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教材的探析與思索
時間:2022-04-20 03:29:00
導語:中學數學教材的探析與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課程、新教材給我們的基礎教育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在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教師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在使用這本新教材(華東師大版)的這段時間,我用新課程的理念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們共勉。
[關鍵詞]初中數學新教材實際教學的分析,思考。
課改多年了,新課改的實施,使教師的觀念發生了變化,同時帶來了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變化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教師主講,“滿堂灌”的現象少了,教學不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探討的互動過程;新教材是在“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獲得必要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指導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想、操作、推理等活動,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突破了以知識為主線的設計方式,強調以學生的數學活動為主線,使學生在有效的學習活動中,認識數學,獲取知識,積累學習方法。能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經驗數學化,對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學習數學活動,改變學習數學方式,起了積極的作用。
新課程、新教材給我們的基礎教育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在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教師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比如,有的教師認為,現在所使用的新教材采用混編的方式,將完整的知識體系割裂后重新組合,使知識結構變得凌亂松散,違反學生的認知規律,造成了學生學習上的障礙;對一些內容采取螺旋上升的處理方式,使學生每學期都學習不到完整的知識,反而每個學期學習的都是各領域中的一小部分知識,形成不了完整的知識體系;有些內容沒有按照知識的邏輯順序安排,使教師教得不順,學生學得不順,如此等等.在使用這本新教材(華東師大版)的這段時間,我用新課程的理念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們共勉。
一.教材注重啟發性
過去教材著眼于知識的呈現和灌輸,因而它是按知識間的邏輯順序呈現的,并且大都是一種“權威性”的陳述。它仿佛就是一個講解者,把學生所有需要知道的東西都告訴學生,常用的關鍵詞有“我們知道……”“我們還知道……”。而新教材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因而它強調自主思考、活動與交流,盡量減少“權威性”的表述。它更像一個啟發者,通過引導、啟發,讓學生自己親身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積累基本的經驗,常用的關鍵詞是“你能……嗎?”“你還能……嗎?”“與同伴進行交流”。以北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為例,以往教材那種大段的敘述不見了,代替它們的是“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等欄目,就連章后的“回顧與思考”也是以問題的形式出現。新教材在欄目設置上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圖文搭配,風趣活潑,生動有趣,根據教學需要設置了大量的“觀察”、“思考”、“討論”、“探究”、“歸納”、“復習鞏固”、“綜合運用”、“拓廣探索”、“閱讀與思考”、“課題學習”、“數學活動”等欄目。適當設問、引導、留白,加大了探索空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材的每一章章頭大都以生活中精美的圖片引入;又以風趣貼切的語言引導,向學生展示身邊現實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素材;引用真實的數據、圖片或卡通形象,提出富有啟發性的數學問題;在學生已有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與交流的機會。
例如:八年級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的引入中,教材以在北京召開的“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場景的巨幅圖片,展示了大會會場的壯觀及大會會徽“趙爽弦圖”的精美,從而引導學生“觀察”,激發學生對勾股定理的興趣。教材通過圖片、設問、引導句、表格、注析、“觀察”、“探究”、背景知識介紹等,讓學生了解勾股定理的發展,感受勾股定理豐富的內涵,體會勾股定理的重要性,掌握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新教材注重學生的直觀感受,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這種呈現方式旨在體現師生與教材之間的交流,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多思、多想、多做,以避免以往“一言堂”的傾向。這種方式有助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也為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構建一個嶄新的平臺
二.教材突出建模思想的培養
在數學建模中,建模的問題選材尤為關鍵.“好問題”所應具備的一些基本特點:①應符合中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無需增補大量知識學生即可入手;②應有生產、生活實際背景和一定的實用價值;③應符合具有多種求解模型,讓學生可以從多種角度去思考,留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④應符合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⑤應符合面向全體學生.
使用新教材可以在認真剖析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聯系實際,對其結構、條件、結論作一定的修改,抽象出建模問題來.具體的講可以運用結構數據表格整合信息,理順數量間的關系,從而建立相應的數學結構,突顯數學“建模”.
