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與實踐

時間:2022-09-29 09:19:31

導語: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與實踐

摘要:內蒙古寧城縣設施農業,經過近20年的大力發展,始終堅持“綠色、安全、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全面推進設施農業規模發展的同時,不斷擴大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產品認定,全面提升農業產品質量,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寧城蔬菜影響力。“寧城黃瓜”“寧城番茄”“寧城尖椒”“寧城滑子菇”等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催生了品牌效應。全縣設施農業面積達到2.6×104hm2,總產各類蔬菜90×104t,產值35×108元,純收入20×108元,有6×104多農戶從事設施農業生產,實現了脫貧致富目標。

關鍵詞:寧城縣;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工業化農業的興起應運而生。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全縣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2.6×104hm2,已成為全是農村經濟的新增長點,在促進扶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當地蔬菜產業發展情況

寧城縣具有發展設施農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通過多年的探索,摸索出了一條將自然稟賦轉化為富民強縣的路子,實現了生態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寧城縣位于內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的交界處,即大興安嶺南端與燕山的交匯處,屬溫和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春、秋季干燥多風,降水量較少,晝夜溫差大,夏季短促炎熱。全縣有耕地面積10.27×104hm2,其中丘陵旱作區占50%,有適宜發展日光溫室生產較豐富的土地資源。縣內交通便利,赤凌一級公路、國道306線、國道508線以及葉赤鐵路縱貫南北與縣內的多條主干公路形成了發達的交通網絡,為蔬菜產品銷售和原料運輸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寧城縣毗鄰北京、天津,位于中國東北和中國北方的峽谷要塞中,具有明顯的地理優勢,是北京、天津以及東北三省的蔬菜供應基地。寧城縣人口超過60×104,其中有52×104農民,在設施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群眾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并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懂管理、懂管理的“土專家”。寧城縣設施農業健康順利發展,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種植效益逐年提升,使設施農業成為寧城縣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2加強領導,強力推進

寧城縣發展設施農業20年來,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設施農業的發展,成立了專門的推廣工作組,由縣委書記、縣政府負責人為組長,小組的副組長和各農業部門的主要負責人作為成員,在當地協調農業發展。同時,與城鄉簽訂責任書,明確發展目標和任務,將工業農業納入黨政目標綜合評估,評估得分位居第1位,進一步調動了各鎮鄉街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在實際工作中,每個鎮鄉成立了設施農業專項推進工作隊,并與縣農牧業局駐鎮鄉服務隊緊密配合,常年進行宣傳發動、組織落實,并在規劃調地、水電配套、挖建墻體、棚室建設、技術培訓等方面跟蹤服務,扎實推進設施農業建設。同時,縣人大、縣政協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不定期對全縣設施農業產業進行視察和調研,助推設施農業發展。2016年,縣委、縣政府繼續加大對設施農業發展的組織領導,推進力度大,工作任務重,保障措施強,實現了設施農業發展歷史性突破,新增設施業0.4×104hm2,是寧城縣設施農業發展以來面積最大、覆蓋最廣、群眾參與最多的一年,為實現“十三五”發展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20世紀90年代,寧城縣委、縣政府積極組織引導,出臺扶持政策,推動設施農業步入正軌。近年來,縣委、政府積極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設施農業得以迅速發展。在設施農業發展中,全縣各地區充分發揮當地資源、氣候、技術等優勢,合理劃分設施農業種植布局,積極引導群眾規模發展。老哈河沿岸及以南鄉鎮的氣溫在全縣最高,且毗鄰遼寧凌源市,黃瓜種植歷史悠久,發展日光溫室黃瓜種植最適宜。中部丘陵區群眾有種植辣椒和圓茄的歷史,且土壤條件更適宜種植茄果類蔬菜,因此,中部鄉鎮以發展日光溫室辣椒和紫圓茄為主。北部地區群眾種植番茄積極性高,適宜大規模發展日光溫室番茄種植。西北部山區以冷涼氣候為主,適宜發展食用菌栽培。通過廣泛宣傳和政府有針對性地補貼政策的引導,寧城縣形成了一種結構化的農業發展模式,其中南部地區的日光溫室中的黃瓜,中部和東部地區的日光溫室中的胡椒和茄子,北部地區的日光溫室中的番茄和西部寒冷山區的食用菌。通過設施農業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寧城縣設施農業產品銷售更加順暢,開展培訓和技術推廣更加便捷,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更加高漲。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4個大型專業園區,即大城子百萬畝(1畝=0.067hm2)西紅柿園區,一肯中萬畝辣椒園區、萬畝茄子園區、黑河億袋食用菌園區。在園區的帶動下,更多的農民將積極參與設施的農業生產。

