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特征變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26 09:13:00
導語:大學生心理特征變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教育要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進行富于創造性,增強實效性的創新,以體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本文僅就應對新時期大學生心理特征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革新作初步探討。
[關鍵詞]心理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革新
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大學生的心理特征變化,高校教育針對大學生心理特征的新變化,不斷探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才能把大學生培養成合格人才,使他們能夠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成為理想信念堅定、道德品質優良、知識結構完善、技能素質全面的復合型人才。
一、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表現
1.批判性思維增強。當代大學生是一個活躍的群體,接受、理解能力強,對信息接收快,對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對社會上的事情能做出較理性、辯證的分析。
2.感情脆弱、意志薄弱、依賴性強。大學生雖然素質較高,辨別是非能力較強,但因其年輕、意志薄弱,很容易走向犯罪。
3.價值觀念發生變化。大學生崇尚享受,有不正常的消費觀念,超前享受生活的價值觀念已得到認可。
4.思維活躍,主體意識增強。大學生注重自我挑戰、親身經歷,關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社會實踐活動有極大的興趣。
5.政治方向的雙重個性。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他們關心政治和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又試圖遠離政治,專心讀書,尤其熱衷出國謀求個人發展。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
1.經濟文化環境的變化。市場經濟的確立不僅引起經濟的變化,也有個人與社會、國家關系的變化,改變了大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商品經濟的發展中,人的自主意識和獨立人格的形成,但同時助長了實用主義、利己主義價值觀的形成。
2.信息網絡的普及。網絡提供了人們接觸的另一種方式。交流情感、瀏覽信息、使用“電子郵件”、下載軟件和網絡游戲成為大學生的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虛擬性的網絡中,宣泄自己的情緒,結果會使心理變得更加內斂、封閉、孤僻。
3.意識形態。大學生在心理上很難再接受傳統的灌輸教育,他們不僅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還要學習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使大學生的心理更加開放,批判性思維加強,自我意識增強,對待一件事物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思考,進行古今、中西比較,做出自己的判斷。
4.角色的變化。入學期的角色轉換,大學新生所遇到的環境變化非常突出,在擺脫在過去環境中的生活及行為模式,逐漸形成適應新環境,會產生較多的思想問題,對心理健康產生重要的影響;在讀期角色轉換,在讀時期大學生在學習上開始入門,轉變了學習態度,找到了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并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照顧自己,還使人生觀、價值觀開始趨向成熟;畢業期的角色轉換,又讓畢業生將面臨著畢業分配選擇職業的考驗、感情考驗和做論文實習的考驗,心理變得急躁、不安、無奈。
5.個人面臨的種種問題。當代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個人主義強烈,與人合作能力差,生活中處理不好復雜的人際關系;在學習上,發現自己在中學階段的優勢已經不再;感情問題也變得突然重要起來,面對感情變故時,往往束手無策,甚至走向極端。
三、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新要遵循的原則
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新要遵循事實求是的思想路線原則;市場經濟積極面的原則;利、義、情的“三性”原則;針對性、主動性、實效性的“三性”原則。
只有在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則下,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做到教育體制上的觀念更新,并利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標尺來規范大學生行為,正確引導大學生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成長。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新
1.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結合大學生的實際,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服務之中,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幫助他們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健康生活、交友等各方面的具體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不斷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實效性。
2.重在實效,教育方法創新。(1)可以優化課堂教育。在教學內容上,把教學內容的思想性、理論性和知識性有機地相結合;在教學目標上,要從傳統的只注重傳授專業知識轉變到以培養大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不斷提高為重點的目標上來;在教學方法上,培養他們養成獨立思考,用辯證的思維方式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實效。(2)優化活動形式。通過生動活潑的活動吸引學生,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在活動中得到發揮,興趣愛好得到滿足,從而使他們獲得的感性認識逐步發展為理性思維,升華為大學生內在的理想和信念,最終達到在自我參與中實現自我教育。(3)強化社會實踐。要積極組織大學生多加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儉學等社會實踐活動,不斷豐富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到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經風雨見世面,從而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3.形成活力,管理機制創新。積極營造并創造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同時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黨政干部隊伍、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完善激勵機制,要確立科學的獎懲機制,必須以公平、公正、公開的準則,為每個大學生提供和創造均等的競爭機會。
4.結合時代,校園文化創新。高校要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增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環境的有效互動,積極構建一個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為重點,以深厚的校園人文底蘊為支撐,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潑、主題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陣地為載體,營造一個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互動對話的生態教育環境。
5.有針對性地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首先,是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同加強大學生誠信檔案建設相結合,確保每一個貧困大學生都能通過助學貸款來順利完成學業;其次,是將對大學生的經濟助困與精神助困相結合。同時要幫助學生解決就業壓力問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吳魯平.中國當代大學生問題報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2004,(10).
[3]張成興.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人民日報.
[4]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教社政[2004]16號),2004.
- 上一篇:黨建科學發展觀學習心得
- 下一篇:職校科學發展觀學習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