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時間:2022-02-09 03:27:28
導語:生態文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生態文明執政理念的推動下,環境社會課程教學改革任務緊迫。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對象等方面對環境社會學課程教學進行綜合改革十分必要。緊扣國情充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做到田野與課堂相結合,擴延教學對象,拓展社會服務。對環境社會學課程教學進行綜合改革,有助于培養學生知識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環境社會學;課程教學;生態文明
近年來,中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環境問題十分嚴峻,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的文件。在此背景下,中國環境社會學研究工作緊隨形勢,發展迅速,但環境社會學課程教學改革工作進展相對緩慢,應予以重視。推動環境社會學的教學改革,做到教學和科研工作同步發展,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環境社會學課程教學可以為推動環境相關人才培養服務,也可為各級政府制定和執行相關環境政策及推動環境治理服務,還可服務于生態環境知識傳播,提高民眾環境意識。因此,推進環境社會學課程教學改革,促進生態文明發展,十分必要。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總結歸納當下環境社會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反思改進對策,希望對我國環境社會學課程教學改革有所裨益。
一、環境社會學課程特點
環境社會學的產生、發展與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環境問題的日益顯著化是分不開的。19世紀肇始的西方工業化,引發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20世紀60年代,嚴重的環境問題及其引發的深刻社會變化引起了學界的關注與反思,環境社會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歐美率先產生并發展起來。同理,中國環境社會學的產生與發展也離不開中國的獨特的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歷程。國內環境社會學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學者開始關注中國自己的環境問題,翻譯介紹西方的環境社會學成果。90年代,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學界開始了環境社會學的本土化研究,環境社會學課程作為新興的社會學分支學科登入高校課堂。進入新世紀,環境社會學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環境社會學課程,學界開始翻譯和編寫的環境社會學教材,2010年底國內已經有7本以環境社學命名的教科書;一些高校還將環境社會學作為社會學學科發展的特色方向,培養研究生,如中國人民大學、河海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目前,中國環境社會學仍處在快速發展時期,特別是生態文明執政理念的提出,環境問題與環境治理政策體系改革加快,這給中國環境社會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環境社會學教學人員應把握時展契機,積極進行改革。從課程性質與教學目的看,相較與社會學的其他分支學科,環境社會學的實踐性十分突出,教學與社會實際緊密結合。環境社會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科學、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環境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環境社會學課程教學旨在幫助學生熟悉環境社會學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脈絡,了解和理解環境社會學理論,掌握環境社會學研究的基本范式與方法,分析人們的環境行為,發掘環境問題背后的社會機理,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與理解當下的環境現實。結合環境社會學發展歷史及課程性質,國內環境社會課程改革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展開。
二、緊扣中國國情,充實教學內容
我國環境社會學教學工作起步相對較晚,與社會學其他分支學科相較,環境社會學的教學內容相對單一,且教學內容與中國實際聯系較弱。以環境社會學教材為例,目前國內環境社會學教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翻譯過來的歐美、日本的環境社會學教材,如漢尼根、貝爾、飯島申子、鳥越皓之等人的教材,二是國內學者編著的教材,如沈殿忠、孔德新、李友梅、崔鳳等人的教材。前一類教材主要是歐美、日本學者立足本國環境社會學發展而編寫的教材,簡單“拿來”用于中國課堂教學不適宜。這類教材與中國實際相距較遠,很多背景性知識中國學生不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或缺乏體驗。這類教材影響了學生對課程教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尤其不宜作為本科生教材使用。但是這類教材是很好的教學輔導材料,歐美、日本的環境社會學起步比我們早,學科發展也更為完善。這類教材可以拓寬學生視野,有助于我們了解國外環境社會學較為成熟的研究成果和理論視角。第二類教材雖為國內學者編撰,由于種種因素限制,這類教材也不是理想的教課書。這類教材或因編撰年代較為久遠,教材內容落后于學科發展,如沈殿忠的《環境社會學》、李友梅主編的《環境社會學》等。已有的國內環境社會學教材還有一個不足就是課程體系不完善,社會學學科特色不明顯。課程體系的不完善主要原因在于國內環境社會學起步相對較晚。