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及歷史教學意義反思

時間:2022-06-27 10:23:40

導語:公開課及歷史教學意義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開課及歷史教學意義反思

一、歷史學家們探討的歷史學的意義

歷史有什么用?學習、研究歷史的人面對這個問題無不感到尷尬而難以回答。“以史為鑒,可以明今”是說得老掉牙的教導,可這句名言如今亂用得太過俗套和僵化了,也沒告訴我們究竟如何“明今”。倒是司馬遷的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很實在,說出了歷史家干了哪些工作。然而在當今市場化、商品經濟浪潮洶涌的社會,問這問題的人像一個挑剔的顧客,用毫不信任的眼光看著你,并且非常不耐煩的隨時準備拂袖而去。歷史家面對這個架勢,大多是難以招架的,誰愿意去花上幾天甚至半個月去讀你寫的那一本本厚厚的、艱深的歷史巨著呢?一個學科到了被質疑它存在的價值和理由的時候,的確是非常危險的。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年鑒派的一代宗師馬克•布洛赫被他的幼子問了同樣的問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還專門寫了一本書《歷史學家的技藝》,也叫《為歷史學辯護》。布洛赫擺脫了過去的歷史家像上帝般審判人間萬事的形象,把歷史學家比作一個普通的工匠,小心而又仔細的做著自己的工作。這本書其實是寫給研究歷史的人看的,因為布洛赫在書中糾正了很多歷史家在做研究時常犯的錯誤。

二、中學歷史教育可以給學生提供的價值

作為一名高中歷史老師,也常被學生問到這個問題,自己心中也一直在疑惑,高中歷史究竟要教給學生什么?讓學生學到什么東西?當然,應付高考是一個萬能的擋箭牌,它可以抵擋一切的質疑。但作為老師,我不能因為有了這個答案就可以心安。教育本身的價值在于塑造人,高中歷史作為高中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要能給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東西。高考的形式是會變的,但教育是社會永遠需要的,我個人認為歷史也是高中學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歷史教給學生什么?新課程標準要求有三個方面,知識與能力,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于歷史來說,這三個方面的確是必不可少。知識是基礎,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與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對于老師來說,如何把握這三方面的要求,可能是要長時間的鍛煉磨礪才能漸漸達到要求的。然而,作為老師來說,我們要先思考歷史究竟有什么用?究竟應該學些什么?應該怎么學?第一,歷史絕不僅僅是過去的人物和故事。研究歷史,不能局限于過去。歷史關注的是人類社會的演進,為了獲得一個整體的結論,必須分時段,分地區和國別,分社會階層乃至一個人物一個事件的去研究。因此,禁錮在過去,陷入繁瑣考證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我們應從歷史的茫茫深淵中跳出來,清醒的看到歷史家的任務不是獲得歷史的一枝一葉,而是要研究人類社會演進的總體趨勢,獲得一個整體上的把握。高中歷史教學,是對以基礎知識為主的初中教育的一個提升,并為以自主性的研究性學習為主的大學教育做準備。高中歷史不能局限于歷史知識的死記硬背,而是要培養學生對歷史從整體去把握的感覺和能力。因此,應注重對單元知識,專題知識粗線條的歸納和整理,以時間為軸心,把人物、事件串起來。我在本次公開課上,也力求做到對歷史整體的把握。讓學生自己動手,整理中國古代商業和城市發展的情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整體的歷史感。第二,研究歷史更多的要去問為什么。其實在歷史中,很多人物和事件在學術界尚有爭論,比如爭論某某神話中傳說的人物是否存在,某一歷史事件的過程如何。但歷史研究的意義不在于此,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不是了解起源是什么,而是明白原因是什么。探究歷史事件的原因,知道歷史為什么是這樣發展的,這才對我們現今生活有啟示意義,這樣才能有“繼往開來”的效果。比如中國古代商業發展各階段的特點都很明顯,特別是宋元之際商業貿易異常繁榮,我們探究這一時期商業發展的原因,對今天我國經濟的發展無疑是有多方面的啟迪的。第三,分析評論歷史還是要“跳回”歷史。自以為很懂歷史的人總喜歡對歷史恣意評說,但歷史家卻不能任意評判。乾嘉學派的著名學者錢大昕說:“今之學者,讀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歷史家不能以任意評判古人來顯示自己的“博學”和“高明”。對待古人,更多的是要“同情之理解”。任何人不能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分析評論古人應先從他所處的時代,探究為什么他會這么做,在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評論。各個時代背景不同,各個時代的價值觀,評判標準也不同,我們學習歷史,也要學會對以前各時代的評論進行分析,辨別和再評判。同時,我們也應清醒的看到,我們自己也在接受或受到各種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在評判古人的時侯,要盡力排除自己思想和價值觀的影響,從歷史情景出發,避免以古論今。在本課中,對重農抑商的原因分析和歷史影響的評價,我引導學生回歸歷史,從歷史情景出發,對古人“同情之理解”,分析戰國時期統治者采用重農抑商政策的原因,并從各個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出發,對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進行評價。對歷史如此,其實在自身的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現代社會缺乏的不正是互相理解,包容嗎?

三、尊重歷史,感悟歷史

尊重歷史,不以今之標準和個人喜惡評價歷史,才能真正認識歷史,認識歷史,才能把握歷史的趨勢,才能更清醒看到我們所處的時代。培根說:“讀史可以明智。”每個人倘如真能認真讀讀歷史,從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中吸取一兩點智慧,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更和諧,人類會有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84.

[2][法]馬克•布洛克.《歷史學家的技藝》.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作者:陳顯 單位:深圳市坪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