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研究

時間:2022-03-18 02:58:27

導語:供給側改革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供給側改革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研究

摘要:為在新幼教理念的推動下,教育主管部門試圖通過頒布相關文件,解決當前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尤其是試圖引起幼兒園管理者及教師對過度使用教材致使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問題的關注與反思。在供給改革視域下,學前教育專業需要在學術性堅守與社會性需求間突破困境,擔當“疏”的重任,以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文本型課程資源理念的培養為契機建立新的教學鏈接。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禁書令”;幼兒教材

在我國傳統的教育教學中,教材是教師和學生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幼兒園教育中也不例外。伴隨著對兒童認識的不斷加深和幼教理念的不斷更新,以建構主義等現代兒童發展心理學為支撐的活動教學、游戲教學等教學理念受到越來越多學前教育從業人員和家長的認同,我國幼教工作者已逐步形成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以區域活動為基本形式的幼兒教育理念,開始逐步拋卻以教材為主要依據的幼兒教育模式。與此同時,傳統幼兒園教學也受到越來越多學前教育從業人員的反思和批判,尤其是與應試教育關系緊密的幼兒園“小學化”現象更是成為學前教育領域持續多年的熱門話題,但受制于家長不理解、自身教學經驗不足等問題,不少幼兒園都采取了“兩手抓”的策略,既開展游戲教學又組織文化課學習,且往往以文化課學習為重。

一、供給側改革視域下學前教育專業的堅守及困境

(1)培養學生文本型課程資源理念的必要責任堅守。從社會層面教育是經濟供給側的主體之一,承擔著為市場提供準公共產品的使命,是經濟供給側改革的一部分,其改革可以稱之為教育供給側改革,就是從教育生產這一端進行的結構性調整,旨在消滅落后產能,提高教育產品質量,滿足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等對人才與技術的需求。而高質量的幼兒園教育,必須建立高質量的幼教工作者基礎之上。無論是注重使用幼兒教材及教師用書等文本型課程資源的傳統教學理念還是推崇游戲教學的建構主義教學理念,都必須依靠高質量的幼教工作者。由于當前我國的幼兒園課程管理體制是幼兒園在國家及地區政策引導下自定課程體系,因此如何在政策引導下,堅守合理的幼兒園教材理念,避免因自身問題導致幼兒教育盲目跟風或者阻礙幼兒教育發展,從而致使教育質量的低下問題,成為當前幼教工作者面臨的一大挑戰。盡管根據教育自身發展的邏輯,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導向是其學術性而非市場,但是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作為培養專業幼教工作者的主要場所,肩負著培養優秀幼教工作者的重任,其改革與發展仍要高度關注社會需求,在堅守學術導向的前提下,調整自身的運行模式,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因此培養學生正確的文本型課程理念便成為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不可規避的責任。(2)培養學生的文本型課程資源理念的困境。教育供給側改革應遵循的邏輯包含教育促進社會發展的外在邏輯和促進教育發展的內在邏輯兩方面。但不論是從內在邏輯還從外在邏輯來講,當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在培養學生的文本型課程資源理念均面臨困境。一方面,內在邏輯走向唯活動教學論的學術死角。目前我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從教學理念到課程設置都十分注重建構主義、實用主義等教育理念的傳遞,視其為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的內在邏輯,導致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形成了對活動教學、游戲教學等教育理念的盲目推崇,而對傳統的幼兒教材及教師用書等文本型課程資源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偏見,甚至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幼兒教育中一切與“教材”“上課”相關的內容和說法都是偏離現代教育的,都是錯誤的。另一方面,外在邏輯走向學前教育改革者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在堅守學術性內在邏輯的同時,卻自動屏蔽了理論層面建構主義取向的學前教育理想與社會層面傳統教育取向為主要需求的實踐問題,致使學生畢業后陷入理論與實踐的矛盾當中,對幼兒教材及教師用書等文本型課程資源的迷茫只是學生畢業后面臨的問題之一。同時,這意味著我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默認是要將學生培養成為傳統學前教育的改革者。顯然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大部分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達不到的。

