誤審美觀。2.中學生的審美情感主觀化。情感是個體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寧曾指出:“沒有‘人類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類對于真理的追求。”[5]這里的“人類的情感”強調情感對認識的推動作用。中學生審美情感主觀化表現為部分中學生對事物往往不能在第一時間主動作出理性判斷,而是需要教師長時間的引導。倘若缺少教師的引導部分學生就容易憑主觀愿望對事物作出判斷。現實生活中,部分學生認為西方國家的美學標準完全適合我國,而我國的美學標準尚未建立起來。這從側面反映出部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缺乏深刻理解,缺少無產階級的審美情感。部分中學生面對事物作出判斷時表現出的以個人的主觀感受代替科學判斷、“洋文化”至上的審美情感,需要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警惕,并及時引導。3.中學生的審美視域局限化。審美視域指的是審美認識的范圍程度,它關系到中學生能否在寬領域的比較中對中國人的審美特征作出概括,關系到中學生是否自覺參與審美活動。中學思想政治課要求中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包括《生命的韻律:朱自清的美學文選》《人間詞話:王國維美學文選》等等。部分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認為課外閱讀是語文課教師的任務,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職責就是將思想政治課的知識點教給學生而不是為學生安排美學類的課外閱讀書目。部分中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認識同樣存在偏差,認為中學生閱讀美學類的書籍不需要拓展到國外和古代的美學書籍。美學教育停留在部分專業研究人員層面,美學知識的大眾化、網絡化傳播程度不高。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一成不變,中學生接受思想政治課的范圍有限,教學效果大打折扣。4.中學生的審美行為功利化。中學生獨立意識較強,善于創新,也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產生盲從攀比心理。審美方面,部分中學生一味地追求新奇、酷炫、洋氣,不顧家庭情況與同學攀比、崇拜“明星”的言語和穿衣。針對這些問題,部分中學制定了相應校規,但部分家長卻認為學校的做法遏制了學生追求美的天性與行為。部分中學迫于輿論壓力,不要求學生統一著裝,而是希望思想政治課教師通過專業的理論知識加以引導。這樣一來,學生的審美行為約束相對減少。部分學生受網絡上、社會中錯誤的價值引導影響產生了拜金行為,部分地區的部分中學出現的群體打架斗毆事件究其原因與中學生錯誤的利益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二、中學生審美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中學生審美教育的現實困境絕不是在一個歷史時期形成的,而是經歷了較長的歷史時期的發展。解決中學生審美教育的現實困境要從整體出發,而非從主體與客體兩個方面分析中學生審美教育現實困境產生的原因。1.部分中學思想政治課美學知識教學內容少導致審美知識碎片化。思想政治課教師是中學生思想政治課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起主導作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受教學任務重、學生數量多等因素影響,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知識缺少系統學習。由于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自身缺乏學習和主動思考的能力導致教師的人格魅力大大下降。而中學生思想政治課四大模塊中也沒有某一專題介紹馬克思主義美學鑒賞知識。少數思想政治課教師并非科班出身,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缺乏深刻認知。對馬克思主義美學存在的價值缺乏系統認知就使得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所教授的美學知識碎片化。2.部分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互動不足導致審美情感主觀化。教育教學中,師生之間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因素影響認為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都是真理,都是正確的,學生很少對教師所講的問題提出質疑。師生缺乏深入交流,部分中學生的印象中思想政治課的考核就是知識點的背誦,其道德教育功能大大下降,并沒有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3.部分部門對中學生審美教育環境缺乏監督導致審美視域局限化。中學生審美教育活動的實施要主客體相得益彰,也需相關部門起到監督作用。部分地區教育部門以提高本地區的應試教育質量為目的,對部分學校出現的審美教育課程設置不足問題視而不見。地方保護主義助長了部分中學長期空置思想政治課的現象。無論是課題申報、制度安排、科研經費、人員安排都相對較少,導致部分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不高。部分教育部門檢查審美教育的實施情況時,往往有固定的檢查者、檢查路線和應對話語,部分檢查者提出的意見對改進和加強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效果并不大。缺乏監管尚未得到完善導致在具體實施中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的審美視域局限化。4.部分中學思想政治課實踐活動擴展不夠導致審美行為功利化。中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是中學生服務社會的表現。部分學校和家長因缺少資金、為學生安全著想盡可能少進行或者不進行課外實踐活動。有的中學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基本上局限在某一地區,跨區域、跨國界的程度不高。有的中學資金上有優勢,邀請了專家講座,組織了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但學生的能力有限,對專家所講授的內容難以理解。部分中學為了鼓勵學生參與以上各種活動,將學生參加活動的情況納入到學分,這就導致了部分學生被動參與,產生了有利益就去,沒有利益就可以選擇放棄等行為。這些行為帶有功利化的色彩,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極為不利,違背了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三、中學生審美教育的提升

