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法治思維路徑選擇

時間:2022-11-15 09:22:08

導語:大學生法治思維路徑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法治思維路徑選擇

摘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大背景下,要求執法人員的培養必須具備法治思維。法治思維的培養,在高職司法警官職業類學院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當居于核心地位。本文以司法警官職業類學院的視角,尋求大學生培養法治思維路徑,使法治思維能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滲透進學生的內心和知識體系中。

關鍵詞:法治思維;司法警官;路徑選擇

一、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高學生法治思維

(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基本內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要求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體現。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要求確立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工作布局,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作為司法警官的人才培養基地,應堅定不移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持續提高學生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為司法機關和基層法律服務機構提供充足的人才,從而滿足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發展需求。司法警官作為執法人員,應當充分培養、理解和運用法治思維,成為一名具備法治思維、理解法治思維、踐行法治思維的新時代司法警官。(二)學生如何定位、理解。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在校學生的法治思維與普通職業院校在校學生的法律思維的不同。第一,要求不同。普通職業院校在校學生的法律思維要求僅要求其遵紀守法、有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成為一名守法公民即可。而對于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在校學生來說,則不僅要求其遵紀守法、有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成為一名守法公民,還要求其具備法治思維,即,能充分理解和運用法治思維、信奉程序正義、注重規則的作用、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要求法律職業者將法律和規范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準繩。第二,目的不同。職業教育,主要是要求教育機構對教育對象進行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須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的職業教育,應該要求學院的教育過程和教育目的突顯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法治思維的司法警官。第三,具體表現形式不同。普通職業院校在校學生形成法治思維,基本僅靠課堂教育即可實現。而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學生形成法治思維,則除了課堂教育之外,還有實訓教學、課外見習、警務化管理等各方面的影響,才能比較完整地養成其法治思維。時任司法部部長張軍提出,要確保《監獄法》提出的把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落實到位。一是要守得住底線安全通道,做到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二是大力全面提升監獄人民警察的業務素養、政治素養,大幅提升改造能力;三是要對改造罪犯實現社會化,要讓社會上的春風能夠透進高墻,透進監獄鐵門,依靠社會力量把政治思想、傳統文化、忠孝誠信等,結合罪犯改造,讓罪犯能夠接受到符合個體實際的教育改造。“全面提升監獄人們警察的業務素養、政治素養,大幅提升改造能力”,就是對司法警官職業類學院的人才培養要求提高了一個層次。而司法警官職業類學院學生的法治思維培養,正是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業務素養、政治素養和提升改造能力的,是司法警官職業類學院必然的選擇和重要發展方向。(三)司法警官職業類學院學生的職業法治思維培養。第一,法治思維培養的目的,是要求法律職業者將法律和規范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準繩,它要求法律職業者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第二,法治思維培養的過程,是使普通大學生轉變為法律人的過程。它要求學生理解、學習、貫徹“法治”概念,并在學校培養過程中逐步形成“法治思維”,并將這種思維方式帶入司法工作中,從而提高國家司法人才培養水平,提高司法機關“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水平。

二、高職院校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內容路徑選擇

(一)法治思維的邏輯思維方式。法治思維是以“法治”為理論基礎的邏輯思維方式,其目的是保障人權、維護公平正義、核心意義是限制權力。法治思維的教育是為了培養具有法治理念、精神原則和邏輯的方式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人才。(二)以人為本的思維。第一,法治思維要求培養對象能夠具備以人為本的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具有法治理念和精神原則,從而達到保障公民人權的目的。第二,法治思維從依法辦事出發,形成依照法律規范進行思維的邏輯體系,從保障公民合法權利的視角出發,用以對待和解決相關問題。第三,以人為本的基礎是在法律規范較為成熟和完善的基礎上的,在現行法規沒有規定或規定不甚清楚的情況下,具備法治思維,是以人為本處理和解決問題最好的導向性指引。(三)程序意識的培養。第一,法治思維對職業培養對象要求具程序意識。程序意識是指法律職業者在辦理案件和其他相關事宜時,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去開展工作,具備程序意識能使法律職業者處理法律事務時更具合法性。在具備程序意識的基礎上,更應具備證據意識。第二,程序意識具體體現在法律職業者收集和運用證據上,體現在法律職業者運用相關法律法規證明相關法律事實上,體現在法律職業者對相關法律法規在證據和證明的運用上,體現在法律職業者在進行相關的事實推定上。第三,對司法警官類職業類院校大學生來說,培養程序意識是其在高校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是提高法治思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手段。培養程序意識,能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更加充分地理解法治思維內涵,從而形成法治思維。

