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運用

時間:2022-04-19 04:11:29

導語: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運用

【摘要】隨著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人們對環境問題的反思,在客觀上促進了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尤其是生態念在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同時也引領環境藝術設計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文章闡述了生態理念的本質及特征,探討這一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生態理念;環境藝術設計;可持續發展

古語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古代先哲所強調的生態觀在于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時至今日仍是設計師不懈追求的目標。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在獲得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問題也日益突出。西方設計界最先興起了綠色生態設計的潮流,其包含的生態觀、和諧觀和美學理念,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內涵。這對于近些年人們所追求的綠色、安全、生態的家居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生態”一詞已成為環境藝術設計不可忽略的主題詞,環境藝術設計不僅要突出生態特征,還要注重藝術的表達,最終將藝術美和生態美創新融合,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一、環境藝術設計中生態理念的基本特征

生態(Eco-)一詞源于古希臘文,意思是指家或者人們的環境。在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生態理念的本質在于滿足人們空間活動基本需求和預期要求的同時,以生態和諧理念為先導,在最優利用資源和配置空間的同時,促進空間生態機制的良性循環,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無論是空間環境還是室外環境,除了要突出生態理念,還需要把握其藝術的基本特征。第一,是循環性。在生態環境設計中,生態理念的融入是將人類空間系統中消耗的能量進行再循環處理并重新利用,在節省成本的同時,保證資源消耗的最小化。例如,將破舊塑料瓶改制成某一藝術景觀,這就體現了環境藝術設計循環性的特征。第二,是舒適性。從生態價值觀角度來看,環境藝術設計的價值觀取向是“人類中心主義”,舒適性則是要把這一價值取向有機體現出來。比如在色彩、采光、通風、換氣和設備等設計方面,要符合人性化特點,以滿足人體在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需求。第三,是持續性。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持續性主要體現在設計的構思角度、布局結構類型以及各類設施的設置方面,即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更加有效地利用資源。例如,對衛生間的改造,要兼顧兒童、中年人和老年人三代人不同的需求,使其效用功能持續凸顯。第四,是效率性。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生態理念的融入需要注重資源的高效利用,杜絕浪費并以獲得最高的資源效益為目標。例如,蘇州園林的環境藝術設計,無論是房屋瓦舍還是假山怪石都依托當地的優勢資源,融景于自然,將生態理念有機融入其中。第五,是生態性。環境藝術設計中,生態理念的融入必然要體現出生態性這一基本特征。生態性在當下的環境設計中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體現在了設計作品中,這將對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基本原則

環境藝術設計中生態理念的體現,主要是強調內外部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空間環境之間的和諧與有機融合。要達到這一目的則需要秉承以下四個原則,通過原則的規范,將生態理念更好地融入環境藝術設計之中。

(一)藝術設計與藝術審美有機結合的原則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獨特的藝術,能使建筑物的室內外空間體現出一定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氛圍。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不僅要從藝術設計角度考慮,也要從藝術美學的角度考慮。因此,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運用生態理念,既要符合設計美學原理也要表現藝術審美價值。例如,大型商場或酒店中的綠色植物景觀設計,在符合空間環境設計要求的同時,也要符合大眾的藝術審美品味。

(二)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的原則

歷史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認為,事物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同時,自然本身又有著極強的自我維護和恢復能力。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要把握好這種特性。有資料顯示,在20世紀中后期,有些環境藝術設計師采用了在利用各類資源的同時加以保留的方式進行環境藝術設計,這在滿足設計需求的同時也保護了資源,這實際上是體現了尊重自然規律的原則。比如威尼斯水城,城市空間格局的建造并不是野蠻的填水造陸而是依水而造,對環境空間設計進行特別布局,“順水發展”而不是“逆水而興”造就了今日的威尼斯。因此,在對環境空間進行設計時,生態理念的注入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這樣才能使設計得到可持續發展。

