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畜牧強省戰略的認識

時間:2022-07-22 10:51:27

導語:對畜牧強省戰略的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畜牧強省戰略的認識

湖北省要成為農業強省,這是胡總書記對湖北的囑咐和重托。建設農業強省,畜牧業必須先行,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如何挑起這副重擔,率先實現畜牧強省的目標,湖北畜牧人在大干快干的同時,更要細思深思,準確把握畜牧強省的內涵和實質,科學定位建設目標,理性分析發展現狀,揚長避短,找準突破口,力爭早日完成這一歷史使命。

1對畜牧業強省的內涵和特征的認識和理解

“畜牧業強省”五個字,包涵三層意思:一是畜牧業,二是強,三是省。

畜牧業:是一種產業的形態,有三個方面的涵義。首先,畜牧業是農業的一部分,相對于種植業和水產業,畜牧業有自己的特征和發展規律。近幾年,湖北省畜牧業在規模化、標準化上發展較快,就充分體現了畜牧業的自身特性;其次,在全國畜牧系統,相對于其他區域,有不同的比較優勢、比較特色和比較劣勢;三是在畜牧業內部,必須力求各子產業基于優勢、特色和結構上的一種相對、合理的均衡發展。

強:是一種強度狀態,既有量的狀態,也有質的狀態,是在充足的量的基礎上體現的質的狀態,是量和質的高度統一和融合。強,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有幾個比較優勢。與自身比較,是由相對較弱向強的一種嬗變;與其他產業比較,是畜牧業能夠充分利用資源,充分發揮優勢,比較效益更高的一種能力;與其他區域比較,是突出優勢、克服劣勢,提高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的一種表現。

省:是一種區域狀態。從全國范圍來看,與其他省市比較,基于不同的地域、氣候、環境、產業基礎,產業發展由相對較弱向相對較強乃至在全國領先的地位轉變;從全省內部來看,是各市、州、縣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色,總體推進,相對平衡的一種發展狀態。

畜牧業強省的特征,外在表現為六個強。一是保障供給能力強。主要畜禽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人均占有量排名靠前,保障市場供給能力強。二是資源利用能力強。畜牧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在立足資源稟賦的基礎上,畜禽產品產量與土地、水、環境、氣候、飼料等資源基本匹配,產業結構基本均衡,既有突出的優勢,又具備鮮明的特色。三是市場競爭能力強。主要畜禽產品產量在全國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市場競爭能力不斷提高。四是為農民增收貢獻能力強。充分發揮畜禽產品增量發展的優勢和能力,養殖效益不斷提高,為農民新增收入的貢獻能力越來越高。五是支撐保障能力強。在動物疫病防控技術、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政策資金項目投入,以及金融、信息、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方面都有較強的支撐能力。六是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畜牧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強;畜產品市場價格監測體系完善,規避、調控市場風險機制完備;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機制健全,重大動物疫病平穩可控;畜牧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協調,可持續發展能力強。

特征是外在的表現,畜牧業強省的內涵則反映畜牧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和總體趨勢,決定了畜牧業發展的方向,包括五個方面:

(1)從發展理念上看,畜牧業強省是以第一產業為載體,但是超越第一產業,充分融合現入品工業、現代加工業、現代物流業以及金融、信息等現代服務業,是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現代畜牧業。

(2)從發展方式上看,正逐步從傳統的家庭經營式、分散的養殖方式過渡到目前的基本實現規模化、逐步推進標準化,再發展到在規模化基礎上實現標準化的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最終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標準化生產體系。

(3)從發展形式上看,畜牧業生產從邊緣化、副業化轉變到專業化、組織化上來。專業養殖戶依靠畜牧業獲得的收入應超過總收入的60%以上;養殖戶從分散、獨立的養殖主體向以產業協會、專業合作的組織化形式轉變,市場主體抗風險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80%的養殖戶都實現組織化。

