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廢物處理的農業經濟論文
時間:2022-11-12 03:26:05
導語:基于廢物處理的農業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經濟活動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廢物處理
無論是工業經濟還是農業經濟,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廢物是必然的。工業經濟的廢物主要有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農業經濟的最主要廢棄物是農作物秸稈。經濟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如果能妥善處理,可以變廢為寶,成為一種新的資源,重新回到經濟活動中去,繼續實現價值增殖;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則不僅會對生態和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同時還會阻礙經濟活動的順利持續發展,進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但是,經濟活動廢物處理通常是投資與收益相互博弈的結果。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都會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廢物,但二者在處理廢物方面又有著明顯的差別。工業經濟廢物對生態環境影響比較大。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逐漸加強對工業廢物排放的控制,形成了明確的國家規劃目標。在工業廢物處理上,早些年有國家資金的較強支持;雖然近十年來,國家層面的投資在逐步縮減,但本行業已經有了較強的資金和技術能量,在處理廢物方面成效是很顯著的。農業經濟在處理本行業廢物方面,較之于工業經濟,在資金、技術和設備等方面本來就不具備優勢。尤其是工業化過程中,化學肥料和商品能源等工業產品在農村擴散之后,農業經濟原有的廢物處理方式被打破,新的處理方式尚未完全建立,這是造成農業廢物處理困境的重要原因,也對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二、工業經濟的廢物處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產值增長的同時,工業廢物產量也在逐年增加(見圖1)。工業廢物是工業經濟活動的必然產物,這些廢物如果無法及時處理,將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破壞,反過來會阻礙工業經濟活動的持續發展。從我國工業污染治理投資來源方面看,2002年是一個轉折點:政府投資規模在逐漸縮小,而企業自籌污染治理費用此后在逐年上漲。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總額也在2008年達到峰值,約為542.64億元,之后也開始呈現出下降的趨勢;2009年,總投資額約為442.62億元;2010年下降到不足396.98億元。從治理效果方面看,廢水排放達標率逐年上升,1995年廢水排放達標量占到廢水排放總量的55.37%,2010年上升為95.32%;固體廢物排放量也在逐漸下降,1995年為2242萬噸,2010年降至約498.2萬噸。可見,在經過政府大量投資之后,我國工業經濟廢物處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即使投資總額在2008年之后連續兩年下降,工業廢物的處理比率仍然還是在逐漸上升的,大部分工業廢物可以得到有效處理。雖然工業經濟依然在排放廢物,但這些處理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環境負擔,保證了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為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
三、農業經濟廢物處理困境
在廢物處理上,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不同。工業企業是工業經濟活動廢物處理的主體,雖然在2002年之前有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持,但近幾年,主要靠企業自籌資金應對廢物處理問題,例如2010年企業自籌資金376.92億元,國家層面投資為20.05億元。在多年的積累過程中,工業企業已形成了較強的廢物處理能力。相比之下,農業對其經濟活動廢物的處理能力還是相對有限的。1.農作物秸稈產量與處理情況。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我國農作物秸稈產量只有2億多噸。2008年的農作物秸稈總產量超過了8.4億噸。這是龐大的農業經濟廢物,同時也是寶貴的農業資源,處理的好,對農民增收、農業增產和城鄉生態環境改善都有積極意義;處理不好,將會造成空氣污染、資源損失和農業生態破壞等多種負面影響,不利于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傳統農業經濟的廢物秸稈的主要處理方式有三種:肥料化、燃料化與飼料化。農村經濟活動廢物處理的主體是農戶。與工業企業相比,農戶在經濟活動廢物處理上,面臨著更大的資金和技術難題。一方面,農戶缺乏處理生產廢物的資金、技術和設備,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勞動力減少也成為秸稈處理的制約因素;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工業產品在農村的擴散,傳統農業經濟廢物處理方式被瓦解,而新的處理方式尚在建立之中。從農業經濟廢物———農作物秸稈的處理情況看:2007年我國各類農作物秸稈總量約為7.28億噸,主要農作物秸稈的露天焚燒率約為16%(總量約為1.4億噸)。[1]2008年,我國農作物秸稈總產量超過8.42億噸,其中,廢棄和露天集中焚燒量達1.09億噸,占可收集利用秸稈總量的16.78%。[2]2009年,我國農作物秸稈總產量約為8.2億噸,廢棄和露天集中焚燒量達2.15億噸,占可收集利用秸稈總量的31.31%。大量農作物秸稈因得不得到處理而被就地露天焚燒,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同時也給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2.困境的原因分析。首先,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我國越來越多的農業勞動人口從農村流出,涌入城市和非農行業。1991年我國第一產業從業人數約為3.91億。2011年第一產業就業人數降至不足2.66億,從業人員數量只相當于1991年的68%。