二、培養學生正確認識文本型課程資源在幼兒園教學中作用

由于對游戲教學理論的推崇,又不了解幼兒園教師的教學設計與組織過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很容易就形成了一切與“教材”“上課”有關的內容或說法都是錯誤的看法。但實質上,在幼兒園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與組織過程中,不管是根據教學參考用書,還是根據園本課程來制定班級或年齡段的教學計劃,最終的教學活動都是以教學參考用書或往年的教案等文本型課程資源為基礎,再設計與組織教學內容。全新的教學內容往往缺少可以借鑒的教案,但教師也會盡可能的從其他與之類似的教學案例中需找教學經驗。如果教師找不到具體的教學案例,也會盡可能多方面的獲得資源,了解別的班級或者別的幼兒園是怎么做,然后再根據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做適當的調整。總之,幼兒園教師在確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的時候,都有一定的依據,或是借助于教師參考用書及現有教案材料,或是借助于網絡資源等途徑獲得他人的教學經驗等,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改革和設計。因此,幼兒教材及教師用書等文本型課程資源是幼兒教師設計、組織教學的依托之一,不是必須要用,但是如果沒有則會讓教師對產生恐慌。由此,應培養學生正確認識文本型課程資源在幼兒園教學中作用,而不是單純的形成對幼兒教材等文本型課程資源的批判性思維。

三、幼兒園“禁書令”與供給側視改革域下的學前教育專業

(1)正確認識文本型課程資源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價值。“禁書令”表面上禁的是幼兒教材及幼兒教輔材料等幼兒用書,實質是對傳統“學書”式教育的批判。在教育主管部門“禁書令”之下的實際情況是幼兒園的幼兒教材等文本型課程資源數量非常有限,班級內的基本配置常常是除了幼兒教材,有1—2本教學用書、少量通過網絡或其他渠道獲得的教案,僅個別幼兒園會提供手工制作、環境創設的書或雜志,而閱覽室通常只提供少量學前教育專業的綜合性雜志和理論書籍或不提供。由此可見,幼兒園“學書”現象的背后是教育資源的貧乏與教師專業發展的無助。從高質量的幼兒教師角度出發,應當為教師提供更合理的文本型課程資源,用優質、豐富的幼兒園文本型課程資源助力教師的專業成長。因此,應培養學生正確認識文本型課程資源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價值,而不是簡單的將幼兒教材等文本型課程資源從幼兒園去掉,而是從知識層面和實踐技能上拓寬教師的專業視野進而在教學實踐中轉變“教書”式教學方法。(2)學前教育專業加強文本型課程資源的研究是必由之路。“禁書令”看似是幼兒教材的使用問題,實際上卻反映出我國現有關于幼兒園文本型課程資源的研究、開發及質量監控均存在不足。目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關于幼兒園文本型課程資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幼兒教材、幼兒教師用書以及配套的掛圖、磁帶、教學視頻和操作材料等,尤其集中于關于教師用書研究。以幼兒教材和教師用書為研究對象雖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幼兒園教育工作者對課程文本資源的認識,但是我們應看到幼兒教材對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指導是有限的,幼兒園教育活動所依托的文本型資源要遠遠比教材豐富的多。因此,探究教師對幼兒園文本型課程資源的需求是什么,教師是如何使用這些文本型資源的,影響現有幼兒園文本型課程資源類型和使用的因素是什么,現有條件下為幼兒園課程提供怎樣的文本型資源配置是合理的等問題是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田波瓊.幼兒園課程權利運作研究[D].西南大學,2014.

[2]瞿曉理,劉軒.地方政府開展流動勞動力教育培訓的風險評估——基于勞動力供給側結構優化的現實需求[J].地方財政研究,2016(7):38-45.

作者:夏崇銘 單位:商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