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間設計在城市社區的利用
時間:2022-10-21 03:09:42
導語:公共空間設計在城市社區的利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社區居民在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建筑形式居住時表現不同。由于中國在不同時期人們行為模式在不斷的變化,社區為居民提供活動場所和互動機會的開放區域空間也在變化,這也就導致了在不同時期社區居民在公共空間的不同活動,不同的公共空間設計引導著不同的鄰里間的互動。在中國,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社區的公共空間設計也在發生變化。中國從一個農村社會開始,到了一個小城鎮,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大城市,中國社會已經走過了一條城市化的道路。今天的社區建設是城市化進程的延續,既是城市發展的延續,又是公民現代化的延續(費孝通,2002)。城市化是中國發展的過程,也是改變社區關系的原因之一,城市化帶來的一系列表現,導致了人們對公共空間設計需求的改變,也導致了中國老舊社區中公共空間的變化。其中,在中國發展過程中,基本計劃經濟時代是與現代社會不同的重要時期之一。單位制與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協調性。國有企業有很強的“公共”氛圍,與周邊居民“共享”的氛圍相輔相成,人們在觀念上也傾向于“共享”的感覺。(費孝通,2002)就也就是在沒有公共空間設計這個概念的情況下,人們自主的共享空間,不需要刻意增加公共空間設計也展現了公共空間的功能。比如,在各地的老公房中,由于空間的局限,沒有單獨的廚房,居民自主的無意識的在走道進行空間布置其實就是在進行著公共空間的設計,但是同時也是這樣一種共享的空間設計帶來的是鄰里之間的交流。居民們共用空間,設計空間產生了互動。這樣的公共空間的設計是無意識的但是更加貼合居民的需求。但與計劃經濟時期的住房不同,中國在過去20年中,對室外空間的設計利用,特別是建筑群之間的空間,已經變得不活躍和毫無意義,在住房開發中占用或縮減了開放空間的設計,直接導致公共空間的缺失改變社會關系。中國在過去20年社區發展中,為了解決人口增長帶來的壓力,忽略環境,減少了空間設計,如果連集體空間的設計都不鼓勵人們利用社區公共空間,那么社區居民也很難改變公共空間設計,在社區內沒有足夠的空間活動時,他們便只能把生活空間擴展到外面。這主要是由于忽視了公共空間質量的清晰設計元素和未能創造出合適的區域。(賈巖,2001)日益減少的公共空間設計是導致社區居民活動減少的原因之一。
二、現代公共空間設計需求研究
近現代,在滿足了基本的居住問題后,現代社區居民逐漸要求的是社區的公共空間設計,所以20世紀居民逐漸意識到公共空間設計的重要性,其中需要關注的群體就是孩子和老人,但是在社區的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很少有更多的變化,比較基本的景觀簡單鋪設和冰冷堅硬的公共硬裝之間的不協調的搭配設計并不能給老年人帶來歸屬感,老年人活動不會有新鮮感就會減少活動,這樣不能滿足需求的空間設計便需要增添更多的變化。針對這一類人的空間設計就是要保證足夠的活動場地給予老年人步行和參與活動的需要。而孩子和老人會經常性的一起出現,孩子就非常需要公共空間來活動。在中國,因為孩子的特殊屬性,孩子們在公共場所是最活躍的,但他們沒有處理風險的能力。(林玉蓮,2006)根據中國特色國情,公共空間的安全方面的設計是這一類人群需要關注的。再加上因為社區的公共空間是孩子們活動的首選,為了照顧孩子,老人需要照顧他們,所以在公共空間設計上,老人們需要一個視野開闊的休息場所與他人互動或照看孩子,以避免感到孤獨,也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這些特別的公共空間設計的需求就是空間設計需要關注的。公共空間是我們城市的重要資產,為人們聚集在一起和與社區互動提供了許多機會。所以公共空間的設計就需要考慮很多方面的需求。公共空間的再設計需要通過以人為中心的方式,創造和振興我們的公共空間。
三、社區公共空間設計案例分析
