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論下的職業教育體系建構
時間:2022-03-01 10:29:52
導語:系統論下的職業教育體系建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系統論的基本分析法
(一)系統的結構分析法系統具有套嵌結構的特征,每個系統由更小的系統構成,宇宙就是層層系統構成的一個大系統。細胞是構成人體形態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體內有數十萬億個細胞,這些細胞有274種不同的分工。形態相似和功能相關的細胞借助細胞間質按照一定的結構結合成組織。幾種組織結合起來,共同執行某一種特定功能,并具有一定形態特點,就構成了器官。若干個功能相關的器官聯合起來,共同完成某一特定的連續性生理功能,形成系統。要素結構不同,則系統的屬性不同。“所有的生物體都是由基本相同的物質構成的……愷撒大帝同一頭猩猩之間的差別,主要不是由于組成物質有什么不同,而是由于那些物質的關系構型不一樣。”粒子物理的研究結果表明,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基本的粒子只有12種,包括6種夸克、3種帶電輕子和3種中微子,但是大千世界正是基本粒子按照不同的結構組合在一起的。
(二)系統的功能分析法功能是指系統與外部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表現出來的性質、能力和功效。功能表現于外,體現了一個系統對于另一個系統的意義和價值。人們認識和研究系統,其基本目的是利用、改造和獲取系統的功能。功能的表現與具體的環境條件是相關的“,環境條件的不同,系統可以表現出不同的功能,這就有了同樣的結構可以表現出不同的功能,不同的結構也可以表現出同樣的功能。”功能與結構的關系是: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功能依賴于結構,系統功能取決于要素之間的功能耦合。例如,一支足球隊成績的好壞,不僅取決于單個球員的素質,還取決于整體的技術與戰術配合。優化結構可以優化系統功能,田忌賽馬就是通過要素結構優化實現系統整體功能優化的典型案例。
(三)信息反饋與系統的穩定信息反饋是指系統信息輸入與輸出相互作用的循環,是不同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循環。反饋包括正反饋和負反饋,負反饋是使系統的運動和發展保持向既有目標方向進行的反饋,是系統保持穩定的因素;正反饋則使得系統越來越偏離既有目標值,甚至導致原有系統解體。正反饋和負反饋是系統存在與演化的機制之一,負反饋使系統趨向穩定的、合目的的運動;而正反饋使系統突破原有的平衡,進化到新的平衡。
(四)競爭協同與系統的演化系統具有整體目的性,各要素具有局部目的性。系統的要素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既存在整體同一性,又存在個體差異性。同一性表現為協同,即要素之間的合作;差異性表現為爭,即要素之間的沖突。貝塔朗菲指出:“任何整體都是以它的要素之間的競爭為基礎的,而且以‘部分之間的斗爭’為先決條件。部分之間的競爭,是簡單的物理—化學系統以及生命有機體和社會體中的一般組織原理。”Ⅵ要素之間的協同和競爭引起系統的“漲落”,推動了系統的演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系統分析是一個理智的工具,可以用來對現有教育體系進行全面、批判性的研究,并且還可能提出一些用科學計算得出來的新的教育模式。”因此,我們利用系統論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來剖析中國的職業教育體系,查找問題,尋找出路。
(一)系統的整體性與學歷資格框架體系的建構根據系統論觀點,職業教育體系只是整個教育體系的一個子系統,它與普通教育體系、基礎教育體系有著復雜的非線性聯系。如何建立統一完備的學歷資格框架體系,是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關鍵。1985年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但是,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仍然沒有建立一個簡單明了、互融互通的學歷體系。一個完備的學歷資格框架設計需要考慮到學歷之間的銜接、學分的認定等問題,在此我們可以借鑒澳大利亞的成熟經驗。此外,在職業教育學歷中,應該將職業培訓與職業學歷相聯系,日本進行了將職業資格認定職業學歷的探索,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二)職業教育辦學體系的結構分析辦學體系是職業教育體系最重要的子系統。我國傳統的職業教育辦學體系是一個公辦職業教育體系,是與國有經濟相適應的系統。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領域不斷推行“國退民進”的市場化改革,但教育領域的市場化改革還比較滯后,民辦職業教育的規模較小。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例,2011年民辦中職學校在校生數量只占中職在校生總量的12%。民辦職業院校不僅規模小,而且在資金、師資、生源、設備等方面也面臨很大的困難。世界各國的職業教育發展經驗證明,現代職業教育在本質上是一個市場化系統,其辦學體系應由市場化的要素構成。澳大利亞只有2200萬人口,但職業教育體系是由5000家民營注冊培訓機構組成的;日本也有5000多家各類職業教育機構,但是多數機構是私立的,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絕大多數機構是私立的。在我國公辦機構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職業教育辦學體系應首先從增量入手,逐漸放寬民營資本進入職業教育的限制,大力扶持民營職業院校。我國有13億人口,只有1280家高等職業院校,與發達國家相比,其數量遠遠不夠,民辦高職院校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對于已經存在的公立職業院校,應逐步實施市場化改革,縮小其比例,最終建立一個市場化的職業教育辦學體系。
