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數學綜合思維能力研究

時間:2022-05-07 03:58:44

導語:小學生數學綜合思維能力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生數學綜合思維能力研究

摘要: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們學習習慣,塑造孩子們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學生需要不斷加強數學學習,通過學習使自己的數學能力與數學思維逐步提升。隨著孩子們開始逐步接觸系統知識、對知識不斷學習,他們的思維能力逐漸形成、逐步發展。學習促使能力提高,能力推動學習深入,二者相互促進,共同促進學生成長。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良好的思維能力是推動孩子們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開始注重課堂效率、尋找并營造最適宜的課堂氛圍,著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學習能力

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一切重大科技進展都與數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笛卡爾曾說過“數學是知識的工具,亦是其他知識工具的泉源。所有研究順序和度量的科學均和數學有關”。由此可見,數學學習是何等重要。就其培養目標而言是使學生通過學習系統地掌握數學知識,形成一定的數學能力和數學思維。數學能力與思維是培養孩子綜合素質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們學習習慣,塑造孩子們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隨著孩子們開始逐步接觸系統知識、對知識不斷學習,他們的思維能力逐漸形成、逐步發展。學習促使能力提高,能力推動學習深入,二者相互促進,共同促進學生成長。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良好的思維能力是推動孩子們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開始注重課堂效率、尋找并營造最適宜的課堂氛圍。小學階段的教學活動,尤其是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上,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對于探求數學真諦的渴望。小學階段,孩子們開始系統性的學習數學,帶著學習習慣、思維方式、知識結構的可塑性,在教師的帶領下,開始形成以數字、圖形及其相關內容為主的數學思維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牢牢把握這一特點,加以利用,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保持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創造性[1]。

一、幾種數學課堂教學不足的扭轉

“以生為本,以學為主”是當下提倡的課堂教學理念,在這一理念的支撐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在整個學習過程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課堂活動的核心目的也是為了促進小學生的全面成長與發展。學生進入小學階段以后,開始系統性地學習數學學科知識。然而,由于小學生自身年齡小,心理思維還不夠成熟,對學習的認知不夠,數學思維更是不甚了解,導致他們在課堂上還不能對數學學習保持持久的興趣,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時常會出現偏差。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充分了解學情,做到“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加以引導,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持孩子們對于數學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否則,將會嚴重阻礙數學教學的順利進行。

(一)關注學生心理變化,豐富教學手段,扭轉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單一的現象

教學方法是新課程改革中的重點,就目前情況來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法雖有所變化,但仍過于單一,沒有根本上的突破性進展。大部分的課堂上,教師仍是以“一言堂”的方式“滿堂灌”,孩子們聽講、抄筆記、被動地接受。小學階段的孩子們喜歡新奇事物、對于充滿趣味性的事物充滿熱情,且活潑好動,難以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安靜下來沉入思考,而數學的學習偏理論化、抽象化,大部分章節的教學內容比較缺少趣味性,那么我們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就要充分了解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在授課過程中盡可能迎合他們的心理發展。一旦孩子們覺得課程無聊、枯燥,就會逐漸失去對該課程的主動性,這對于培養孩子們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十分不利的。由此,我們要在課堂上適當運用教學手段,讓課堂盡量保持生動形象,保持孩子們對課堂的興趣,甚至激發孩子們對于數學課堂的渴望情緒[2]。

(二)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彌補數學課堂教學缺乏應用實踐環節的短板

“誰會在買菜的時候列一個方程式?”一句玩笑話引起不少學生的共鳴,說明大部分學生是無法認識到數學的生活化,或者說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實踐這一環節是有所缺失的。數學本身確實具有邏輯嚴密、陳述嚴謹的特點,但在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過程中也充分考慮到了小學生的理解承受范圍,加入了一定量的圖畫,融入了非常貼近生活的實例。《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也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理解與應用的過程”,使數學教學貼近生活。故課堂之上,我們可采用創設情境等方式,帶領孩子們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讓孩子們逐漸明白:數學是人們早生活、勞動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源于生活、服務生活;數學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而且隨處可見、隨處可用,逐步提高孩子們的建模能力。