(4)從發展動力上看,實現資本、科技的雙輪驅動。資本是產業發展的前提,科技是產業發展的脊椎。科技動力方面,從傳統經驗式的養殖轉變為科技對產業的全面武裝,科技貢獻率提高到70%以上;資本動力方面,養殖戶從自我積累、簡單投入向產業積累資本、工商資本投入齊頭并進轉變。為此,我們要仔細算一筆帳,即實現湖北省既定的5000萬頭豬、10億只雞的發展目標,80%以上按照設施農業、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的養殖方式,需要多少資本存量?目前已經在畜牧業上的資本投入是多少?中間差多少?算好這筆帳,向社會交待這筆帳,對今后吸引外來資本、社會資本的投入,意義非常重大。

(5)從發展目標上看,從以滿足市場有效供給為主的生產性指標體系,向既重數量保供給,又重質量、重效益、重為農民增收能力提高的綜合性指標轉變,實現以建設高效農業為核心內涵的畜牧業強省。

2湖北省建設畜牧強省的優勢和劣勢分析

2.1優勢方面

(1)與全國同行業比。①資源條件好。湖北畜牧業生產資料和畜禽品種資源豐富,發展條件得天獨厚;畜牧科技力量雄厚,技術推廣機構健全、體系完善,智力支撐系統完整。②生產水平高。相對于全國來說,湖北省的生豬和蛋雞產業生產水平較高。③養殖標準高。湖北規模化養殖位于全國前列,標準化養殖在全國領先,特別是以生豬“150”等為代表的家庭式標準化養殖模式在全國一枝獨秀。④發展環境好。對資本的吸引力逐漸增強,正在形成資本競相投入的洼地。⑤產業化勢頭猛。湖北省產業化起步較晚,基礎薄弱,但近年來以襄大、同星、神丹等企業為代表,產業化發展勢頭迅猛,后勁十足。

(2)與本省其他行業比。①增量發展的資源相對豐富,發展的空間較大。②相對于其他產業,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水平相對較高。③隊伍建設相對較好,建立了較為完整的行政管理、綜合執法、技術服務三支隊伍,應急反應能力相對較強。

2.2劣勢方面

(1)與全國同行業先進水平相比。①總量上爭先進位的壓力大,在全國排名前五名的目前只有生豬出欄一項。②產業結構不優,特別是肉雞產業,與山東、河南相比差距較大。③產業化龍頭企業不強。本省龍頭企業的競爭能力、市場影響力、產品的美譽度與外省龍頭企業相比差距很大。④種畜禽的遠慮和近憂,這個劣勢也是全國普遍存在的。⑤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數量不夠,且不夠規范。⑥產業發展省級投入不夠,與部分好的省份相比差距較大。

(2)與省內其他行業相比。①在總量上缺乏在全國領先的大宗農產品,沒有叫得響的品牌。種植業上有油菜子、水產業上有淡水魚,均在全國排名第一,而湖北省畜牧業除了生豬排名全國第五,禽蛋加工和品牌全國第一,其他方面沒有叫得響的品牌,與畜牧強省的要求相距甚遠。②與糧食、茶葉等產業相比,畜牧產業化起步較晚,龍頭企業較少。③畜牧業受市場和疫病的影響,產業發展的波動性相對較大。

3對建設畜牧業強省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認識

3.1從畜牧業發展產業鏈各個環節來看,要“抓兩頭、促中間”

湖北省畜牧業產業鏈中間相對較強,兩頭相對較弱。“中間”指的是生產環節;“兩頭”中前面的“頭”是投入品工業,后面的“頭”是食品加工業。在中間的生產環節,湖北省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運作模式,只需要按照既定方案加大措施推進發展。但是,投入品和食品加工業這“兩頭”是湖北省的薄弱環節,特別是獸藥工業、飼料工業,在全國排位偏后,還不能滿足本省需求。湖北省在獸藥方面大約有60個億的市場份額,而本省產值尚不足20個億。“兩頭”發展滯后,反過來制約生產環節的發展。因此,從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看,必須下大力氣“抓兩頭”,通過“抓兩頭”,“帶中間、促中間”。

