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展研究

時間:2022-06-12 10:53:53

導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展研究

【摘要】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中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提高大學生對自我的正確認識能力來保障其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和更好地發展自我。本文通過分析目前大學生主要心理健康問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現狀,逐步闡述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其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作用和兩者的關系,介紹其主要內容。總之,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中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加大學生對其職業生涯的正確認知、提升其在職業中的自我意識、體現其在職業中的自我個性,這些對于大學生合理構建自我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就業意識等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生畢業前的人力資源課題內容[1-2],也是其畢業后實現順利就業的重要手段。人的主觀心理因素影響其對職業生涯的規劃。我國國內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狀態多處于趨向成熟的特殊階段,大學生時期是其心理發展的關鍵期[3-4]。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中納入心理健康教育,應貫穿于大學幾年的整個過程中。本研究擬探討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現狀、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兩者的關系和相互作用,介紹其主要內容和實施方法。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現狀

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教學目標不明確。多數高校開展的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具有突擊的性質,其目的局限于協助大學生應對就業前面臨的實際問題;二是內容單一、不豐富[5]。其內容多是針對即將畢業大學生進行就業前的專門指導,包括簡歷制作、就業面試技巧等。很多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認識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學中多數情況是照本宣科,并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沒有針對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差異來開展引導和啟發性教育;三是教學效果不十分理想[6-8]。大學生沒有真正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技能,或者未能合理規劃自我的職業生涯,對自身未來的職業仍心存困惑和迷惘。近年來隨著國內高校的擴招使得每年的大學畢業生錄取比例增加,受當前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的影響,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自2010年以來我國國內高校畢業生人數年同比增長率為2%~5%[9]。截至201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累計達到5075萬人。2017年當年的國內高校畢業生總人數達到800萬人[10]。而社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的增長速度是有限的。不少大學生在自我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過高估計自身能力、過低的自我評價得分都會導致大學生對自我的認識不全面、不準確,從而在其規劃職業生涯過程中偏離了符合其實際志趣的就業方向,或無法找到與之能力匹配的合適的初始職業。無疑這將影響到大學生對就業的積極性和信心,影響到其在校期間的身、心的全面發展。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11-13]:一是人際交往問題。良好的人際關系體現的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可反映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目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中一類是缺乏交往的動機的大學生,平時喜歡獨來獨往,不善于與別人交往、也不輕易相信別人;另一類是有強烈的人際交往的渴望,渴望被他人尊重、被社會認可;二是情感問題。目前大學生中存在的情感問題:一是自卑的心理,自我意識模糊;二是不適應環境,內心無追求而空虛;三是無法正確看待男女同學之間的情感問題,處理方式不合理;四是自制力差、自控力低。獨立性差,缺乏獨立思考和對社會的自我評判、認識;依賴手機、信賴互聯網等,追求網絡信息化、迷戀虛無的社會訊息。

2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學畢業生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將導致其沒有良好的職業自我意識和對職業的正確的規劃認知。其對薪酬福利待遇的要求過高,而忽略了自身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高低,這些盲目的擇業現象導致在每年的畢業季人才市場上是優秀的企、事業單位門前“供不應求”,而冷門的企、事業無人問津、招不來人的矛盾局面。這類不合理的就業現狀長期持續,將造成真正的具有專業特長的大學畢業生找到專業對口的單位很不容易,也出現了真正“求賢若渴”的用人單位招不到合適人的人才市場的畸形現狀。大學畢業生這一優質人力資源不能得到合理的社會配置,則大學生不能發揮其高學歷人才的優勢,將造成國家培養的高校人才資源的浪費,長久以往勢必影響國家人才資源的整體素質。所以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14-16]。現階段,高校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的內容需多元化和全面化。從大學一年級入學伊始即對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這一結合應貫穿于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整個過程。在大學生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同時納入對其心理的健康教育,有助于發現大學生的個性特點,促進其個性發展,健全其心理;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其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健康的心理狀態去規劃自己的未來職業。大學期間學生正處于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探索期,其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職業方向、職業能力、價值觀等多方面還是未知、不確定的狀態,故需要在大學幾年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不斷學習,逐步開展對其職業生涯的規劃。在這一階段,通過其逐漸適應大學生活,重新認定自我,不斷發展個性、興趣愛好及增強意志,可以培養其建立良好的職業興趣,確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使之逐漸明確其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并為之進行有針對性的準備,尤其是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首先,需要正確認知自己所選職業生涯規劃目標的難易程度、應具備堅強地面對困難和鍥而不舍的頑強的心理品質;其次,知曉自己為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目標需付出努力,而在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目標的過程中可能出現一些不確定因素、會遭遇到挫折,需克服彼時產生的心理動搖和困惑,適時對其職業生涯規劃目標作出合理的調整,使其更合理和具有可行性,以適應社會現狀和符合一般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總之,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幾年的學習生活中不斷提高大學生的認知能力,磨練其意志,增強其自信心,最終為大學生逐步做出其職業生涯規劃并最終進入職場做心理上的準備。