三、司法警官類職業類院校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形式路徑選擇

(一)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職業模塊式教學路徑選擇。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的是培養合格的職業司法警官。職業教育,主要要求教育機構對教育對象進行教育,使教育對象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須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等職業素質,從而使其可以較好地適應其所從事的職業。對于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來說,則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與實踐,能夠具備一名預備役司法警官的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等才能,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司法警官。法治思維應當融入司法警官職業類院校的職業教育過程中,并在大多數重要模塊中居于核心或者重要地位,因為只有具備了法治素養的司法警官職業院校學生,才符合新時代的司法警官職業需求。(二)參與式教學(培訓)模式的構建路徑選擇。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合作式或協作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應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成為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實踐者的教學方法。參與式教學中,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地位是這樣的:學員是主體,教師則負責引導、協助創設情境。就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來說,參與式教學的形式豐富多樣,能夠為學生的法治思維形成提供豐富的課程樣式支撐,如學生自主設計環節、組隊合作環節、組隊競賽環節等。此間,教學相長,學生參與性和主動性大增。

四、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職業模塊式教學的路徑選擇與重構

美國學者萊爾•M•斯潘塞將素質劃分為知識與技能、社會角色、自我形象、個性、動機等五個方面,并提出素質冰山理論。該理論認為,職業人就像漂浮在水中的冰山,露出部分是行為、知識和技能,是顯性職業素養;隱藏在水下的部分占個體素質7/8的則是由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態度等方面構成的隱性職業素養。職業價值觀念、行為規范、認知態度、情感意志等精神文化潛質和職業人品在更深層次、更大范圍影響著一個人的職業發展。我們認為,除了行為、知識和技能作為顯性職業素養;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態度等作為隱性職業素養之外,還應當有職業精神、職業價值觀、職業韌性等職業素養值得關注和深入研究。(一)職業精神教學模塊。職業精神是指職業人在從事該職業時應當具有的精神、能力、自覺和操守。具備良好職業精神的職業人能夠發揮更大的職業能力,以更好的風貌從事其所在職業。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的職業精神培養也應當按照司法警官職業精神的要求和標準去開展。職業精神的培養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開展:第一,理論解釋。具體的職業有具體的職業要求。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的職業要求應當以司法警官的職業要求對待和要求學生,要求在校學生忠誠、明法、規范自己。在平時的課堂教育和實習實踐中讓學生明白職業精神的內涵和精髓。第二,具體事例分析。在教學與實習實踐中,著重在案例教學及個案分析中體現職業精神的內涵和形式,讓學生能直觀地了解和學習司法警官的職業精神。第三,強化職業的儀式感。職業精神的形式應當具有一定的儀式感,讓學生比較直觀地、切身地融入職業精神的培養中,例如堅持警務化管理、堅持升旗儀式、組織學生參加各類警校論壇活動、組織學生為革命英烈獻花等,都是很好的增強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儀式感的方式。(二)職業意識培養模塊。職業意識的培養主要要求學生經過學院的教育和生活之后,能夠產生自我認識和認知,意識到培養自己職業的規則、規律、行為、以及對事物看法的反應等,從而使學生對法治思維有一定理論上的了解和體會。職業意識是職業精神、職業作風、職業態度、職業價值觀的外化性具體體現。就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學生職業意識的養成主要依靠以下幾點:第一,警務化管理。警務化管理是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的重要特點,警務化管理能夠從外在的實際形態對學生產生職業意識的養成,使學生在職業表層的形式上的法治思維有所了解,讓學生明白自己身份上的轉變,從一名普通高中生身份轉變為一名警校生。第二,專業課學習。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專業課是學生培養職業意識的核心陣地。專業課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對學生的職業意識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內化性影響,主要培養的是學生內在的實際形態的影響。第三,實踐類課程與課外實踐。實踐類課程與課外實踐是一個方面的兩種形態,實踐類課程與課外實踐都需要學生主動、實際、親身地去從事一些實踐性的項目,使學生有一種情景浸入式的體驗,這樣的體驗效果是建立在專業課學習上,建立在學生有一定職業精神和職業作風基礎上的。(三)職業作風養成模塊。就司法警官類職業類院校來說,應該對學生在課堂紀律方面融合職業要求,在教學內容中體現法治思維和職業作風要求。課堂紀律方面,具體就是課前集隊維持良好風貌,在上課時維持良好的課堂紀律。教學內容方面,具體就是在基礎課、專業課、警體課和實訓課等各方面注重法治思維的養成,把法治思維滲透進課堂教學中,從而讓法治思維的職業作風得以養成。(四)職業態度引導模塊。學生的基礎課學習和方面和在校生活方面是職業態度形成的重要時期。在課堂上,教師應當對學生提出職業態度的要求,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態度,以更好地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維。在課外實習見習中對學生提出要求,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形成良好的法治職業態度。(五)職業價值觀構建模塊。職業價值觀是職業院校培養學生的重要內容之一。擁有正確和穩定的職業價值觀,能夠使學生在進入職業之后迅速適應職業需求,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同時挖掘自身的職業潛能。法治思維是學生形成良好職業價值觀的重要指導性思維,是職業價值觀中的重要內容。職業價值觀中應當涵蓋部分法治思維的內容,學生在形成職業價值觀的過程中也能夠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維。職業價值觀和法治思維互為指導,互為內容,兩者都對學生的職業價值構成具有導向性作用。(六)職業韌性錘煉模塊。職業韌性錘煉模塊是職業者較為遠期的培養模塊,職業韌性模塊是法治思維能否貫徹進實際工作中的重要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第一,職業認同感。職業認同感在職業韌性中占據主要地位,如果職業者沒有培養好其職業認同感,在從事該職業過程中或從事該職業前對所從事的事業沒有認同感或者認同感不斷減退,那么該職業者的職業韌性就會非常脆弱,繼而產生職業倦怠甚至轉換職業的想法。因此,由于司法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的特殊性,在職業認同感這一點上,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具有一定的優勢。第二,職業韌性的觀測主要看工作成績和實質效果,而不是只看其入職學歷和學位。也就是說,該職業人應當在入職前或入職后具備該職業需求,并在履職過程中恪盡職守,保持一定的職業熱情和一定的職業成績,而不能僅僅看其學歷高低。在這一點上,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學生有較大的優勢。近年來,監獄、司法所、戒毒所等司法機構需要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益,而一味要求本科學歷或研究生來從事該類工作,卻忽視了高學歷未必具備良好的職業韌性的問題,導致一些地方的高學歷工作人員流失的狀況。而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學生在入校時即開始錘煉和鑄就其職業韌性,學習內容也較非該專業高學歷不同,是專門適應該類工作而設,可以說是非常適應該類工作要求的,在職業韌性培養上較非專業高學歷學生有所不同。第三,職業韌性主要在高等教育期間和入職之初進行培養。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學生在高等教育期間就集中貫徹到其日常生活和課程中,而其他其他類型的職業韌性培養,則主要依靠入職培訓或入職教育。不管如何,司法警官類職業院校學生和其他類型的入職人員都應當設法增強其職業韌性,讓其保持較為穩定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狀態。