3.2從產業內部各個品種的發展態勢和發展潛力看,要充分發揮優勢品種的市場價值,重點挖掘特色品種的潛在價值

建設畜牧強省,不可能全面開花,要有所強,有所不強;有所大,有所不大;有所為,有所不為。要突出生豬、禽蛋、肉雞三大優勢產業和水禽、草食畜牧業、蜂業三大特色產業,集中優勢兵力,以此為突破點,推進畜牧強省建設。

生豬產業:生豬產業強省是畜牧業強省的基礎和支柱,這是由湖北的特點和發展現狀所決定的。要堅定不移地打造“千億元的生豬產業工程”,形成5000萬頭的生豬生產能力。建設生豬產業強省,種源建設是基礎。要不斷鞏固湖北省現有的種豬生產優勢,進一步做好地方品種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建設生豬產業強省,標準化生產是重點。萬頭豬場、中等規模豬場,包括農戶散養,都要實行標準化。“十二五”期間,全省要力爭建成1000個萬頭豬場,形成1500萬~1800萬頭的生產能力;建成標準化“150”豬舍5萬棟,形成1500萬~2000萬頭的生產能力;加快對中等規模養豬場的標準化改造,形成1000萬頭的生產能力;不斷探索建立農戶散養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形成農戶散養1000萬頭的生產能力。建設生豬產業強省,屠宰加工是突破重點。要著力抓好肉制品加工業以及相應的產品開發、市場開拓、品牌建設、品牌培育等問題,唱響湖北思樂“恩施土豬肉”品牌,推動宜城襄大生豬加工全產業鏈條建設,下大力氣予以扶持、壯大本土企業。

禽蛋產業:湖北省禽蛋產業在全國優勢明顯,在養殖總量,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加工能力、產品研發能力、市場開拓能力、國際市場占有率、品牌建設、行業標準等方面均處于領先地位,擁有8個全國第一稱號。禽蛋產業最有條件成為湖北省畜牧業強省建設的突破口,要率先提出建設禽蛋強省。“十二五”期間,要立足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再造一個百萬噸蛋品大省。近幾年,湖北省圍繞做大做強禽蛋產業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包括成立禽蛋產業協會,在香港召開蛋品展銷會,還要舉辦湖北蛋品文化節等。全方位為禽蛋強省建設造勢、做鋪墊。禽蛋產業現在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全產業鏈經營模式已經形成,關鍵是要抓好、抓落實。要切實把神丹、靈星、神地、宇祥等一批企業扶持好。

肉雞產業:堅定不移地實行“肉雞倍增計劃”,使之成為畜牧業強省建設的重要增長點。與其他省份相比,湖北省肉雞產業發展潛力最大。山東等肉雞傳統養殖大省因為前期養殖標準較低,密度過大,疫病防控壓力大,造成養殖成本高,銷價低,已很難拓寬發展空間。而湖北省從一開始就注重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生產成本低、產品質量好、市場售價高,最具發展潛力。實現肉雞“倍增計劃”,要突出快大雞、黃羽雞、林下生態雞三個重點品種,抓好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標準化養殖基地三個重點環節,圍繞同星、襄大、雨潤、溫氏等龍頭企業,做好服務,幫助企業建立和完善產業鏈條。

以上三個優勢產業是我們發展的重中之重,要優先保證其做大做強,同時還要抓好三大特色產業的發展。

水禽產業:實施“倍增計劃”,特別是肉鴨產業要加快發展。目前湖北省肉鴨產業有加工能力,有知名品牌,有優良產品,有市場容量,還有市場潛力,缺的是養殖能力和科技水平(如夏季高溫季節如何養好鴨的問題)。目前,新希望集團已經探索出了肉鴨標準化養殖模式,可以較好地解決夏季養鴨的問題。該集團計劃在湖北按照投資1000萬元建100萬只肉鴨生產基地的模式,共投入3億元,建3000萬只鴨的養殖基地。我們將全力支持,搞好服務,并借機參與進去,推進湖北肉鴨產業的大發展。