4加大投入,規模發展

從2007年開始,每年縣財政列支1000×104元專項資金投入設施農業發展,每延長1m日光溫室補貼65元,食用菌每袋補貼0.3元。同時,要求鄉鎮財政及涉農項目重點向設施農業傾斜,并與縣農商銀行簽訂優惠貸款協議,貸款利率統一為7.8‰,達到一定數額后縣政府對農商銀行給予獎勵。從2018年開始,縣財政進一步加大了農牧業產業扶持力度,8000×104元的農業支持設施補貼。并規定了2個不設上限,即發展任務不設上限、補貼資金不設上限。同時,繼續爭取上級涉農項目投入,最大限度地緩解設施農業資金籌措難題。

5科技支撐,提升效益

20年來,寧城縣每年都組織干部群眾,尤其是科技示范戶、種植大戶到山東、遼寧、河北及縣內外等設施農業發展先進地區進行考察學習,轉變發展理念,提升科技素質。縣農業和畜牧部門在每個城市和村莊派遣專職的科學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指導服務,進行科學技術推廣和技術培訓,并確保每個生產者擁有不止1個管理人員。同時,通過項目推廣、外地學習、示范引導等措施大力推廣新技術,使機建厚墻體節能型日光溫室建造技術及種植管理技術集成在設施農業,推廣覆蓋率達到100%。可以說,設施農業無論是種植規模,還是菜農的種植管理水平、種植效益均處于全自治區領先地位。同時,通過玫瑰紅火龍果的引進馴化,寧城縣已成為北方溫室火龍果種苗繁育、栽培管理研發和銷售中心,輻射和帶動北方溫室火龍果種植,為設施農業結構調整和種植效益提升注入了新活力。

6開拓市場,拓寬銷售

隨著寧城縣設施農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如何確保正規產品銷售和增加種植效益成為寧城縣委和內蒙古縣政府的重要課題。為此,在促進規模發展的同時,更加重視銷售市場的建設和外部市場的發展,相繼吸引投資和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6個蔬菜批發市場,以期吸引更多的市內外客商在寧城開展蔬菜商業流通該協議,為寧城縣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市場保證。2007年10月,寧城縣與北京新發地的農產品商業市場簽署了合作協議,成為該市場的無公害種植基地,并成立了縣政府農業和畜牧辦公室。2008年,寧城縣荔枝果蔬合作社與北京家樂福超市合作,成為家樂福超市的蔬菜供應商。2018年3月,以寧城縣為第2蔬菜供應基地,寧城縣與壽農集團、海淀區蔬菜聯合豐收聯盟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產品進入北京第一食品、五美和超市。在大中型超市的成熟市場中,蔬菜價格上漲了36%。此后,寧城蔬菜從市場交易的低端銷售過渡到超市的高端銷售,從而增強了市場競爭力。2019年9月,寧城縣政府與壽農集團達成了合作的意向,由首農集團投資建設三座店“首農-寧城國際商貿物流園區”項目,進一步帶動設施農業發展,開啟寧城設施農業發展新篇章。

7提質增效,打造品牌

多年來,寧城縣一貫堅持“綠色,安全,生態,可持續”的發展理念,通過促進設施農業的規模化發展,高度重視當地農產品的安全,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打造寧城蔬菜品牌做為又一工作重點,不斷擴大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產品認定和基地認證規模,全面提升設施農業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寧城蔬菜影響力。經過多年的努力,寧城縣已成功注冊了“寧城辣椒”“寧城番茄”“寧城煎椒”“寧城滑菇”4個國家注冊商標。

