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困境及對策
時間:2022-07-08 03:44:31
導語:職業教育困境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目前我省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專業趨同、行業特色消亡現象嚴重
我省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基本上是按行業辦職教,各行各業都辦了職業學校,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及學生需求意向的調整,部分學校更換了名字,隨后專業也做了撤并、調整,一些熱門專業隨著地域經濟發展需要竟不約而同在各校落地生根,不論條件是否具備,只要社會需求的機緣存在,就一窩蜂上,水平參差不齊,造成畢業生結構性就業不足,而行業急缺人才供不應求;有的學校雖然校名不改,也以長短線為由跟風辦熱門專業,傳統專業名字保留,但已有名無實;也有學校的專業僅是換個新名字,但換湯不換藥,或者模糊界線,僅為迎合學生心理,并未做實質性整改。
2.盲目擴建校園,缺乏內涵建設
一方面是職業學校生源不足的矛盾突出,基本實驗實訓條件亟待完善,專業教師缺乏企業從業經歷,技能不夠,亟待歷練;另一方面許多職業學校又在擴建校園、增加建筑面積,提高了資源閑置率。近年來職業學校升格熱度不減,因而評估成了辦學指揮棒,擴人擴地成了發展的主旋律。客觀上講,配置硬件也是為教學添力的,但是生搬硬套指標是不科學的,會因為圈院墻而失內涵。各校評估時倉促匯編的制度規章,這種“內涵”也基本只能當檔案翻閱。
3.教師缺乏成就感,自信心不足
目前,職業教育集納了普通中等教育分流的生源,接收了普通高等教育挑揀后的生源,教育對象寬入寬出,雖然教師是神圣的職業,但職業教育的教師少有高中教師“送學生中科”的成就感,也少有高校教師培養“杰出人才”的職業自豪感。雖然沒有升學壓力,但中職學生教育管理帶來的壓力使職業學校教師普遍存在職業倦怠感。由于社會上長期對職業教育的不理解不認同,造成職業院校教師缺乏成就感,自信心不足。
4.招生工作有待規范
對于許多職業學校來說,招生工作投入的精力遠高于教學管理,每到招生季都是全員上陣的局面。和高校的買方市場不同,職業學校招生幾乎是賣方市場,每年許多職業學校都要為招生支付一筆不小的費用。但仍存在一個怪現象:條件好的學校沒有條件差的生源好,學費低的學校沒有學費高的生源好。職業教育規范招生、資源合理配置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主管部門決不能置身事外,該出手時要出手。
5.校企合作有待深入
在職業教育大發展的今天,職業院校都認識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各職業院校都進行了一定形式的校企合作,如引廠入校、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建立企業冠名班、參加職教集團等,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一部分校企合作的程度還不夠深入,不少校企合作僅僅停留在簽訂了一個協議,學生去企業參觀、企業專家到學校舉行講座等,還遠遠沒有達到學校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的深度合作。
6.教學評價有待完善
目前,職業教育的教學評價主要有理論考試、技能考試、平時成績等。隨著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日漸多樣化,單一的教學評價方式已經不能夠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還需進一步完善。教學評價對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政策上要正確引領,要把教學評價作為手段而不是結論,讓教學評價起到促進學校自我修正、不斷完善的作用,而不能因為評價產生相互攀比,從而導致一些學校弄虛作假。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1.職業院校要抓內涵建設
職業院校要明確發展定位和辦學目標,辦特色學校。任何職業院校都應辦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照搬別人的模式與經驗。教育部門要根據不同的職業教育層次,建立不同的職業教育質量標準,要建立社會、政府、學校對職業教育質量進行全方位評估的機制和機構,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建立學校各級各類人員的質量責任制。職業院校要通過內涵建設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提升教師的職業自豪感,從而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
2.專業設置要瞄準市場和產業發展,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產業結構的調整是動態的,學校的專業設置也應該是動態的,不能一成不變,更不能有什么條件就辦什么專業、什么專業成本低就辦什么專業。要樹立職業教育貼近市場、貼近社會需求的辦學意識。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專業設置指導,提高高成本專業的經費扶持。要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實習實訓的比重,唯此才是真正的職業教育。
3.進一步調整結構、整合資源、改革人事制度
針對全省職業教育布局分散、攤子大、辦學同質化現象,政府部門應加大布局調整力度,撤并一批生源嚴重不足、辦學師資匱乏、所辦專業脫離市場需求的學校;合并辦學專業趨同、地理位置相對較近的學校;對同地域的學校進行適當的專業調整,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建立師資流動機制,在經費渠道相同的職業學校之間可自由流動,在經費渠道有差異的學校之間可按需流動,在職業學校和企業之間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應該有便捷的交流機制,而不是以企業和事業兩個身份截然切斷聯系,這觸及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
4.完善政策法規,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尊重職教參與職教的社會氛圍
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職業教育宣傳力度,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和地位,逐步消除社會偏見,扭轉社會風氣,提高社會公眾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和理解,讓社會公眾體會到職業教育的優越性,營造“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社會氛圍,倡導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價值取向,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5.健全制度,規范招生市場
政府相關部門應制訂政策,規范職業教育招生工作,加大監督整頓力度,嚴厲打擊買賣學生的不法行為。調整職業院校結構布局,整合優化職業教育資源。由政府主導,各部門、行業、企業、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各級各類職業院校要配合公共傳媒做好招生宣傳工作,公共傳媒應積極為職業院校提供宣傳載體和平臺。職業教育只有形成“出口暢、進口旺”的局面,才能真正具有吸引力。
6.貫徹終身教育理念,創新教學評價體系
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理念下,根據職業教育學制、學習形式、培養方式的多樣性,創新符合職教特點的教學評價體系才能促進職教的發展。學生評價應不拘泥于理論考試,社會實踐,為企業、社會創造價值都可以抵相應學分。同時,基本的文化素質、道德規范的培養不能松懈,這是職業學校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學生就業必備的崗位技能,必須采用公共標準的測試進行考核,作為畢業門檻。職業學校也應貫徹終身學習的理念,靈活學制,實現人人可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要改革創新職教評價體系,把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和勞動價值創造能力,作為評價培養質量的核心指標,建立以培養質量和服務貢獻為主的績效考核體系。
7.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機制
為了促進校企合作深度開展,政府要出臺一些法律法規保障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同時,將校企合作作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成立推動校企雙方長期合作發展的組織機構,建立校企合作平臺,促進校企合作信息共享。校企合作雙方要找到利益共同點,制定相關規章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深入開展。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要有擔當,外派去企業的教師要視同在校上班,有紀律、有待遇、有針對效果,同時引進企業人員入校要成為一種自覺。以上建議有個體和單位主觀努力可以做到的,也有需政府主管部門干預支持的。總之,職業教育關系到經濟民生,關系到社會發展,只有各方高度重視、齊心協力,才能開創我省職業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胡艷霞 單位:河南省輕工業學校
- 上一篇:遠程職業教育論文
- 下一篇: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