環境社會學是一門新興的社會學分支學科,學科發展不夠成熟,學者從事教材編寫工作時,沒有現成的框架可以套用,更多是學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將相關的主題串聯起來,探索可能的教材體系。雖然近年來環境社會學發展較快,學科建設已取得不少實質性成果,但這些最新發展動態沒能及時反映到教材中來。作者學科背景的不同則是導致現有環境社會學課程教材社會學特色不明顯的主要原因。已有的環境社會學教材的作者的學科背景可以劃分為兩類:社會學的環境社會學,如崔風等人編寫的《環境社會學》教材;環境學的環境社會學,如董小林等編寫的《環境社會學》。針對已有的《環境社會學》課程教材的不足,授課教師需要做較多準備工作,完善和充實教學內容。教師首先要從總體把握,甄選、歸納出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結合環境社會學最新發展和研究成果,形成課程體系模塊。此外,授課教師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教學準備工作。通讀各類環境社會學教材,提煉各種教材的長處,融會貫通,做到基礎知識講授全面、準確;借助知網、中國環境社會學網等相關研究網站查閱環境社會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歸納整理并反饋到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發展最新動態;最后是環境社會學教學內容的本土化。受各國自然環境、經濟發展進程、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環境社會學受國情的影響十分明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緊扣中國國情,實現教學的本土化。而中國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的多樣性更加決定了環境社會學教學不能簡單照搬國外知識,要緊扣中國國情展開講解。比如,對環境問題的闡釋,應將環境問題置于中國現代化發展、社會轉型、人口壓力等宏觀社會背景下。又如對環境行為的理解,應與中國社會文化、社會心理等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居民環境行為。通過將課程知識與中國實際緊密結合,可以豐富學生對環境社會學的認知與理解,加深學生對各類環境現象的認知。
三、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重視教師對知識的單項傳遞,忽略了學生對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與主感體驗,不利于學生的正確認識與理解。環境社會學是一門非常重實踐的社會學課程,環境社會學的生命力在于緊跟時代步伐,回應不斷出現的各類環境現象。因此環境社會學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課堂,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形象性與思考性,還能使課堂教學貼更為貼近生活,反映社會。改善環境社會學的教學方法應該堅持兩條腿走路,借助多種教學手段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利用多種教學手段與教學方式,改進傳統課堂教學,將課堂知識學習與思考能力培養相結合。在教學手段上,堅持傳統課本、黑板等教具的基礎性作用,同時靈活運用網絡等現代媒體技術,將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教學信息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對草原沙化問題的講解,可以結合圖片和視頻展開,讓學生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對這一問題有更為直觀的體驗。在教學方式上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討論匯報等教學方式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充分調動學生的體驗、心理活動和情緒感知等,來理解抽象的文本知識。環境社會學為分析環境現象提供了一種綜合性的分析視角和理論框架,但是學生對視角和理論框架的掌握是一個學與思相結合的過程,不是教師的填鴨式灌輸。啟發式教學可以很好地將學與思相結合,加深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比如在介紹日本的生活環境主義理論時,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提問,吸引學生層層深入思考,達到對理論的真切理解。例如通過提問“地方環境保護與規劃中,專家、政府、當地居民誰最有發言權?”“環境保護與居民生活發生沖突怎么辦?”“如何挖掘居民的環境保護智慧?”通過一系列問題,引起學生不斷深入思考,自然順暢地導入理論知識講解。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選取一些社會關注度高的熱點、焦點環境問題,結合典型案例展開講解,鼓勵學生參與到案例的分析與討論中來。在案例教學中,學生可以從老師那里汲取系統的理論知識,又可以從案例那里獲得真實的社會經驗。案例教學有四個階段:課前提供案例材料,學生閱讀和準備;上課時首先由老師對理論知識展開初步講解;學生結合案例分小組展開充分討論;最后,教師結合案例,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度提煉。例如對環境行為知識的講解,可以結合典型的水污染事件展開教學。在授課的前兩天將案例發給學生,并提出相關要求。學生課前熟悉案例,通過案例解讀,學生認識和歸納政府、企業、民眾、專家等不同群體的環境行為,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分析不同行為主體行動背后的社會原因。課堂授課時,教師介紹環境行為的基本知識。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之后,結合案例分組充分展開討論。教師總結學生課堂討論,并結合案例對環境行為相關的最新理論展開深入分析。案例教學有三個好處,將學生與教師兩個主體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做到教與學的結合;將學與思相結合,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既系統地接受課程知識,又融入積極的主動思考,實現了學與思的貫通;將課堂和課外連接起來,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四、課堂知識學習與實踐教學并重