草食畜牧業:實行“精品肉牛肉羊計劃”和“百萬噸優質奶計劃”。湖北省草食畜牧業優勢在于地方特色品種開發利用比較好,專業合作社發展勢頭比較好,重點地區領導重視程度比較高。我們要根據現有的政策支持能力,將這些產業做出特色,抓好品牌創建和市場開拓,在產品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在奶牛發展上,按照100萬t奶的發展目標,做好兩個滿足,即滿足本地的消費、滿足加工產能。

蜂業:蜂業雖是一個小產業,產值不到10個億,但在湖北是特色產業,在全國是優勢產業。蜂業在湖北省有養殖傳統,有加工能力,有知名品牌,有市場影響,有出口優勢,薄弱環節是標準化養殖。發展養蜂業,重點要建立標準化養殖基地,要認真總結蜂業標準化養殖模式,在全省大力推廣,率先在全國建成蜂業強省。

3.3從差異化發展策略來看,要以點帶面,以局部促全局

建設畜牧強省不可能各個地方齊頭并進,要根據各地自身的發展基礎、發展條件、政策環境、工作積極性和工作能力等,有先有后,各個擊破,通過發展重點地區帶動全省。要以“湖北省現代畜牧業示范區暨畜牧業強市(縣、區)創建”活動為載體,通盤謀劃,將基礎比較好的地方納入規劃,廳(局)、市(縣、區)共建。省局先制定創建活動方案,市(縣、區)按程序申報,經省廳(局)篩選批準后,省市共建。示范區要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有具體的創建目標、任務和工作措施。經驗收合格后,力爭省政府授牌表彰。

3.4從生產要素的配置能力和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來看,要加大產業發展的“一大拉力”,提升“五大推力”,克服“四大阻力”

“一大拉力”就是畜牧業對各種生產要素的吸引力。高效畜牧業模式的總結和推廣就是一種拉力,其本質就是用這種模式,畜牧業持續盈利能力強,經濟效益好。我們今后工作的重點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盡快將原有的標準化模式轉換成高效模式。“五大推力”就是科技、資本、物流、信息、人才。科技方面,2012年中央1號文件就是談農業的科技問題,我們現在有很多問題要研究。要著力研究如何提高良種供應能力、提高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產品研發能力。資本方面,已經闡述的較多,有了資本產業才能發展,我們要通過各種手段,將產業資本、外來資本、引進資本、工商資本、社會資本等向產業聚集。物流方面,現代物流業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力,要在武漢市建立一個大型的畜禽物流中心,加強冷鏈、運輸、交易等體系建設。信息方面,現在我們的硬件裝備已經初步建立,比如疫病遠程診斷系統、市場監測預警系統等等,關鍵是要利用好,提高覆蓋范圍,充分發揮作用。人才方面,既要有推廣人才,還有著力培育高端人才。省畜牧獸醫局既是行政管理部門又是專業技術部門,沒有成果,沒有人才是不行的。今后,在人才培養方面要下大力氣,既要注重培養管理型干部,又要注重培養專家型干部,培養學科帶頭人。要建立獎勵、激勵機制,鼓勵干部多鉆研業務,多出成果。“四大阻力”,即疫病風險帶來的阻力,畜產品質量安全帶來的阻力,環境污染帶來的阻力,市場波動帶來的阻力,這幾個因素對產業發展起制約作用,稍做不好就會影響產業的發展。

3.5從畜牧業在大農業中的地位和作用看,要從循環農業的理念,研究飼料糧和畜禽糞污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問題

一是要加快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加快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2011年,飼料糧之一的玉米成了湖北省糧食增產的主力軍,印證了這種調整趨勢。雨潤集團在全國擁有4000多萬頭生豬屠宰能力,盡管湖北占了接近三分之一,但仍不及近鄰的河南省,重要原因之一就因為河南是玉米主產區,飼料便宜,成本低。湖北省必須盡快彌補這方面的缺陷。二是在畜禽糞污綜合治理的過程中,要加大還田利用能力。一方面可以合理利用資源,避免資源浪費;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避免土地板結,提高土地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