8統籌推進,融合發展

寧城縣大力推進農業生產和設施生產的一體化發展。第一,種植基地不斷擴大。截至目前,已發展到2.6×104hm2,有6×104多農戶從事設施農業生產,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到設施農業生產中,并依托設施農業產業實現了增收致富和脫貧致富。第二,圍繞設施農業興起的加工業不斷涌現。在全縣設施農業發展中,帶動了工廠化育苗、產品分揀包裝加工、棚室材料生產(棚架、棉被、棚膜、地膜、卷簾機)、肥料生產、水利設施及用電配套等加工業發展,實現了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助推了工業化水平的提升。第三,設施農業發展帶動了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如銷售市場、冷藏保鮮、運輸、餐飲、農資銷售、勞務市場、技術咨詢、產品產地檢測等。同時,電商平臺網絡交易、休閑觀光采摘等休閑農業正逐步興起,為設施農業發展增添了新活力,注入了新動力,開辟了增收新渠道。寧城縣通過推進設施農業產業,實現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為產業脫貧和及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產業支撐,為實現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9結論

2021年春季,寧城縣堅持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兩手抓、兩手硬”,縣委縣政府以及各鄉鎮都出臺了相關措施,保證了蔬菜銷售渠道暢通,為群眾增收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目前,寧城縣設施農業發展勢頭良好、前景可期。但也存在產品質量不高、科技含量低、規模企業少、銷售市場固化等因素,制約著設施農業進一步升級。為此,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9.1促進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

加強標準生產和提高產品質量是設施農業發展和增長的重要任務。廣泛宣傳蔬菜質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對蔬菜生產者安全和責任感的認識,努力提高蔬菜來源質量。加強蔬菜無公害栽培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以保證產品質量的提高。

9.2加強科技創新,增強產業活力

在出色地凈化和振興現有主要品種的同時,創建了寧城縣的蔬菜工業研究所,以加速引進、選擇、創造、馴化和推廣適合現實的著名、優良、新奇和特殊品種。培養一支技術過硬、素質高、能力強的科研推廣團隊。開展科技開發工作,培訓指導基層生產人員,規范操作、標準生產,全面提升蔬菜生產水平,實現產品升位和產業升級。

9.3加強組織領導,優化社會服務

蔬菜產業是寧城縣的重點特色農產品之一,其產業的發展事關產全縣農民的增收和扶貧開發工作的有效開展。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服務意識,組織蔬菜產業科技人員進村入戶,幫助菜農解決生產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切實提高農民科學種菜水平。自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法》,加快一批標準化專業蔬菜合作組織的培育和發展,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組織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9.4扶持龍頭企業,打造名優品牌

引進一批實力雄厚、市場廣闊,特別是具有深度開發蔬菜產品能力的高科技企業入駐寧城,做大做強現有企業,推動產業上規模、上檔次、出效益。鼓勵企業開展蔬菜產品精深加工,積極引導企業開展產品認證工作,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將品牌化經營放在核心位置,立足通過包裝、宣傳和推介,打造寧城的知名品牌,發揮出品牌效應。

9.5拓寬流通渠道,拓展銷售市場

做好蔬菜產品的宣傳和推廣工作,擴大消費群體。盡快建立全縣蔬菜產品統一銷售市場,完善市場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要做到統一庫存、統一管理、統一銷售,解決菜農和生產企業的后顧之憂。認真做好市場調研工作,了解和掌握國內外市場的供求情況,在穩固自身已有市場的情況下,通過網絡、媒體及時向菜農、生產加工企業提供有效信息服務,將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統籌農村各類資源要素配置,打造拳頭企業、拳頭產品,進一步打造寧城農產品的品牌,為當地能民致富實現小康鋪就一條順暢寬闊的大路。

參考文獻

[1]馮彩霞.山西省設施農業發展模式及機械化采摘技術研究[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1(1):49-50+53.

[2]李云樂,黃國俊,張文菲.荷蘭設施蔬菜生產經驗對國內蔬菜生產的啟示[J].蔬菜,2020(11):59-61.

[3]劉婷璐,張小軍,史學芬,等.淺談設施農業綠色防治與科學用藥[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9):35.

[4]周世明,周雄.我國設施農業新技術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學種養,2020(10):7-8.

[5]安邦.一種溫室大棚遠程控制智能設備的研究[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9):117-118+121.

[6]呂小剛.數字農業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對策[J].農業經濟,2020(9):15-16.

[7]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推進設施種植機械化發展的意見[J].林業和草原機械,2020,1(3):61-62.

[8]李春峰.設施農業豐產栽培技術[J].北方蔬菜,2015(6):30-35.

[9]于洪軍.設施農業管理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中國西部科技,2017(13):40-46.

[10]張世文,李春峰.尖椒無害化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5(9):31-33.

作者:方瑤 單位:安徽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