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與四川曲藝音樂教育研究
時間:2022-01-28 10:54:14
導語:川劇與四川曲藝音樂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根據音樂新課標(義務教育版、高中版)與四川省美育備忘錄的要求,要讓優秀的民族文化音樂、川劇與曲藝的素材資源進課堂、進教材、進大腦。本文以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核心主干課程為依托,重點介紹川劇與四川曲藝如何根據學院及專業的課程安排,對曲藝類鑒賞課進行教學設計,根據自身特點調整課程結構并融合戲曲素材與特色,為川劇與四川曲藝在高校的傳承與弘揚貢獻一分力量。
在中國知網的數據庫中搜索“高校”“川劇”“大學”這三個關鍵詞,可供參考的文獻共7篇。其中大部分作者論述的是宏觀角度的理論意義,對于川劇與四川曲藝在高校的傳承與發展,采用的多是“送戲進校園”或者開設專題講座、在課堂上賞析經典曲目、片段這樣的方式來展開交流與推廣。另外,從實踐角度出發,專注川劇人才培養開展研究的高校單位有綿陽師范學院和成都理工大學。雖然兩所學校結合自身專業特點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究工作,但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研究川劇與四川曲藝針對中小學音樂教育領域實施的教研工作。2011年7月到2015年6月這將近四年的時間里,由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牽頭,聯合成都市教育局,從開始構思到2013年中小學讀本《神奇的川劇》問世,到動員22所中小學和職業學校,近2萬學生參與,音樂老師和專家們將在此期間的研究成果進行編撰,于2016年出版《蜀韻悠悠余音裊裊》一書,以上相關的論文著作、校本教材不僅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料,通過讓課題試驗對象進入教學一線實際演練的方式,還能有機地串聯起川劇與四川曲藝在高校和中小學之間的有效交流與教學。
一、核心詞界定
(一)川劇與四川曲藝。1.川劇:包括高腔、胡琴、彈戲、昆曲、燈調五種聲腔,是中國戲曲劇種之一。川劇是四川民眾創造世代傳承的民間藝術,不但在四川享有盛名,在全國有著廣泛影響,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藝術瑰寶。2.四川曲藝:以民間說唱藝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具有濃郁的四川鄉土氣息且品種多樣,本課題研究選擇的主要品種有:竹琴、金錢板、四川盤子、四川揚琴、四川清音。(二)高校音樂教育。本文以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核心主干課程為基礎,研究對象為該專業2015、2016級學生(大三、大四學生共計338人),結合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實施大綱的指導,從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實際教學需求出發,充分利用核心主干課程:中小學音樂教學設計、教學能力綜合訓練(微格)、教育實習(含“實踐教學小學期”內的相關實踐)來完成川劇與四川曲藝在高校音樂教育類課程中的普及和推廣。(三)實踐研究。主要采取教學理論與實踐學習相結合的思路來推進工作,前期的理論課程圍繞成都市中小學現在使用的川劇、四川曲藝讀本《神奇的川劇》,地方性音樂課程資源教材《川腔蜀韻》(上冊)展開,針對教材內容分析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在以往(2018年9月前)的“中小學音樂教學設計”課中,主要講解唱歌綜合課與欣賞綜合課的設計要點,現在需要將兩種課型結合,摸索并設計出一套符合中小學日常教學需要,著眼于川劇鑒賞綜合課的學習模式或方案[7]。中期將理論運用到微格課堂中,通過模擬實際教學,修正前期的相關教學理論設計與研究,為后期在中小學的實習積累教學經驗。最后對收獲的經驗,取得的數據及資料等進行整合,使得川劇與四川曲藝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中得以弘揚與創新。
二、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是中小學實施音樂教學過程中的指導性文件,也是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學生理論課程中的重點研讀材料。音樂雖然是聽覺的藝術,無論是小學生還是大學生,教學主體對象的全面發展都離不開學科綜合,其中包含了舞蹈、戲劇、美術等不同藝術門類,主要是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需要對各種學科的表現形式進行比較,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強化對音樂多樣文化的理解,以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出發點,增強民族意識樹立文化自信,培育青少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具體應包含: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個層面,落實到課程內容上來說,審美感知需要從川劇與四川曲藝特有的美育美學層面有獨特的理解和把握。