中學生審美教育的提升對策建立在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深刻反思和中學生審美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的基礎之上,是增強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和促進中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必須從宏觀和微觀統一的視角去提出精準性的提升對策。1.豐富中學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內容。中學思想政治課四大模塊的教學內容涉及到審美知識的內容較少。這種情況下,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參與學術交流,制定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計劃,編寫既有區域特色又具有世界格調的教材。學校層面要積極響應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的號召,關心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的生活、關注中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將新的教學方法運用到教學實踐要組織召開教學方案評估會,邀請相關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學生參與教學方案評估工作。這是因為,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之本源和根基[6]。專家、學者和學生從不同視角提出意見,學校充分收集意見制定出教學方案。方案可首先選擇試點,然后根據試點效果決定是否完善還是向其它學校和地區推廣所制定的教學方案。2.改進中學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方法。中學思想政治課是初中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渡。中學思想政治課在初中政治課的基礎上細化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部分教師對這種變化缺乏深刻認識,采取的是純知識性的思想政治課美學教育教學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美學方法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學范式為出發點,依靠美學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實施具體操作的方法,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更具有藝術性,更具感染力[7]。部分教師對學生缺乏細致觀察,對學生的話語方式不熟悉。改變這種現象的關鍵舉措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增強學習力、引導力、感染力。學習力指的是教師要不斷增強理論學習;引導力指的是教師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感染力指的是教師要用情感感染學生,用真理吸引學生。3.凈化中學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環境。中學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環境面對傳統與現代國內與國外的雙重挑戰。傳統與現代的挑戰有等錯誤的社會思潮影響影響;國內與國外的挑戰有普世價值等錯誤的社會思潮影響。前者企圖虛無中華文明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后者企圖借西方民主、宗教方面的理論對我國的核心價值觀進行滲透。兩者的目的是相同的,即推翻或破壞我國的政治制度。近些年,錯誤的社會思潮夾雜在網絡中進行傳播,影響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基于此,學校要大力營造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組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聯合多部門的力量,凈化網絡空間,為中學思想政治課營造出風清氣正的教育教學環境。4.拓展中學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活動。中學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活動包括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采取“慕課”,課外實踐活動有寒暑假的“研學”計劃。中學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開拓第二課堂要求思想政治課的組織者根據學生特點、學校特色、社會熱點制定相應的“游學計劃”“學研方案”。中學階段是學生思維訓練的最佳時期,這一時期以拓展第二課堂為契機,教師通過組織學生游覽紅色景點、閱讀紅色書籍、講紅色故事,組織中學生以第一負責人申請校級課題項目,中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會不斷增強。中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活動,具備了基本的科研素養,這對中學生進入大學后從事科學研究或加入社團打下了堅實基礎,不斷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編寫.黨的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陳紅梅.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審美教育[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09).

[3]李澤厚.美學四講[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寧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6]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聯出版社,1991.

[7]王鳳志.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學方法創新[J].探索.2012(03).

作者:馮軍成 劉釗 單位:1.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西華師范大學物理與空間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