3職業生涯規劃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的關系和作用

職業生涯規劃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和相互的作用[17-19]。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讓大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正確地認識自我,合理地進行自身評價,認識自身的條件和了解外部的社會環境,并進行自我審視,選擇正確的職業方向和正確的人生道路;也可以合理地進行自我心理的調節,更好地適應社會;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健全大學生的人格,使之具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在其職業生涯規劃中,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可以調節自我,其個性、智力、意志和情感方面都能獲得釋放和得到健康的發展;三是貫穿于大學整個過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導大學生找準人生的奮斗目標,激發其潛能,提高其心理調適能力,包括自我認知、人際交往和情緒管理的能力等;促使學生不斷反省自我,自我教育,意識到自己的命運只能由自己掌握,從而改變以往被動受教育的心理,不斷超越自我,以積極的行動發揮自身優勢和彌補和完善心理或能力上的不足,最終實現人生的職業目標。

4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內容和方法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careerplanning)的內涵是,個人結合自身的情況和社會環境、制約因素等,為自己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目標,并確定行動的方向、行動的時間和行動的具體方案[20-21]。可以說職業生涯規劃是讓大學生以自己畢業后就業的職業為目標進行規劃和自我行動上的管理,使其在大學生涯過程中為這一確定的預期目標而行動。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內容:一是確定職業規劃的目標;二是制定行動方案,確定好具體時間和執行方法;三是自我評估與反饋,通過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及時地調整職業生涯目標。在這個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正確的自我評估是前提條件,對組織、職業和社會大環境的合理分析可將其個人的職業規劃(目標和行動計劃)與實際的現實情況相結合,使其內容具有可行性。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要作用:一是大學生通過職業規劃的制定過程,可以進行自我的剖析,準確的確立自我認知,減少對未來職業方向的迷茫和困惑;二是可以幫助大學生合理地看待自身的能力,挖掘其自身的潛能,提高其對自我資源的駕馭能力,讓其可以成功地把握自己。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內容和方法,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是,確定兩者的地位[22]。目前在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并沒有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此需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逐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其目標是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健全大學生的個性發展。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心理健康是指人在心理的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都符合生存的需要,并能夠不斷自我協調、發展的心理狀態。包括:心理學基本理論的普及,自我認知教育,情緒管理,個性發展和教育,人際交往及環境適應等方面教育的內容。三是,將兩者融合的基本原則[23]。首先可以根據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特點來具體實施,在大一階段積極開展入學適應教育,讓學生正確認識大學的學習生活性質和主要任務,正確理解自己所選擇專業的就業前景,以此引導和啟蒙學生開始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在大學二年級開始逐漸通過對學生開展職業興趣的培養,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明確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等方面內容的探索,讓學生對自身專業有一定的了解,對自身有意識的進行分析,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和職業規劃的目標。大學三年級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各項與職業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大學生從事自身感興趣和擅長職業的興趣,提高其自身的實踐從業能力。四是,將兩者融合的步驟。首先,要設立職業生涯教育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課,要求學生掌握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礎的理論知識;其次,圍繞職業生涯教育設立學生就業的實踐活動。宣傳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激發學生進行職業規劃的主動意愿和積極性。在具體的實踐行動中貫穿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灌輸職業規劃理念,提高學生的心理適應性,提高其在職業選擇和職業目標確定中的個性發展和自我意識,促進其理性的對待職業生涯規劃問題。使其明確自己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上,職業生涯規劃關系到自己未來的發展前程,應負責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并付諸行動,全方位的行動起來。讓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的各個環節,進行自我意識、情感的管理,良好地經營人際交往,不斷地審視自我,調整和評估最初設立的職業生涯目標,最終讓大學生可以更自信、更積極地去面對未來職業生涯的未知挑戰。五是,對從事職業生涯規劃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師資隊伍的整體資源整合。在全校范圍內,通過全體師生的重視和共同合作來推進和完成這一工作。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熱線,指定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導師對學生遇到的相關心理問題進行個體指導。

綜上所述,在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中納入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可為其提供心理問題咨詢和疏導方面的指導。從大學生的新生開始重視對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并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以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健康的心理狀態去規劃其合理的職業生涯設計藍圖。

作者:龔勛 單位:長沙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