五、參與式教學(培訓)模式的構建

(一)法治思維在課堂中的參與式教學模式具體體現。在學生具備較完善的知識體系之后,指導學生單獨或分小組運用法治思維就相關主題或案例進行討論或辯論、舉辦PPT主題宣講、開展實操性器械學習等項目。(二)法治思維社會實踐中的參與式教學具體體現。在模擬法庭、模擬調解、模擬監獄管理、模擬突發事件處置、法律診所、法制宣傳活動等實踐型教學方式中,鼓勵和引導學生將法治思維運用到實踐操作中。使學生能夠在參與式教學中逐步深化在實踐運用中的法治思維。(三)在參與式教學的個案教學中適當加重對法治思維的培養。參與式教學與灌輸式教學、講座式培訓不同,在參與式教學中,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地位是這樣的:學員是主體,教師引導、協助創設情境,兩項工作共同進行,互相影響,學員主動性、學員的反思性、學員的深度沉浸式體驗得以彰顯。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我們強調法治思維的教師引導和學生的主動思考和行動,將法治思維融入其中,使得學生的法治思維得以深化和提升。

參考文獻:

[1]法制日報——法制網(2017-11-0203:25)[2018-08-15]www.legaldaily.com.cn/zt/node_89103.htm.

[2]張軍.2018年3月3日全國兩會部長會議.

[3]劉忱.淺析參與式教學在警察職業素養課程中的應用.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高專.2017(13).

[4]萊爾•M•斯潘塞.工作素質高績效模型.出版信息不詳.

作者:李雪松 單位:廣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