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城市門戶設計初探

時間:2022-06-18 11:12:52

導語:山水城市門戶設計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山水城市門戶設計初探

標志功能——突出山水特征

標志表述一個事物的特征,具有識別性、領導性、內涵性。城市門戶的標志功能反映的是城市的特征,在城市景觀系統上具有主導性。而山水城市門戶的標志是:保護自然山水格局,將人工建筑與山水環境相呼應,并融入當地歷史文化信息。一座城市的形成與發展都是依托于特定的自然環境,其脫胎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不論是自發形成的城市還是經過人類有意識謀劃的城市,自然環境的特征總是或多或少在城市中有所反映,而山水城市對山、水等自然環境的表征則更為突出,形成了其有別于其他城市空間的風貌。自古以來,“天人合一”的思想與“風水”學說在城市規劃中發揮著明顯的影響力,它強調城市選址應南面開闊,遠見案山,北靠高山,東臨水系,西接大道;同時城市的出口方向(即城市門戶)也十分講究,門的方向必定要面山,這樣即可將城外的少祖山、主山及案山、朝山納入城市軸線的序列之中,使之形成城市門戶的對景,豐富城市門戶景觀的深度感和距離感[2]。同時,朝北的門戶面對的是重重大山,既阻擋住北方寒冷的冬風,使之不能進入城市,又形成多層次的立體輪廓線。朝南的一面則以河流、水面為城市前景,形成開闊平遠的視野;身處城中回望南山為屏、北山為障,使城內城外有所隔離,形成開合有致、層次豐富、別有洞天的景觀效果(圖1)[2]。永新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冬夏長、春秋短。境內風向受季節影響變化顯著,全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仰山是永新中心城區北門戶,是北部的一組山體,最大相對高程45m,東臨禾水河,西與西峰山相望,中有敦永公路及分文鐵路穿越,南接城市新區。山、水、路的相互關系構成了永新城市門戶的天然山水生態格局(圖2)。在設計中禁止破壞禾水河河道、坡降,并保留山體的自然坡腳、山形、山勢,強調保護“山臨水,水繞城,城靠山”的空間格局,營造山、水、城相融的山水城市特色。城市設計應注重人工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結合[2]。城市門戶空間往往處于外圍自然空間向城市人工空間過渡的城市邊緣地帶,自然環境特征比較顯現。而在山水城市門戶的設計中,山與水更是空間的主角,一切人工環境的建設都應服從于這個空間的“領導者”,可以采用控制制高點,加大空間存在比例等方法,強調其主導性。城市建設通過對景、借景等手法圍繞城市門戶展開,使城市的空間景觀與城市門戶的自然山水融為一體,體現人和自然相容共生的傳統哲學觀念。同時,對自然景觀的利用不是處于完全的被動狀態,而是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不對自然產生破壞的前提下,對欠佳的自然景觀形態采用適當的人工方式(修景、造景、添景)進行補缺,從而完善景觀效果[2]。如利用寶塔、樓閣、牌坊、橋梁等來強化地域的空間特征,形成特定空間環境的標志物、控制點、視線焦點、構圖中心、觀賞對象或觀賞點,以提高場所的識別性和觀賞性。著名的范例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滕王閣,通過在撫河與贛江交匯處建設的滕王閣,強化并凸顯了南昌“襟三江而帶五湖”的城市地域特征。長期以來,仰山地區城市空間的發展都處于自發狀態,缺乏必要的規劃引導,導致其無序性。山頂、山腰雖仍是自然植被,然山腳卻以低、多層村民住宅為主,其建筑質量、風格參差不齊,相互之間難以協調;禾水河被密集的村民住宅隔絕,導致“近水卻不見水”。由此可見,欲營造山水城市門戶的仰山必須強化其山水特征。永新仰山山勢不高,不足以充當門戶空間的“主導者”,山的概念在城市門戶的印象中顯得不夠強大,設計中通過“人工加高”制高點的方式加以強化,即在山頂建設向上挺伸的紀念塔、紀念碑等建構筑物,以凸起的天際線突出城市的印象,強化空間的主導性(圖3)[4]。周邊的城市空間設計強調“顯山露水”,通過控制建筑立面的占用比例打開山體與水系的視廊,建筑的體量與山勢環境相協調,不突破仰山山體輪廓線,并以平緩的、橫向伸展的建筑造型為主(圖4)[4]。城市門戶設計要反映社會歷史文化特征,體現精神內涵,這是空間設計的精髓,也就是城市設計的靈魂。賦予城市空間什么精神,是城市設計要進一步明確的。城市地域在其存在史上必然承載著人類特定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社會風尚等。該地域的空間設計應圍繞這些主題展開,賦予空間或積極、雄偉、繁華或市井、細膩、靜謐等風格。如上?;疖囌镜闹黝}以伸展的水平大體量建筑為主,以波形頂、玻璃幕墻等建筑造型,材質的運用體現上海現代、海派文化的城市特質。永新人的社會傳統、民風、民性在近現代史上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1928年震驚全國的龍源口大捷是戰爭史上具有典范意義的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斗,奠定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全盛基礎;三灣改編是中國共產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在人民軍隊的建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民主進程的重要一環。這段輝煌的革命史表現出永新人俠義、豪爽、團結、不屈的山地族群文化性格。城市門戶設計中應將這種地方精神融入城市空間,在空間設計的主題中貫徹這一文化特征,“建筑是用石頭書寫的語言”,語言敘寫的是人類的故事,因此仰山門戶區的設計,在內容上應表現當地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社會風尚,如將仰山山頂的塔或紀念碑的造型與紅軍服飾聯系起來;山腳的建設則應結合地形、地勢進行,在仰山南坡設置城市廣場,打通道路與禾水河的視線聯系,強化山、水、城的空間格局,廣場的設計應以能反映永新民風、民性的盾牌舞、山水文化作為主要展示內容;山麓西側敦永公路的建設應以簡潔明快、齊整有序的建筑形象為主,體現清爽、整齊的城市面貌。