(三)大力提倡分層教學,加強合作學習,削弱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試教育的影響

雖然當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呼吁將分數的位置后移一些,將重心放在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成長與“德智體美勞”全面均衡發展上,可在一些小學數學課堂上,并未擺脫應試教育的枷鎖,仍采用“學習,復習”的固定循環模式。孩子們把“會做題”作為自己掌握一個知識點的標準,這就導致學生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數學思維能力無法得到充分的、良好的發展。數學思維的鍛煉,需要思考、探討、拓展,而絕非死記硬背,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結合孩子們不同的“學習風格”、性格差異,讓孩子們能夠與人分享、合作交流、獨立思考,敢于提出問題,最終達到徹底理解消化、生成個人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

二、幾種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空間想象能力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隨著年級的不斷增長,幾何問題逐漸成為大部分學生的“絆腳石”,識圖難、畫圖難,導致問題理解難,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空間思維能力的缺失。作為打下基礎的重要階段,小學的數學課堂應發揮自身作用,讓孩子們的空間想象能力發芽、茁壯成長。“人,如果沒有記憶,就無法發明創造和聯想”,空間想象,是基于對于空間認知的合理拓展構想。日常對于形狀的積累是空間狀態想象的基礎。一般對于空間狀態的描述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我們小學數學教師可利用數學教具,通過構造描述的幾何圖形,將抽象描述具體化、由簡入繁,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幾何認知、豐富基本幾何圖形的理解和記憶。其次,小學階段,孩子們由于識字量相當有限,審題能力存留于基礎階段。編排教材時,編纂團隊充分考慮到孩子們的實際水平,將課本上大多數的例題以及練習題以圖片的形式呈現出來,或作為文字題干的重要補充,故在課堂上,教師要多畫圖、傳授經驗,潛移默化、言傳身教中,學生會形成正確的圖形處理思路,逐漸能夠獨立分析圖、理解圖、明白個圖形之間的聯系與差別,并逐漸形成畫圖能力。總而言之,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情況、學習能力,合理安排教學進程,合理運用教學手段,圍繞學生展開引導和啟發,培養和提高孩子們的空間想象思維能力,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孩子們的審題能力[3]。

(二)整合與化簡能力

相信不少教師、家長甚至學生自己,都對于“馬虎、答非所問”等問題頭痛不已,深入分析,其實就是小學生信息整合與化簡能力的缺失。如何培養孩子們這種能力呢?首先就是培養孩子們重視題干、注重讀題的思想。不少孩子習慣于“提筆就寫”,對于題干的理解往往并不到位,導致“答非所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低年級中,教師一定要鼓勵孩子們多讀題、細讀題,從逐字再到逐句,慢慢想、慢慢做,先保質再保量。其次是培養孩子們勾畫、圈點、提取的能力。在課堂中,教師講解習題,并不是只講解如何解題,還要告訴學生們,在題干中哪些信息是我們解題的關鍵,哪些是易錯點,要告訴學生們這樣的地方要勾畫出來,在解題過程中不斷提醒自己。

(三)數學建模能力

百度百科對數學建模如此解釋:“數學建模,就是根據實際問題來建立數學模型,對數學模型來進行求解,然后根據結果去解決實際問題”。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能夠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就是我們想要培養的數學建模思維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在課堂上就要將數學知識生活化、將所授內容融入生活,如讓孩子們估計課桌的長、寬、高,就是長度單位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的方式;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回答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多邊形,如“黑板是長方形”,就是基本圖形教學過程中值得運用的手段。建模能力需要孩子們主動探究、積極發現、交流合作,教師需要充當好一個引路人的角色,逐漸滲透,逐步培養孩子們數學建模的思維能力。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對于教師來說是促進孩子們均衡成長的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就是綜合思維能力生成并發展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師要努力上好每一節課,認真設計課堂活動,使用教具等實物,運用小組等方式,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授人以漁”,傳授知識的同時,傳授思維方式、方法與經驗,力爭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進行充分的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空間想象、整合化簡、建立模型等多種數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良好學科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讓學生具備數學思想,并能夠在遇到問題時以數學觀點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蘭衍局.基于教材整合學科拓展思維提升素養——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類拓展課程學習素材研發原則[J].數學教學通訊,2020(16):3-5+94.

[2]趙禮國.在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思維品質[J].中華少年,2019(14):111.

[3]田甜.淺談綜合實踐活動對發展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要意義[J].新課程(小學),2016(11):157.

作者:趙歡 單位:秦皇島市撫寧區金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