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建設地位與意義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7 11:11:00
導語:和諧社會建設地位與意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和諧社會建設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時期的重大戰略舉措和奮斗目標。對于這一命題,我們只有把它放在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才能認識其作為新起點、新境界、新開拓、新長征的歷史地位,也才能全方位地感受其偉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和諧社會建設;歷史地位;偉大意義
一、命題的提出
中央做出的是《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而筆者在這里使用的是“和諧社會建設”這個提法。“構建和諧社會”和“和諧社會建設”的提法在含義上有什么不同呢?筆者認為,構建和諧社會是對一個社會工程的設想、計劃、打算、安排,是描繪出一張宏偉藍圖;“和諧社會建設”在這里則是對于一個已經存在的藍圖和按照這個藍圖將要發生的歷史進程進行觀照、審視、評價、定位。對于黨中央來說是要“構建”和諧社會,對于我們來說就是要按照中央的構建計劃來“建設”和諧社會;作為理論工作者,則是要對這一藍圖的必要性、可行性、價值、意義等進行評估。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社會更加和諧”。的全面小康;十六屆五中全會公報中“和諧社會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兩種提法都有,那為什么到六中全會就只使用了“構建”這一個提法呢?那是因為,從十六大經過五中全會到六中全會,我們黨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經過醞釀、思考、討論、實踐,已經有了一個更為明確、更為清晰的戰略、計劃、措施、安排——“路線圖”,“構建”這一提法和《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做出就是其具體體現。
筆者為什么要提出并討論“和諧社會建設的歷史地位和偉大意義”這一命題呢?
首先,是因為不想重復已有的結論,想在理論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再進一步。
“科學的本質是創新”;科研的本質也是創新,是提出新觀點、新思想、新概念、新發現、新命題、新結論,我們在進行任何研究時都應該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前進。只有這樣的研究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關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背景和必要性等,目前學術界的觀點主要有:
(一)“關鍵階段論”
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關鍵階段。從國際經驗看,這個階段既是發展黃金期,又是矛盾凸顯期。我國正處于這一階段,所以必須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
(二)“社會轉型論”
認為和諧社會是針對社會轉型時期通常伴隨的不穩定這一特定現狀而言的。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但同時由此帶來犯罪案件、經濟糾紛、民事糾紛,信訪數量的增長速度也很快。這一時期是社會問題多發期、社會結構最不穩定期,這種狀況使社會運行不順暢。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提出了和諧社會的問題。
(三)“問題依據論”
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主要是我國改革發展和經濟社會領域都遇到了許多問題,有的還相當嚴重,比如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等,這些問題不解決是要出事的。
(四)“內外依據論”
認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要是國內和國際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就國內而言,我國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與此同時,我國社會出現了“五個多樣化”。這些都對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能力提出了挑戰。就國際而言,經濟全球化給我們帶來的壓力愈來愈大。來自國內國際這兩方面的原因,是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
(五)“階段性特征論”
認為要準確把握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一定要從我國所面臨的階段性特征人手。只有從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革發展處于新的起點和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等階段性特征出發,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背景。
這些觀點都有其理論價值和現實合理性,但也都有局限性——他們都是從微觀的即時的直接的對策的角度來看待“構建和諧社會”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了準確全面地評價和諧社會建設的意義和作用,我們還可以也應該從更大的歷史視野和更長的歷史過程來認識這個問題,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客觀、更清楚地對和諧社會建設進行歷史定位。
其次,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要求我們必須從歷史的發展,用歷史的觀點、過程的觀點來研究問題。
過程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觀點。歷史唯物主義把任何一個事物、事件都看作一個過程,認為有其產生、發展、消亡的必然性和內在原因。同時,認為任何事物作為一個過程又都是客觀世界更長的發展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具體階段,一個遞進環節。前一過程是后一過程的起點、基礎和原因,后一過程是前一過程的結果、發展和繼續。只有深刻地了解作為起點、基礎和原因的前一過程,才能更透徹地理解作為前一過程的結果、發展和繼續的后一過程。為了深刻認識和諧社會建設的作用和意義,我們必須把其置于一個更長的歷史發展周期來認識,來認識其因果關系,來認識其現實必要性和歷史必然性。
再次。只有把“構建和諧社會”和“和諧社會建設”放在中華民族近、現代衰落’的苦難歷史中來認識,置于民族偉大復興的艱難進程中來認識,置于中華民族優秀兒女探求救亡圖存的背景下,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其偉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經受了動亂,就更懂和諧!