以兩個社區的公共空間設計為例研究分析公共空間對社區帶來的影響,從而加強社區公共空間設計,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在滿足老年人需求的空間設計中比較明顯的是上海親和源老年公寓,它的目標是為老年人創造健康幸福的新生活。為了使老年人更適應環境,建筑的內部空間稍微擴大以適合老年人,室外的空間設計也可以正常使用輪椅等必要設施,公共空間有完善的無障礙設施。周邊道路寬闊,在公共空間設計上滿足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進而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但是上海的這套公寓不同于傳統的療養院。它是一個相對獨立、開放的老年生活社區,關注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但是這樣的養老小區其實不太符合中國的國情,空間設計只滿足了一類人的需求,在中國更加偏向老少同堂,互相照顧,但是在現代越來越多的老人沒人照顧,這也導致親和源老年公寓的公共空間設計變為了一種基本形式。所以我們需要在社區的空間設計中增加對老年人的關注,在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居民提供良好的社區公共空間設計的同時保證安全。除了基本的養老小區還有公共空間設計更加優化還具有中國特色的混合小區,比如深圳的第五園小區,該小區在整體規劃設計時,建筑外觀利用傳統的建筑形式,和傳統村落建筑形態相融合,所以不管是私人還是公共空間都增加了很多的生活活動空間設計來接近自然。社區有良好的規劃,不同類型的建筑社區分布在一起,不會相互影響,但也不會阻止不同階層之間的交流。在公共空間設計上景觀分布在西北部,保護私密,公共空間設計以家庭為單位便于交流,同時社區的公共空間設計也滿足活動聚集的條件。這樣的混合小區充分的考慮了社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很大程度上的利用了公共空間設計出的空間創造交流,但是這樣的高質量的社區并不能完全的普及,因為公共空間設計不是單單為社會上的少部分人服務的,公共空間設計應該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所以在社區中的公共空間設計需要根據每個不同地區的具體要求和水平進行調整。將兩個社區的空間設計一起分析比較研究,其中兩個社區在空間設計上都有明確的道路劃分,明確的區分車行道路和人行道路保證安全,社區基礎設施完善,在保證公共空間滿足需求的同時在設計上也各具特點。可見現代社區也逐漸開始關注公共空間的設計。通過對兩個社區的空間設計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議,在面對尺寸較小的公共空間設計時,需要在保證安全和基本設施環境的同時為當地居民增加活動場地,比如每一棟居民樓公共空間前可設計即可休息又可供兒童玩耍的智能型設施。在針對公共空間社區道路狹窄的問題上可以設計多功能的公共空間,比如解放社區樓的一層設計為公共空間,即可以人車分流又可以提供足夠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的設計可以更好的提升社區環境和質量,也需要不斷的適應中國特有環境和歷史傳統,增加藝術性。這方面的公共空間設計可以結合江南的古典院落形式,從各個角度進行變形,使設計的空間立體化,再加上現代化的功能配合可以使得社區公共空間更加的人性化、實用化和風格化。
四、結論
目前,我國老年住房市場還不完善,混合年齡組生活在一起,公共空間設計不能滿足需求,中國居民也更加注重社區空間設計和安全。從案例分析來看,社區的公共空間設計應從中國傳統出發,居家養老,積極推動已有小區的公共空間利用,增加必要的基礎設施,為社區居民活動提供場所,從而在滿足居民需求的同時促進社區間不同年齡人群的交流,改善社會關系,舉辦更多的社區活動,為居民的社區生活帶來更多歡樂。
參考文獻:
[1]費孝通.對上海市社區建設的思考.社會學研究雜志,2002,4:1-6.
[2]賈巖.談人的需求與住區外部空間設計.遼寧工業大學學報,2001,21(1).
[3]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作者:程彥惠 單位:英國卡迪夫大學
- 上一篇:唐卡藝術與服裝設計的融合表達
- 下一篇:景觀要素在設計的空間轉譯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