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實踐要求

時間:2022-10-08 08:46:26

導語: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實踐要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實踐要求

2021年4月,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這里強調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是對傳統現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又是對民眾生態訴求的積極回應,凝結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立足新發展階段,聚焦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沖突,必須以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抓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當然,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依靠治理主體的協同參與,強調治理方法和治理體制的全面變革。要促進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必須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治理格局。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關乎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中國共產黨是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能夠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正確方向,為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提供根本保證。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必須堅持黨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全面領導,強化各級黨委對生態治理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和督促落實職能,以確保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政府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者和管理者,具有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在推進生態治理的制度建設和監管執行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促進生態治理現代化,必須明確生態環境產品的公共屬性,厘清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理順不同行政區域、不同部門的環境治理責任,以形成生態治理的協同機制。

企業作為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主體,是促進生產方式綠色化轉變的基礎和關鍵。要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必須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的市場體系,完善排污權、碳排放交易制度,利用財政稅收等手段引導企業加強綠色創新技術的研發,進而走節能減排、綠色發展之路。社會組織作為生態治理的協調者,是民眾參與環境治理的重要載體,在豐富生態服務的供給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要促進生態治理現代化,必須加強對環保社會組織的扶持和管理,引導社會組織積極監督、有序參與環境治理。公眾是環境治理的群眾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直接參與者。要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必須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營造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良好氛圍。黨委、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必然形成推動生態治理的強大合力。只有更好地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不斷健全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積極貫徹共建共治共享原則,統籌協調各方面力量,使全體人民群眾在思想和行動上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匯聚生態文明建設的磅礴力量。要促進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系統思維來提升生態治理效能。人與自然是辯證互動關系,人對自然界的改造必然受到自然界的限定和制約。生態系統的運行過程具有客觀性、復雜性和多樣性,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必須尊重生態系統的屬性和運行規律。系統思維也是一種全局觀、整體觀,強調對客觀事物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多方面的考察,進而形成關于客觀世界的科學認識,有效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系統思維和方法統籌推進生態治理工作,至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要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全方位展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各構成要素唇齒相依、相互關聯,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全方位治理本質是綜合治理,強調從陸地到海洋、城市到農村、江河湖海到林草濕沙,各領域全覆蓋、不留死角、不留盲點、齊頭并進、協同進行。

其次,要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全域展開。中國陸地寬闊綿延,山脈、水系交錯縱橫,不少山脈河流跨越多個省市區行政區域。海洋大氣則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其中的污染物遷移擴散速度很快,且空間邊界無形,難以分割。可見,自然生態各要素構成有機整體,山上山下、上游下游、地上地下命脈相連。開展全域治理,即強調要打破行政區域的局限,統籌考慮山川河流的各組成部分,“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最后,要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全過程展開。環境污染治理是十分艱巨而長期的系統工程,不可能輕易取得成功。地球生態系統經過漫長的演進歷程,形成相對平衡穩定的運行結構,一旦遭到嚴重損毀,就會很難恢復。大氣污染、水污染的治理動輒幾十年,而土壤污染的治理周期會更長、治理過程會更艱難。要推動生態環境的系統改善,必須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堅決整治頑瘴痼疾,統籌協調各環節的治理任務,注重每一個節點的銜接配合。堅持全過程治理,主張保持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注重持續發力、馳而不息。要促進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必須以強化生態文明制度的執行力為根本著力點。制度建設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影響,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是提升生態治理效能的根本保障。然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如果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勢必影響制度的權威,導致制度虛設。總書記多次強調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主張樹立制度的剛性和權威,讓制度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要強化生態文明制度的執行力,至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生態文明建設既是實踐問題,又是認識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出臺、修訂、更新了一系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為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的突出問題提供基本遵循。要讓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效力,必須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領導干部對生態文明法律法規、政策文件的認識,逐步明確具體的環境保護責任,使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轉化為全體人民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要強化規則意識、程序意識,樹立依法辦事、法律至上的精神,讓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真正成為不可逾越的底線。其次,要完善生態文明制度的配套措施。制度的執行力與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密切相關。要提高生態文明制度的執行力,不僅要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而且要完善制度細節,切實建立科學完備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要完善生態文明制度的配套政策,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體系,增強各項制度的耦合性,使各項制度環節銜接流暢,以確保各項環境治理工作能夠有法可依。最后,要強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督考核及責任追究。為增強生態文明制度的威懾力和影響力,黨和國家已經明確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考核地方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的工作實績,并對追究黨政領導干部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作出相應制度性安排。要堅持“不動搖、不松勁、不開口子”,必須健全國家權力機構、行政機構、司法機構、社會媒體等多主體共同參與的監督系統,綜合運用常態化監督與巡察監督等多種方式,以構建全方位監督體系;必須拓寬監督體系的覆蓋廣度,不斷創新監督方式,抓實抓細監督職責,使所有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行為都得到嚴肅懲治。

要促進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必須具備更開闊的國際化視野。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很多環境問題也日趨全球化、復雜化。總書記一再強調:“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責任”。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必須加強國際合作,為推進全球氣候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海洋污染治理等貢獻力量。首先,要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更加全面可行的解決方案。能夠發現問題、敢于面對問題是推動國際生態治理的前提和基礎,而促進國際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才是真正的目的。要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必須立足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積極順應時展趨向,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本領,統籌協調不同國家的利益訴求、價值取向、風俗文化,努力開創國際生態合作的新方式,致力于畫最大同心圓。其次,要積極掌握生態治理的國際話語權。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積累了很多寶貴的歷史經驗,并形成了解決生態問題的強大制度優勢,為其他國家自主探索生態治理模式提供啟發性思路。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包含了豐富的綠色基因和生態智慧,為開展全球生態治理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必須掌握生態治理的國際話語權,切實推動話語闡釋力和表達力的提升,確保生態治理領域的科學理念、創新方法和解決方案能夠有效傳遞出去。同時,要積極參與國際生態領域中的議題設置、規則制定,不斷提升國際事務的參與協調能力、國際輿論引導能力,以發揮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效應。最后,要批判地借鑒國外生態治理經驗。世界文明是在交流互鑒中走向進步,要破解全球生態問題,理所應當要汲取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總結全球生態治理的基本經驗,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本原則,不斷完善生態治理規劃,著力整合民族地域特色資源,注重綠色技術的引進消化再創新,循序推動生態治理進程。

作者:劉燕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