例如:在車站開始檢票時,有a(a>0)名旅客在候車室排隊等候進站.檢票開始后,仍有旅客來排隊進站.設旅客按固定的速度增加,檢票口的速度也是固定不變的.若開一個檢票口,則需30分鐘才能將排隊等候的旅客全部檢票完畢,若開放兩個檢票口,則需10分鐘便可將排隊等候的旅客全部檢票完畢;如果要在5分鐘內將排隊等候檢票的旅客全部檢票完畢,以使后來到站的旅客能隨到隨檢,至少要同時開放幾個檢票口?
此題是一個“排隊論”題目在此問題中,涉及到的量有:原有旅客a名,旅客增加的速度固定,檢票口的速度固定,開1個檢票口檢票時間30分鐘,開2個檢票口檢票時間10分鐘,開若干個檢票口檢票時間5分鐘以內.在諸多的量中,到底哪個具體的量入手解決問題?如何正確去用這些已知量解決問題?我們若從整體上進行分析,可知:本題涉及的工作是檢票方式有三種:一是開1個檢票口;二是開2個檢票口;三是開n個檢票口.而每種檢票方式涉及到以下這些量;旅客原有人數,旅客增加速度,旅客增加人數,一個檢票口的檢票速度,被檢票的旅客人數,檢票時間,我們可把整體分析的結果用一表格直觀地表示如下:
a+30x=30y
由題意有a+10x=2×10y
a+5x≤n?5y
解得n≥3.5,n取最小正整數,n=4.
即至少需要開4個檢票口.
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即把實際問題轉化為純數學問題的能力,而提高這一能力,需要教師平時對這一問題加以重視,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用恰當、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學生.
四.教材關注問題的探索過程
一般說來,數學知識的呈現可以有兩種思路:第一,綜合性的思路,第二,分析性的思路
總的說來,過去的教材是按照第一種思路設計的,所以顯得系統性較強,而過程性不足。新課程、新教材的設計思路在這方面有所改進,它的特點是:總體上是綜合性的思路(前面內容是后面內容的基礎),而在很多局部則適當體現了分析性的思路,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局部內容時能體會到學習有關內容的必要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探究的過程。
例如:上午8時,甲、乙兩船從A、B兩港的中點P點同時出發,反向而行,甲駛向A港,是逆水而行,乙駛向B港,是順水而行。兩船同時到達A、B港,然后立即返回{兩船本身速度不變},上午10時兩船相遇,已知甲船比乙船一共多航行2千米。求水的流速。
分析:因為“速度和×時間=路程和”,兩次路程和不變,速度和也不變(出發時的速度和=甲船速度-水流速度+乙船速度+水流速度=甲船速度+乙船速度,返回時的速度和=甲船速度+水流速度+乙船速度-水流速度=甲船速度+乙船速度),所以兩次所用時間一樣,是10時-8時的一半,即1小時。“甲、乙兩船從A、B兩港的中點P點同時出發,反向而行,甲駛向A港,是逆流行,乙駛向B港,是順水而行。兩船同時到達A、B港。”
說明了:
甲船的速度-水流的速度=乙船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所以甲船的速度=乙船的速度+水流的速度的2倍。
“甲、乙兩船從A、B兩港的中點P點同時出發”、“兩船同時到達A、B港”說明兩船出發并到達A、B港時所行路程相等。
因此,甲船多行的路程是兩船從A、B港返回時多行的路程。
返回時,兩船都行了一小時,
所以返回時:
甲船行的路程=甲船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乙船行的路程=乙船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已知甲船比乙船一共多航行2千米”,而返回前兩船行的路程相等(都從中點出發同時到達A、B港)。
所以:
返回到相遇時,甲船行的路程-乙船行的路程=2千米,
也就是(甲船的速度+水流的速度)-(乙船的速度-水流的速度)=2千米,
去括號得:
甲船的速度+水流的速度-乙船的速度+水流的速度=2千米,
甲船的速度-乙船的速度+水流的速度×2=2千米,
(上面推出:甲船的速度=乙船的速度+水流的速度×2),把甲船的速度代入上式得:
乙船的速度+水流的速度×2-乙船的速度+水流的速度×2=2千米
化簡:水流的速度×2+水流的速度×2=2千米
再化簡:水流的速度×4=2千米
計算:水流速度=2千米÷4=500米
五.教材創設豐富情境,激發興趣
新教材關注社會生活、關注實踐應用,時代感更強,無論是作為教學引入,還是作為背景介紹,都引用了大量的社會生活素材,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新教材以天上的星星比作“點”,以夜空中的流星劃過留下的光線比作“線”,以太陽比作圓,以太陽從海平面上升起說明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非常形象;新教材介紹了大量的數學文明史:以中國古代算經《九章算術》記數法──算籌來介紹有理數的運算;以世界最精確的鐘──原子鐘的誤差來介紹正負數;以尼羅河的泛濫談幾何學的起源;新教材關注社會生活:以“建筑工人砌磚拉線”、“木工師傅鋸木板彈墨線”來介紹直線,非常生動;“從算式到方程”中的“數字1與字母x的對話”說明字母表示數,非常有趣;“概率與中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買彩票與中獎”的關系。