課堂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系統的學習理論知識,實踐教學則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理論與實際經驗的對接[1]。環境社會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課程教學中課堂理論知識學習與實地田野調查能力培養密不可分。環境社會學課程不僅要陪養學生系統的社會學理論思維能力,還要培養學生認識、參與、適應社會的能力,特別是分析和解決實際環境社會問題的能力。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要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比重,鼓勵學生參與田野實踐調查。為增強課程實踐教學效果,凸現課程實踐特色,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將實踐課程劃分為兩大類:校內實踐教學與校外實踐教學。校內實踐教學主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在校園內展開,如在校園內開展大學生環保行為與意識的調查,又如高校學生垃圾投放行為的調查、食堂用餐行為觀察、大學生環保組織調查等。這類調查貼近大學生生活,便于操作,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不出校園可以輕松完成。校外實踐教學主要以專題的形式展開,教師可選取社會關注度高、學生感興趣的環境問題組織同學分組展開調查,還可以利用教師的研究項目與課題展開。一般可設置2-3次校外調查。這類調查需要教師做好組織管理工作并及時跟進指導調查,調查結束后教師要指導同學對調查資料進行分析匯總匯報。校外調查點的選取要充分利用高效周邊的相關資源,便于教師聯系調查單位,學生調查也方便、安全。通過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學生基本實踐技能得到訓練,鞏固了理論知識學習,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值得注意的是,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所起的作用不同,課堂教學中教師起主體性作用,而在實踐教學中,應堅持學生是實踐教學的主體。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是主要行動者,教師只是一個幫助者和指導者,教師不能過度介入到實踐中[2]。
五、擴延教學對象,提升課程社會服務
配合生態文明建設步伐,拓展環境社會學課程教學范圍。目前環境社會學課程主要是作為高校社會學專業的選修課開設,課程受眾范圍較小。從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需要和環境社會學課程本身的特點兩方面綜合考慮,有必要擴大環境社會學課程授課范圍,擴延教學對象[3]。首先,在高校推廣和普及環境社會學教育十分必要,環境社會學課程知識涉及面寬,涵蓋環境問題、環境行為、環境與社會關系等基本知識,環境社會學課程的教學不應局限于社會學專業,與環境、生態有關聯的專業都應開設環境社會學課程,如城鄉規劃、環境學、生態學、地理與旅游等專業的學生都可以選修環境社會學。環境社會學的獨特視角可以為這些專業的學生認識環境與社會關系提供一個很好的入口。另外隨著人們對環境、生態問題的重視,學習環境社會學可以拓寬大學生群體認知視野,提供基本的環境生態知識儲備,將生態環境與社會文化現象等聯系起來,看待與理解環境問題。其次,生態文明建設客觀上要求環境社會學課程要走出高校[4]。環境現象本質上是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結合。認識環境問題,改善居民環境行為,建設生態文明,既要具有科學精神,還應具備社會人精神。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從事環境工程設計、環境保護、環境管理等相關工作的人員接受系統的環境社會學培訓,可以幫助他們掌握環境與社會關系的基本知識,培養基本的環境人文素養。
總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環境社會學作為社會學的一門新興分支學科,應快速改革發展以適應新的形勢要求。環境社會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應抓住以下幾個方向:充實教學內容,課程重視教學的本土化;改進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并重;擴延教學對象等。積極探索靈活多樣的環境社會學課程改革,對于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湯奪先,李靜.高校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的開展[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3(6).
[2]蔡則祥,劉海燕.實踐教學理論研究的幾個角度[J].中國大學教學,2007(3).
[3]陳阿江.環境社會學研究中的科學精神與中國傳統[J].江蘇社會科學,2014(5).
[4]司開玲,白光.環境社會學教學中的困境與思考[J].綠葉,2014(3).
[5]楊永華.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思考[J].高教學刊,2015(12):95-96.
[6]陳柯.論環境問題凸顯條件下環境科學教學的重要性[J].高教學刊,2016(07):88-89.
[7]劉偉.社會環境與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發展戰略探析———以東莞理工學院為例[J].高教學刊,2016(21):68-69.
作者:吳金芳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 上一篇: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淺析
- 下一篇: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情況報告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