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的方法剖析
時間:2022-04-20 03:31:00
導語:作文教學的方法剖析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許多作文教學處于被動狀態(tài),學生往往是“得法之處不得法”,教師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學論文我認為引領學生進入真正的閱讀世界,引領學生走進生活,走進自然是作文教學成功的關鍵。
[關鍵詞]作文教學閱讀生活自然
從教幾年來一直為批閱作文而感到“痛苦”。這痛苦一方面源自高強度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另一方面則是自己花了大量的時間面對的卻是大量不盡人意的作文。曾想,如果批閱的是優(yōu)秀作文,那感覺應是春風拂面,何等的身心舒爽啊!遺憾的是,我很少進入這樣的佳境。于是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學,總結得失利弊,尋求解決方略,以減輕自身的“痛苦”,現(xiàn)歸納為以下幾小點,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沒有引領學生進入真正的閱讀世界
我之所以持這樣的觀點,是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深切體會到的,老師所進行的大量講解和反復的閱讀訓練并沒有引領學生進入真正的閱讀世界。教師頂多是做了教參的高級搬運工,以教參的提示引領自己的閱讀,以自己的理解來“同化”學生的閱讀,以致閱讀教學成了教師閱讀的教學,長期如此,學生的閱讀就養(yǎng)成了惰性,沒有了自己的思維;養(yǎng)成了隨聲附和,沒有了自己的見解,學生的閱讀有了一定的量卻失去了重要的質(zhì),還有更可怕的是這些最后會導致學生對閱讀失去了興趣。其實,真正的閱讀教學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具有理性思考能力同時又充滿激情的老師,引領一群思維活躍而且擁有話語自由的學生,在極具語言價值、審美價值、思想價值等美好因素的文本中暢游。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都能平等、自由的對話。
在對話的碰撞中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激起學生心靈的漣漪,引發(fā)學生對真善美的強烈向往……關于閱讀,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閱讀能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崇拜、對人的崇拜、對書的崇拜和對祖國語言的崇拜”。而閱讀是作文的基礎,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我竟欲謂教閱讀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寫作指導”。如果沒有成功的閱讀教學為前提,作文教學就會出現(xiàn)精神上和語言上的斷流。多年來,我的閱讀教學留下了太多讓人遺憾的地方,在分析、理解文章的過程中,我成了教參的奴隸,學生是我的奴隸,我總被一個個“標準”捆綁在一起,盡管這一個個“標準”絕大多數(shù)是正確的,但那是不是太理想化、機械化了?為什么不聽一聽學生的聲音呢?為什么總要讓學生發(fā)出一樣的聲音呢?如此閱讀教學,不僅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熄滅了學生的閱讀激情,還使我們的閱讀教學走進了一條“死胡同”:學生不能獨自理解并運用教材,不能甄別選文的優(yōu)劣;教師沒有時間給學生補充一些課外的美文,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學生沒有好的書籍進行課外閱讀,難于從課外閱讀的世界里獲取更多的精神養(yǎng)分和語言養(yǎng)分……正是如此多的閱讀教學的失誤,致使學生不能進入真正的閱讀世界,這不但阻礙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而且直接切斷了聯(lián)系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血脈,造成了作文教學的滯后。
二、沒有引領學生走進生活,走進自然
美國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教育名言已經(jīng)得到了我們語文教育同行的普遍認同。葉老也早就說過:“寫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脫離了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指出:“中學生作文就是能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出來。”這句話闡明了中學生作文要言之有物,并指出了“物”的涵義是“見聞、感受和想象”,這是中學生作文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是,在作文教學的實踐中我卻屢屢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事實,相當一部分的學生作文達不到這一要求,他們言之無物,見聞虛假、感受空洞、想象貧乏。按理講,當今社會,信息時代給人們帶來了高度發(fā)達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孩子們見多識廣,作文時應該言之有物,可為什么言之無物呢?
縱觀我們的作文教學,長期以來,教學點是封閉型的,重課堂輕課外,為分數(shù),為應試,為升學;作文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脫節(jié),課堂教學基本上是教師出題學生寫,學生習作教師評。這種落后的作文教學模式使孩子們失去了廣闊的時空,致使學生被動作文,心態(tài)消極,生編硬造。這種境況使他們無法擷取更生動的作文素材,因而每當作文的時候,“干癟的作文素材倉庫”使他們感到“囊中羞澀”,言之無物。在要求學生寫作文的同時,我們更應努力建立一個開放的、發(fā)展的作文教學體系,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參與生活,體驗生活,產(chǎn)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讓寫作成為學生的生活需要。
從近幾年來看,我關注閱讀教學較多,而關注作文教學就實在太少了。自己頭腦中的一些作文教學理論,大多因脫離中學教學的實際而顯得蒼白無力,或未能聯(lián)系實際,在教學中未能靈活運用而失去了指導意義。葉圣陶先生在作文教學中提出,首先,強調(diào)生活的積累。其次,是精蘊的探求。最后,才是表達的技巧的精辟論斷,我已爛記于心,但遺憾的是葉老的理論并沒有被我在實際教學中“發(fā)揚光大。在作文教學中,我注重的是表達技巧的訓練,而常常忽視了生活的積累和精蘊的探求。正是這種舍本求末的做法,使得作文教學大多處于被動狀態(tài),學生往往是“得法之處不得法”,沒有產(chǎn)生多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更何況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當然,造成我作文教學現(xiàn)狀不佳的原因不只這些,我要直面其中的問題,找出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多親近自然,多接觸社會,不但要教給他們正確的讀書方法,還要多給他們介紹一些好書,更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加強語言的積累,想方設法讓學生克服畏懼作文的心理,學會用自由的筆墨寫出自由的精神,讓作文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需要,我想,只要我和學生一起努力,這樣的現(xiàn)實應該為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