(三)小干預與大促進的原則

所謂小干預和大促進即是把外界的干預降低到最小,同時使環境藝術設計取得最大效果。人是事物創造的主體,環境藝術設計同樣是以人為中心。改造必然會給自然環境帶來些許影響,而生態理念的運用則是以弱化這些影響為目的,并以技術為依托手段削弱存在的不利因素。堅持這一原則,要以“4R”理念為指導。所謂“4R”理念是設計過程中所遵循的四種方式:第一是Reduce,即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在對原有自然景觀合理開發的基礎上進行再利用;第二是Reuse,即在材料的選取和利用方面,要以長遠的目光加以選擇和利用,既保證能夠用到,也要減少材料損耗,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要更加審慎;第三是Renewable,即設計師要盡量減少對土地、能源等方面的利用,利用設計改造過程中留下的可回收有價值材料進行可持續建造;第四是Recycle,即對一切廢舊或棄用材料進行回收利用。設計師應以“4R”理念為指導,堅持小干預與大促進的原則,把握設計方向,將生態與設計有機結合。

(四)生態美學原則

傳統的藝術設計只是流于表層設計,過于追求奢華感。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以及生態觀念的加強,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更多是強調回歸自然。生態美學主張“人——自然——社會”三者的協調統一,以達到精神上的和諧。設計師在對室內外空間環境進行環境藝術空間設計時,以這三方面為出發點,對陳設、植物以及材料的選用方面都要突出生態美學理念,使受眾在體味環境藝術設計作品美感的同時,感受到美的體驗。美學家李澤厚認為:“美的本質是人的實踐活動客觀自然的規律性的統一,是自然的人化。”可見生態美學觀的本質不是奢華而是自然。同時,生態美學原則也是對環境藝術設計的考驗。這就要求環境藝術設計師不僅要有豐富的設計經驗,還要具備扎實的生態美學基礎和獨特的藝術審美能力。環境藝術設計堅持生態美學原則有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提升空間審美質量。

三、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相比于傳統的環境藝術設計,融入生態理念的環境空間設計更能夠建立良好的空間生態景觀格局。合理科學的生態空間措施,一方面能夠促進資源的再利用,另一方面能夠在環境空間設計中增加生態服務功能。環境藝術設計中生態理念的運用舉措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運用天然材料

生態理念的特征和原則是環境藝術設計的理論指導,除此之外,需要在具體環境藝術設計中將生態理念有機植入,從而將這一理念真正體現出來,而天然材料的運用是體現這一理念的主要措施之一。對天然材料選用的前提之一,就是設計師對各種天然材料的用途和形狀了如指掌,在把握原材料造型及其特征的同時,在設計過程中充分發揮其特點。比如,在城市公園利用鵝卵石鋪路,一方面體現了環境藝術設計的生態美學特點,另一方面,對游人起到鍛煉身體的效果。總而言之,天然材料的使用在節約資源的同時,使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得到凸顯與加強。

(二)秉持環保設計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許多生態理念往往是以環保設計為載體表現出來的。近年來,設計中的環保主題已是一大趨勢。因此,生態理念的融入需要充分考慮到低消耗和低排放的問題,這對環境藝術設計來說也是一項新的考驗。由于環境藝術設計的對象包括物質形態要素,如陳設、雕塑、植物、陽光等,以及文化習俗、時代風尚等意識形態要素,在對這些要素進行環保設計時要注重相互之間的聯系。

(三)堅持以人為本

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生態自然環境的基礎之上的,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要充分以自然環境為依托,對空間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藝術設計,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思想。比如別墅區的環境設計,通常是依托地形地勢,在減少人為破壞自然景觀的同時,營造出舒適、怡人的空間環境。與此同時,環境藝術設計在注重利用和保護自然環境資源的同時,也要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設計過程中多關注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群體,為他們提供人性化的服務。例如,在對兒童房環境設計時,家具結構應采用邊角弱化的方式,以避免兒童受傷。而老人房植物景觀的選擇,要在不影響環境整體藝術效果的同時,從老人身體健康狀況和喜好出發加以考慮。

綜上所述,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設計師要深入把握生態理念的本質和特征,尊重自然及藝術設計原則。在創造生活空間環境的同時,展現藝術魅力和生態環保理念,并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綜合進行判斷,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作者:房芳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參考資料:

[1]孫鳴春.淺談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理念[J].美術教育研究,2015(1).

[2]董俊超.生態理念與環境藝術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16(13).

[3]霍迪.環境藝術設計生態理念與其藝術特征[J].藝術品鑒,2015(10).

[4]王萍,陳文福.環境藝術中的生態問題[J].藝術設計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