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下建筑設計探討
時間:2022-07-05 08:43:24
導語:生態文明下建筑設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建筑設計上,人們的要求隨經濟水平提升而增加,建筑生態設計就是其中之一。在生態文明視域下,基本生態環境不受損害,同時可以使人們身心健康需求得到長時間滿足的建筑空間即為生態建筑。本文從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類型和技術兩方面進行分析,以期為建筑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筑設計;類型;技術
在建筑行業中,建筑設計并非獨立存在,而是在社會文明形態作用下而形成。在生態文明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建筑設計中所體現的生態文明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在建筑行業迅速發展的今天,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均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為避免解決這些問題而影響建筑行業發展,因此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加入生態文明的內容,這樣不僅可以使民眾認知和意識得到提升,還可以使設計人員更加認真的對待設計工作,保持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關系,提升建筑設計質量,促進綠色建筑發展。
1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類型
1.1節能節地建筑
這一類型的建筑的關鍵在于節約能量和物質資源,循環利用物質資源。在建筑設計期間,可以將循環利用生活廢棄物的理念考慮在內,形成沼氣等。這一建筑的實際應用則需要融入新技術,用新型能源如太陽能等代替傳統能源,并對土地資源予以充分利用,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節能節地建筑設計目標[1]。
1.2自維持建筑
自維持建筑主要是指利用自然資源,如水能、太陽能等,并非通過電力、煤氣等能源進行運作,簡言之自維持建筑就是指“自給自足”。封閉式生態系統的構建是自維持建筑設計的目標,主要是依靠自身能源實現建設使用,同時利用物質材料實現單循環維持建筑運作,當然要想真正地實現自維持,則需要長期的研究,并結合先進技術。
1.3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指的是充分利用覆土,改進建筑本身的熱工性能,降低資源損耗,相比于傳統建筑,生土建筑的優勢的優勢更加明顯,主要體現在節能降耗方面,同時還有防風防暴的效果。由此可見生土建筑可以作為保護環境的建筑類型。
1.4生物建筑
生物建筑主要是指對建筑和人之間的關系進行客觀、整體、科學的分析和審視,并進一步考慮建筑學中的問題,此類建筑包含三個特點:①了解和掌握傳統以及自然材料等,并研究其營造模式,利用自然采暖、建筑通風等多種技術,使生物類型建筑得到進一步發展。②整體布局體現了人與自然間的關系,并對此種關系予以充分考慮,結合在設計理念中。③將人對建筑環境的影響考慮在內,使人們生活態度更加端正,形成良好建筑生活環境[2]。
2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技術
2.1綠色建筑技術
這一技術的應用不僅包含了建筑學領域知識,還涉及到多個學科的理論知識,如氣候變異、物種循環、建筑內外部溫濕度交換、能量流動轉化、能量轉換等。應用綠色建筑技術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建筑節能功能更加突出,如門窗節能、屋頂節能以及墻體節能等方面技術。②新型材料應用技術得到充分體現,伴隨建筑材料相關技術的發展,建筑結構中傳統的磚石等材料逐漸被更加輕便的材料所代替,形成了新的建筑結構,使建筑自重得到明顯減輕,同時使建筑內部空間進一步擴大,建筑材料得到一定程度的節約。這些建筑材料主要包括高強混凝土、高強預應力鋼筋、高強玻璃、高強合金鋼、鋁合金等材料[3]。
2.2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術
在建筑中大力推廣應用太陽能進行干燥、采暖等,如利用窗戶集熱板形成太陽能利用系統,并與風扇、集熱板、空氣導管、蓄熱裝置等設備相結合,實現能源轉換,從光能向熱能進行轉化。同時,對地熱資源進行充分利用,由于地熱資源與太陽能相似,不僅不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而且其有豐富的儲備量,所以在建筑中得到廣泛應用,在東北多數地區均利用地熱資源進行新建筑物建設。另外建筑再利用技術對建筑而言非常重要,同時也是建筑業發展期間需要予以高度重視的問題。現階段,環保工作中循環利用是重點關注問題之一,而建筑再利用技術可以而實現循環利用,不僅可以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同時可以節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等資源,使建筑成本降低。由此可見在建筑設計中,建筑再利用技術的優勢明顯,必然得到充分運用,使建筑設計質量得到保障。在建筑行業中,引入生態建筑設計理念,對建筑行業進步和發展有利。
3結語
從生態文明角度來看,建筑設計類型分為很多種,如節能節地建筑、自維持建筑、生土建筑、生物建筑等,且這些類型均需要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才能得到有效實現,主要涉及到綠色建筑技術以及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術等。另外,要想有效提升建筑設計水平,除考慮生態文明之外,還應在設計過程中融入人性化、一體化以及生態化理念,并在這些方面進行不斷完善,促進建筑設計水平的不斷提升,推動建筑行業的穩定發展。
作者:趙 振 許盼盼 單位:浙江虹圖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李睿揚,陳曉蔓,衣慶泳,等.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3(03).
[2]夏謙.探討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J].中華民居,2014(03).
[3]趙洋.論生態文明觀下的城市生態建筑設計[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4(06).
- 上一篇:大學生環境與生態文明教育探討
- 下一篇:林業管理可持續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