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匯率對貿易與投資的影響

時間:2022-12-11 05:18:29

導語:議匯率對貿易與投資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議匯率對貿易與投資的影響

本文作者:陳清河工作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金昌市中心支行

匯改有利進口金昌市主要外貿企業金川集團是典型的進口型原材料企業,且99%的產品在國內市場,選取其為樣本企業。6年來金昌市進出口額及其在全省的占比逐年增長說明,匯改對大額進口原料行業是有利的。匯改為原材料進口型企業獲取境外資源創造了有利條件。伴隨著人民幣匯率不斷升值,進口原料人民幣成本日益下降,金昌市進口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持續高位波動的同時,漲幅更大。經調查,樣本企業作為進口類原材料企業,人民幣升值可承受范圍“沒有上限”,人民幣升值越高,節約成本越多。以2011年進口數據為例,2011年進口額為44.90億美元(人民幣中間價為6.4588),2011年樣本企業共花費290億元人民幣用于進口,2011年樣本企業利潤為42億人民幣。這就意味著人民幣每升值1%,便可節約資金2.90億元人民幣,利潤上升6.90%,該比例隨著匯率的上升呈遞增態勢。

匯改對樣本企業出口影響不大在國外市場占比很小的情況下,匯改對企業出口影響不大。5年來金昌市出口額呈波浪式變化,并未與匯率變動呈現明顯的相關性,主要影響因素還是國際市場產品價格,2006-2011年出口額分別為15578萬美元、15586萬美元、8511萬美元、33382萬美元和也表明人民幣升值對進口型原材料企業出口的影響有限。2011年,樣本企業出口收匯額為28303萬美元,是2009年3.33倍。數據顯示在金融危機影響淡去后,金昌市出口情況明顯好轉。可見影響樣本企業出口的主要因素還是母公司的經營決策和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化,匯率變化引起的出口額減少非常有限。以樣本企業2011年出口數據2.83億美元計算(人民幣中間價為6.4588),2011年出口貨物收匯18.28億人民幣,占營業收入的1.50%。人民幣每升值1%,少收入出口貨款0.1828億元人民幣。由于樣本企業產品主要為內銷,所以說,人民幣升值對樣本企業出口的影響是存在的,但總體來講,十分有限。

匯改利好對外投資匯改以來尤其是二次匯改以來,金昌市企業境外投資開始持續活躍,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發生境外投資外匯登記及增資業務8筆,金額合計20.23億美元,匯出金額合計14.07億美元。而截至2010年5月底,金昌市境外投資總額僅4.91億美元,是存量投資額的4倍多。匯率變化對于境外投資影響與對進口影響正相關,樣本企業匯出額14.07億美元,其中人民幣購匯7.67億美元,按6.4588的人民幣中間價計算,樣本企業購匯用人民幣49.54億元。這就意味著人民幣每升值1%,便可節約資金約0.50億元人民幣,該比例隨著匯率的上升呈遞增狀態。這極大地促進了企業“走出去”的積極性。一次匯改初期,企業順風順水,邁大步前進,大大忽視了風險的防范,2008年以前企業基本未采用金融工具規避或管理匯率風險,許多企業根本不了解外匯掉期、境外NDF等金融衍生產品,更談不上使用。對遠期結售匯,多數企業認為銀行提供的遠期結售匯報價與企業預期和接受能力存在較大差距,辦理成本較高而排斥對其的使用。直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到來,才讓企業真正認識到金融工具使用所帶來的實惠。調查顯示,2008年樣本企業通過使用外匯金融產品減少匯率損失150萬美元,利用進口押匯、定期存款和遠期售匯組合業務節省付匯成本約3700萬美元。企業積極采取多種措施應對匯改調查顯示,一次匯改后企業被政策推著走,經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洗禮,二次匯改后的企業迎著人民幣升值之風而行,愈走愈勇。2010年伴隨二次匯改推開,企業明確了經營思路,兩條腿走路,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齊利用、共發展。一是充分利用金融理財產品。在規避匯率風險的過程中,企業需要從銀行獲取的不僅僅是結算服務,開始追逐融資、避險及理財等多元化的金融產品。二是充分利用ODI,為企業獲取穩定貨源開道。二次匯改后,企業借二次匯改的東風,截至2012年5月海外項目增資8次,投資額達20.23億美元,特別是2011年2月成功收購澳門投資,更名為金川國際登陸港交所主板市場,成為甘肅省第一家在H股上市的企業。三是通過海外設立子公司,開辟出口新途徑,合理規避匯率風險。2009年該集團公司通過對境外設立子公司——美國公司追加投資,啟用了美國公司海外平臺,開始了海外代銷業務。簡單地講,就是國內先將貨物以寄賣方式出口至美國公司,再由美國公司在海外存儲售賣。好處是一方面國內公司提前鎖定收益,另一方面也同時規避了可能的匯率波動風險。2009年該子公司就拉動境內母公司出口額達5866萬美元。四是靈活選擇國內外原料配比,綜合降低企業成本。樣本企業雖然是進口型原材料企業,但自身也進行資源開發。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國際市場疲軟、有色金屬價格下跌的情況下,該企業把握時機,擴大了海外進口量,雖然2009年進口額僅為27.48億美元,但同期原料價格僅為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四分之一。可見,靈活選擇國內外原料比例,也是降低企業成本的途徑之一。面臨的問題一是企業不能冷靜面對機遇,盲目擴大進口。從近年來的數字我們很容易看到企業大踏步擴張的步伐,樣本企業原料對外依存度超過50%,這就為企業埋下了隱患,如何能夠獲得持續穩定的貨源成為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二是樣本企業為資源開發企業,海外投資存在巨大風險。海外投資原本就要面臨東道國政治、文化、經濟等政策風險,況且又是要輸出東道國資源,就更增加了投資所面臨的風險。比如東道國發生政治風波、戰亂等,都有可能造成后期無法取得收益,前期投資無法收回的情況。三是匯率優勢掩蓋了企業真實成本變化情況。由于匯改后人民幣持續升值,從數據可以看到,僅人民幣升值就可以為企業帶來超過20%進口額的成本縮減,企業盲目樂觀,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的積極性。建議一是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勢在必行。要進一步加大“以質取勝”、“外貿多元化”戰略的實施力度,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盡快提高研發能力、設計能力、制造能力與競爭能力。有效運用稅收、補貼等財政政策手段,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盡快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過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努力降低換匯成本。二是政策扶持企業“走出去”做大做強。加強外匯政策宣傳,采用政策通報會、媒體宣傳和定期舉辦各類境外投資培訓相結合的方法,使企業及時了解最新的政策。對信用較好的外向型企業,盡量給予政策傾斜,擴大其跨國經營在資源配置上的自主權。三是提高對匯改的認識,而不僅僅停留在價格層面。擴大人民幣兌美元的波動幅度后匯率更具彈性,今后應該更加注重引導企業提高對匯改實質的認識,注重經濟對匯率的控制力。近年來我國與一些貿易伙伴國之間的貨幣互換、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等都是匯率改革的深化,要進一步引導企業順勢而為,充分利用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