流通功能——滿足山水城市多樣化功能要求

城市門戶區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具有陸域、水域、空域等某一方面的交通優勢。城市門戶區一方面擔負著城市與外界進行各種聯系交流的重任,具有收集與疏散的組織功能和提供“出入”城市的信息功能,是城市系統能夠正常運轉和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另一方面城市門戶不僅僅是人流、物流的通過地,也往往是人流、物流的集中地,由此衍生出商業服務、休閑等附屬功能。城市門戶空間發展呈現出功能復合多樣性,因此城市門戶的設計既要滿足流通的主導功能,也要適應衍生的商業休閑的附屬功能。山水城市門戶的設計在解決流通與休閑功能同時,必須注重其獨有的山水自然資源,將山水城市理念貫穿于功能的組織中,打造功能多樣、層次豐富的門戶形象,進而使之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福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流、物流的迅速增加,城市門戶所承擔的交通流量日益增大。目前,仰山西側的敦永公路是通往永新縣中心城區唯一的北向通道,肩負著城市對外交通與對內交通的雙重使命。保證人流、物流的快速、有效的通行是城市門戶首要實現的基本功能,因此在門戶區的交通組織設計應采取對內與對外交通適度分離的措施。首先,對外交通的道路線形應“避山讓水”,道路從山谷低處穿過,減少道路開口,保持行車道的連續性,相應的應控制人流、物流量大的項目在道路兩側建設(圖5)[4]。道路的景觀設計應兼顧車行觀賞速度,體現“流”的理念,以簡潔的建筑、廣告路牌及綠化色塊來組織道路,塑造明快、流暢的城市空間,并相應增大道路縱向陣列的物體的單元距離,如燈桿的設置、綠化帶灌木塊的分隔和建筑物體量等。其次,對于內部生活性干道或支路選線設計則應“迎山接水”,將山水景觀通過道路引入。周邊的環境設計應關照人行觀賞速度,體現“留”的理念,注重道路兩側構筑物在人視高處的細部刻畫,以吸引人們駐留,實現城市門戶的商業服務及休閑娛樂功能。再次,由于目前永新縣的開發建設強度還比較低,城市內外部交通的矛盾還未完全顯現。隨著仰山地區的漸進開發以及城市規模的逐步擴大,仰山地區將逐漸納入城市的中心區域。敦永公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將無法承擔日益增大的交通壓力。因此,現階段必須控制仰山地區內開展大規模的開發行為以及大量人流、物流的建設項目,必須建設以公園等人流量較少的休閑設施為主,以保持其山水自然生態格局。未來在仰山東側將新建一條過境公路,使敦永公路從繁重的雙向交通壓力中解脫出來,轉變為單純的城市道路,并與湘贛大道構成城市空間的發展骨架。

引導功能——傳承轉接城市空間

城市門戶的對外引導是一個動態、多樣變化的過程。一般的城市門戶是通過道路和建筑來實現對外引導,而山水城市門戶則更多地利用山形、水勢來引導,從而實現從外圍田園曠野的自然開敞空間到建筑密集的人工空間的轉變,空間的感知隨山形、水路的轉折變化而改變。在城市空間組織中考慮距離、時間、光線的影響,處理好整體與局部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豐富的景觀層次感,引導人的心理變化,從而突出山水城市特色[2]。沿禾水河溯流而上,進入永新縣城,轉過埠前工業區,禾水河已不見,而山與塔的印象浮于眼前;順著敦永公路的軸線向前推進,經由山與塔的引領,進入到仰山北麓有“三里兩宰鋪”之稱的三門古村,山的印象便越來越清晰;再經由仰山的隘口,視線隨道路的線形而轉折,豁然開朗,禾水河驟然重現,新城舒展;視線收束于莊嚴肅穆的三灣紀念館?!伴_始——過渡——高潮”的空間景觀系列通過仰山門戶的傳承轉接而形成一條動態流線,展示出永新獨特的山水城市風貌(圖6)。5總結通過對永新縣仰山地區的城市設計的研究,筆者提出了山水城市門戶的設計理念,并總結出山水城市門戶設計的方法:注重保護自然山水格局,將人工建筑與山水環境相呼應,并融入當地歷史文化信息,體現城市的特色與內涵;滿足城市流通中多樣化的功能要求,并借助山、水等自然元素的引導,營造層次豐富、動態多樣的城市節點空間。

本文作者:鄢安軍萬煜敏陳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