藝術表現要求通過演唱、演奏、綜合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活動來表達川劇與四川曲藝的情感內涵,這一部分重點強調的是實踐能力。文化理解則要求領悟川劇與四川曲藝背后的人文內涵。三個層次和方向相互滲透、作用,依次遞進融合逐漸達到“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二)實際意義。1.鞏固學科專業優勢,挖掘高校音樂教育的特色領域。目前雖然學院開設了1學年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但一周僅有2課時的公共課,和其他理論課、專業小課的安排設置相比,90分鐘的課堂對于川劇與四川曲藝內容的學習遠遠不夠。解決現行課程體系中對該領域內的文化認知缺失問題,是一條守護傳統文化、傳播傳統美德倫理的有效途徑。從地域角度來看,川劇與四川曲藝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詼諧幽默的表演、說多唱少的語言反映了四川地區人民的生產勞動、精神風貌,而目前這些藝術瑰寶局限于變臉吐火,存在于茶樓景區供游客消遣。即便是本土觀眾對這一圈子的了解和體驗也不夠全面,而口傳心授的授課方式與高校音樂教育由點對面的教學相比,存在很大的差異。對于課程設置的調整,教學內容安排的變更,不僅對教師來說是一種突破,對于學院來說也是一種嶄新的嘗試。2.延伸傳統曲藝教學陣地,擴大川劇與四川曲藝的傳播影響力。此次把研究重點放在了高校音樂教育特色課程建設上,以目前教學工作的實際為土壤,參考現有條件、師資現狀與軟硬件設施等基本條件,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相關工作,緊緊圍繞教學(理論)設計配合實踐演練的主體思路,保證川劇與四川曲藝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可持續發展。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研究視角。重在通過音樂教學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一是促進高校音樂學(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審美能力與人文素養,讓川劇與四川曲藝在高校音樂教育工作中得以傳遞弘揚和延續。過去的音樂教育課程研究,目光多是聚焦在學科的某一環節或內容上:如演奏技能,一個專題內容的挖掘等。二是在現有的音樂教育資源的基礎上,關注中小學實際課堂,也是補充完善川劇與四川曲藝理論的一個環節和過程,并以此為主要方向帶動高校音樂課堂質量的提升。(二)研究方法。1.文獻查閱:主要通過閱覽相關文獻資料,梳理同類研究的現狀,獲取理論依據,同時明確本課題的研究重點、難點和創新點。2.問卷調查:設計《川劇與四川曲藝融入高校音樂教育的實踐研究》的相關問卷,對課題實施對象的認知現狀進行摸底調查。3.實踐研究:理論與教學實訓相結合,開展一系列促進川劇與四川曲藝融入高校音樂教育的實踐研究活動。以學院、實踐基地為單位展開實際走訪調查,立足未來中小學音樂教師培養,反哺課堂與課程,以教師、學生的教學活動展開具體的研究項目,在此基礎上記錄數據和現象,結合觀察經驗形成成果。4.案例分析:對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對比研究。
四、結論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目前學院的學生已掌握了川劇鑒賞課的教學設計要點,對《川腔蜀韻》(上冊)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學習了5大板塊的內容:童謠、歌曲、舞蹈、川劇與四川曲藝(重點學習章節)、樂曲欣賞部分。例如:通過了解成都代表性童謠《胖娃歌》,學會了運用對比的方式感覺方言的魅力。除此之外,在“川劇與四川曲藝”章節,掌握了川劇的部分入門經典動作:劍指、一字指、蘭花指等,還通過實物展示學習了耍翎子的四種姿態,在2017-2018學年第2學期的青年教師成果匯報理論組的課堂展示中,良好的師生配合獲得了一致好評。在民族文化弘揚與傳播的道路上任重道遠,相信在川劇與四川曲藝專業專家的引領下,和學生們一起努力探索,對于該領域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中的教學創新成果終有一天會取得豐收。
參考文獻:
[1]高山湖.川劇在校園中傳承[J].四川戲劇,2008(4):17-18.
[2]景安東.川劇藝術進高校的實踐意義[J].四川戲劇,2010(3):129.
[3]景安東.在高校進行“川劇”教育之探索[J].黃河之聲,2010(8):34-37.
[4]四川省藝術研究院,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神奇的川劇[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
[5]高翔.川劇在中小學校的傳承模式及其保障機制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6]李萍.蜀韻悠悠余音裊裊[M].成都:四川師范大學電子出版社,2016.
[7]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川腔蜀韻[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
作者:楊姝 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 上一篇:音樂教育觀念轉向研究
- 下一篇:音樂教育培養學生聲樂演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