農作物秸稈的收集耗時耗力。在農作物收獲季節,即使勞動力充足,人們也通常首先忙于搶收作物,秸稈收集是農作物收曬完畢之后,下季作物安種之前的工作。但是,隨著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非農行業,有限的勞動力要首先確保作物的搶收,因此能夠用于秸稈收集勞動力減少了,這是導致秸稈收集量減少,就地焚燒量增加的原因之一。另外,在勞動力有限的情況下,收集秸稈的收益如果不夠理想,人們也往往會選擇放棄收集,這也會增加農作物秸稈的就地焚燒量。這是工業化過程中,農業人口向非農轉移在客觀上給農業經濟廢物處理帶來的負面影響。第二,農作物秸稈肥料還田一直是傳統的農作物秸稈的處理主要方式之一,同時也是培養土地肥力的一種有效方法。但是,隨著我國農用化肥施用量的逐年增加,農作物秸稈的肥料地位在逐漸降低。作為肥料還田的秸稈處理方法主要有三種:直接還田,草木灰還田,漚糞發酵后還田。秸稈直接還田需要投入農業機械(如旋耕機等);秸稈燃燒后草木灰還田,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收集秸稈;用作畜禽墊圈與畜禽糞便一同漚糞發酵還田,則不光需要收集秸稈的勞動力成本,還需要較長的處理周期。而化學肥料有使用簡單、肥效好等特點。統計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農用化肥施用量為884萬噸,1998年施用量達到4083.7萬噸,2008年超過了5239萬噸,在2011年達到5704.2萬多噸。三十多年間,農用化學肥料施用量增加了6.45倍。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降低了肥料化農作物秸稈的使用量,對農業經濟廢物處理產生了阻斷性作用,而且長期使用化學肥料,將會使土壤理化性質發生變化,從而對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產生不良影響。這是工業產品在農村擴散導致農業經濟廢物處理困境的表現之一。第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改善。農村中商品能源逐漸占據重要的地位,而用于燒火做飯的秸稈能源的作用在逐漸弱化(見圖8)。農作物秸稈作為生活能源,雖然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壓力,但這個過程分散到很長時間段內,利于環境的自我凈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要遠小于秸稈的集中露天焚燒。統計數據顯示,1980年我國農村生活能源消費中商品能源(包括煤炭、成品油和電力)消費量約為4100萬噸標準煤,約占農村生活用能的15.7%;1995年農村生活商品能源消費量約為1.31億噸標準煤,占農村生活用能的34.2%;2000年達1.6億噸標準煤,約占43.3%;2005年,這一比例上升至43.8%。相比之下,作為生活能源的秸稈,在1980年消費1.17億噸標準煤,秸稈作為生活能源在農村生活能源消費中占46%。1995年,農村秸稈能源消費量約為1.5億噸標準煤,約占農村生活用能的39.5%;2000年,消費約1.24億噸標準煤,約占33.4%;近幾年,在農村生活能源中,秸稈消費量大約在三分之一左右。清潔方便的商品能源是工業產品。它在農村中普及對于提升農村生活舒適度和農民生活質量有著積極意義,但是也客觀上降低了農作物秸稈作為農村生活用能的消費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秸稈露天焚燒的可能。這是工業品在農村擴散,造成農業經濟廢物處理困境的另一個表現。
四、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的廢物處理路徑選擇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工業化和工業產品在農村中的擴散,導致農業經濟廢物處理困境的加劇。尋求破解秸稈露天焚燒的困境,還得在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上多下功夫。這種廢物處理協調發展有兩種路徑選擇:一是彼此割裂:阻斷化學肥料和商品能源在農業和農村中的應用。二是彼此互助:更多的是工業幫助農業把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工業經濟發端于農業經濟的母體,與農業經濟天生就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是,作為工業產品的化學肥料與商品能源,在客觀上是造成農業廢物秸稈處理困境的原因。但是工業產品進入農村市場,對于提高農作物產量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顯然這是一個無法逆轉的趨勢。因此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的互助將是解決農業經濟廢物處理問題,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農業直接依托自然生態系統進行生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相對于工業循環經濟更有優勢。”[3]通過上文的分析大致可以得到如下啟示。其一,從工業經濟廢物處理的經驗來看,前期政府投入是必要的。“加強綜合利用的技術研究、推廣,在一定區域內集中產生秸稈綜合利用的規模效益,并予以推廣。”[4]工業企業最初投入廢物處理的資本很小,這個時候政府在處理工業經濟廢物工作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在政府的規范和指導下,工業企業投資廢物處理的比例越來越大。在此過程中,工業企業培養了有力的工業廢物處理能力,雖然在2008年之后,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在縮減,但工業廢物處理能力已經形成。在農業經濟廢物處理上,農戶缺乏資金、技術和設備。這需要政府在國家層面首先做出投資,對涉及農業經濟廢物處理技術項目開發和設備購置等給予資金支持,以培養農業經濟處理自身廢物的能力。其二,借助工業經濟的幫助,發展農業經濟廢物處理能力。(1)發展秸稈沼氣,把農業秸稈轉化為沼氣。一方面,作為清潔、廉價的能源,供給農村生活能源,緩解農村生活能源與環境壓力;另一方面,秸稈發酵與人畜糞便混合發酵而獲得的沼渣與沼液是優質的綠色肥料,可以作為化學肥料的優秀替代品。這可能需要更多的工業經濟在設備和技術上的支持。(2)加大農業廢物處理機械研發力度,借助工業企業機械研發實力,發展新型農作物秸稈處理機械,一方面提升農業廢物處理效率,另一方面節省農業廢物處理人力投入。其三,開發農作物秸稈加工業,變廢為寶。農作物秸稈并非只能作為肥料、燃料和飼料,部分秸稈(如小麥秸稈等)還可以作為工藝品和可降解飯盒等的原料。如此不僅可以拓寬農作物秸稈的生態化處理渠道,還可以提高農村居民收入。
作者:張棟單位:安徽科技學院
- 上一篇:地方農業技術推廣的思考
- 下一篇:房屋建筑施工工程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