在代數方面,新教材引入了市場營銷、通信收費、銀行貸款、出租車費、統籌運輸等問題,都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為社會生活服務,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幾何方面,新教材通過圖形的觀察、展開、折疊、平移、旋轉、相似、對稱、翻折等動手實踐活動,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知識,容易為學生所理解、所接受,有利于引導學生觀察社會、觀察生活,學會合情推理,大大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學困生理性思維差,感性思維在學習過程中發揮著主導的作用。他們喜歡形象、直觀,習慣于聽、看,不喜歡想,注意力難以集中,容易開小差、搞小動作。日常生活中精美的圖片展示,圖形的觀察、展開、折疊、對稱等動手實踐活動,對他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能夠極大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六,典型習題,解放題海
新教材在例題、習題的配置上,一改過去“數學課就是習題課”的老套子,編制的例題、習題不多,且非常典型,把學生從書山題海中解放出來,為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
新教材留給了教師很大的發展空間,是一個廣闊的舞臺。這對于有豐富經驗的教師來說,有利于教師延伸、拓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發揮每一位教師的聰明才智;對于年輕教師,由于工作時間有限、經驗不足、處理教材的能力有待提高,促使年青教師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尋找豐富的教學資源,成為課程資源的引導者、開發者。對教師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但是,面對課程資源呈多元化的形態,一些教師也感到困惑。教師的時間、精力、能力是有限的,獲取信息,篩選信息,從這些信息中歸納出對解決問題有用東西,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需要經費、設備的支持,困難很大。
此外新教材有些地方例題難度太大,又沒有相應的習題加以鞏固,習題題量不足,且難以模仿例題,學生往往是上課聽懂了,課后還是不會做作業,造成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落實不到位。倒是舊教材在這個方面做得好,例題、習題都有梯度,學生容易理解接受,練習題、習題大都可以模仿例題,學生容易消化、鞏固,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于學生內化自己的知識。事實上,對大多數學生來說,足夠的練習量和必要的模仿練習是保證學生掌握“雙基”、學好數學的前提。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第九章“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不等式”例題是一個不等關系的分類討論題,是重點也是難點,課后卻沒有相應的習題加以鞏固;
針對上述情況,如果我們能夠加強對教師的學習培訓,提高教師“用教材”,整合教材的能力,就能很好地發揮教材的作用:(1)引導教師不局限于原來的例題、習題的形式,根據教學需要,調整例題和習題;(2)對難度較大的例題,根據課標要求,可以有意識地補充一些有梯度的練習,加強核心知識的鞏固訓練;(3)對于難度較大的練習,可以適當補充相關的例題,加以鋪墊,降低學習的難度,避免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施新課程,對每一位教師來說都是一種挑戰。現在,教師們普遍感到以往的知識不夠用了。學生們思想空前活躍,敢想、敢說、敢問,特別是在探究性的數學活動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常常是我們事先難以設想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嫻熟的技能,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教材、探究知識,更好地適應新教材、新時展的需要。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在新課改實驗中,我們必須把著力點放在課堂教學的改革,做到課堂教學樸實生動,既遵循其內在的條理和規則,又注意人與人的情感、興趣、價值觀的交流和作用,體現課堂教學本身的神韻。愿我們老師能與新課程同成長,與新教材共發展。
新教材要求教師轉換角色,尊重和承認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價值,承認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有尊嚴的人,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給所有學生提供公平的數學學習機會。
參考資料:
1、許世紅.數學新舊課程教學策略的差異研究[J].廣州教研,2006
2、汪立民,課外的數學應用與數學建模活動設計實例.《中學數學研究》2001
- 上一篇:經濟轉型中的生態風險及治理綜述
- 下一篇:作文教學的方法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