(三)中國職業教育體系的功能分析按照系統論的指導,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首要環節是確立該體系的功能定位。職業教育的功能性是由其主體性決定的,即解決職業教育的主體和服務對象的問題。職業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解決就業,提高勞動生產力。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非國有單位是我國城鎮就業的主體,提供了絕大多數的就業機會。2011年城鎮就業人口35914萬人,其中,國有單位員工有6704萬人,占就業比例的19%;非國有單位員工有29210人,占就業比例的81%。從發展趨勢看,國有單位的從業人員呈下降趨勢。1998~2011年,國有單位從業人員從9058萬人減少到6704萬人,減少了26%;非國有單位就業人口從12558萬人增加到29210萬人,增長了233%。國有單位具有行業壟斷地位、工資高、福利好的特征,主要吸納本科以上的畢業生,職業院校畢業生很難進入國有單位。因此,非國有經濟是我國職業院校畢業生工作崗位的主要提供者,我國職業教育主要服務于城鎮非國有經濟。城鎮非國有經濟的就業主體是進城農民工。1998~2011年,我國農村常住人口減少了1.7億人,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2.7億人,數億農民進城安家就業,全國農民工的總數達到2億多人。我國職業教育要高度重視農村居民的職業教育,在未來30年中,年輕的農村勞動力仍是中國勞動力的主要來源,農村居民應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以農村居民為服務對象,并不意味著要在農村地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因為農村居民最終要在城鎮就業,因此,建議在城鎮大力開展農民工的在職培訓工作。
(四)信息反饋、系統穩定與職業教育的民主化管理教書育人、學術研究和社會服務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職能,學術研究是其他兩項職能的基礎。根據系統的套嵌結構特性,高等教育系統是學術系統的子系統,高等職業教育系統是高等教育系統的子系統,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系統也是學術系統的子系統。作為現代學術性組織,高等職業院校需要與之相對應的民主化管理體制。美國著名教育管理專家伯頓•R.克拉克指出:“什么能使近代高等教育可行、有成果,能有發展?權力要分享,多樣化要支持,模糊性要合法化,這越來越使人們非相信不可了。”Ⅵ“學術組織的控制權是相對分散的,即使在國有化學術系統和專制政府領導下的學術系統也是如此。為什么必須如此?以知識密集為特點的組織環境迫使決策權傾向于留在操作層次。”Ⅵ我國傳統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是一種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行政集權管理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系統最重要的要素,教師沒有任何的自主權。官僚集權與學者自治是格格不入的。“基于學者是高深學問的看護人這一事實,人們可以邏輯地推導出他們也是自己的倫理道德準則的監護人。”根據組織理論,民主化管理的組織是一種扁平的組織結構,這種結構層級較少,信息反饋效率更高,因此穩定性更好;而結構陡峭的官僚結構層級多,信息反饋中的信息衰減十分嚴重,因此穩定性很差。所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必須建立民主化的管理體制,這樣才能保證整個系統的穩定性,否則任何現代化的教育要素都無法發揮良好的功能,整個職業教育體系也無法滿足政治經濟系統的要求。
(五)協同競爭與資金流轉系統的重構在傳統職業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的資金主要來自政府投資和家庭的學費,而企業作為人才需求的終端沒有直接承擔職業教育的成本,這與市場經濟原則相背離(參見13頁圖1)。這樣的體系不利于職業院校之間的競爭,而競爭恰恰是推動系統演化的內在機制。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的成本應該直接由家庭和企業負擔。政府作為職業教育的自助者,應向家庭和企業提供關于專項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財政資金支持,以此鼓勵職業教育。在此模式下,要獲得政府的資金支持,家庭就必須參與職業教育。而企業要獲得高素質的勞動力,就必須承擔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職業院校為了在生源競爭中勝出,也不得不提高教育質量(參見圖2)。
三、結論
作為教育體系的子系統,職業教育體系的建構需要考慮個教育體系的頂層設計。在系統論視角下,傳統職業教育體系向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轉變是一個職業系統的自我演化。競爭與協同是系統演化的內在動力。公辦院校與民辦院校的競爭、教師與行政官僚的競爭,推動著職業教育體系從行政化向市場化演變。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傳統體系的完善。
作者:周紅利周雪梅單位: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高職研究所副所長
- 上一篇:國內高等職業教育的差距
- 下一篇:職業教育體系建立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