二、歷史的必然
盛世這個詞在當前很流行。中國最后的一個盛世是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回光返照,昌盛達到封建社會的頂峰,但也由于其拾殘補缺、修舊理廢的特點,在歷史已經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的情況下,就埋下了以后民族衰落的禍根。鴉片戰爭,被外夷欺負,國家瞬間跌入低谷;甲午海戰,被“學生”打敗,民族頓時陷入絕境。八國聯軍進北京,日本鬼子再侵略。盛世轉衰,樂極生悲,“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為了擺脫封建社會的桎梏和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的民族進行了100余年的殊死掙扎和艱難探索,各個階級、不同階層,先后登上歷史舞臺為民族的復興進行求索。
先是太平天國起義,這是覺醒了的中國農民階級進行的救亡實驗,失敗了。
接著是洋務運動,這是封建地主階級借助于西方的科學技術來挽救封建社會滅亡命運的一次嘗試,沒有效果。
下來是,封建地主階級以小修小補的改革來救亡圖存的實驗,也為腐朽的最高統治階層所不容。
辛亥革命是中國新生而弱小的民族資產階級的救亡實驗,沒有取得預想的成功。
于是,以馬克思主義武裝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工農利益登上歷史舞臺,開始了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可歌可泣、壯麗輝煌的歷程。
但是,一個新生的政黨必然有自己的不成熟和歷史局限性,何況它是要在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有著深厚封建文化傳統的國度進行前所未有的革命!當其艱難地奪取了政權之后,在國內外復雜嚴峻的形勢影響下,一系列的“折騰”就開始了:反右派、、反右傾、搞“四清”,這一折騰的過程終于以“”的十年內亂而達到“史無前例”、登峰造極。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說過:“人類從野獸開始,因此,為了擺脫野蠻狀態,他們必須使用野蠻的、幾乎是野獸般的手段,這畢竟是事實。”我們的折騰也是事實,是不能否認的事實。也許這也是掙脫封建社會桎梏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是“為了擺脫野蠻狀態,他們必須使用野蠻的、幾乎是野獸般的手段”。
噩夢醒來是清晨。但清晨并不總是霞光輝映,也難免烏云遮日。為了走出的思想桎梏,就有了真理標準大討論,這讓我們初步走出了思想僵化的夢魘。
接下來是艱難的改革,極左極右、姓公姓私、姓社姓資的爭論;激進和保守的沖擊,一次又一次學潮的出現,發展到那個令人痛心的政治事件,我們民族又一次面臨生死抉擇。
幸運的是我們有身經百戰、高瞻遠矚、雄才大略、敢作敢為,敢對民族負責而不計個人榮辱進退的民族英雄、歷史巨人,我們挺過來了。
上個世紀90年代,由于政治風波的后遺癥,我們經濟跌入低谷,面臨西方制裁,國內保守勢力回潮,炸館、撞機、臺海風云、、東南亞經濟危機、香港民主風潮——輪番登場,我們黨在新形勢下也面J臨著社會上部分人對我們執政合法性的質疑(因此才有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這就是歷史,我們民族的近現代史,我們民族的救亡圖存求復興的歷史。用一個不好聽不動聽的字來概括來描述,就是“亂”——動亂、混亂、雜亂、忙亂——不和諧。不是不想和諧,是沒有條件和諧,顧不上和諧。真理標準討論、生產力標準、三個有利于標準、發展是硬道理、穩定壓倒一切、改革發展穩定、和平和發展是時代主題、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從這些振聾發聵的話語中口號中就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我們的民族多么希望和諧社會的早日到來。
經過80年代的轉折,經過90年代的準備,終于,我們迎來了這個時刻,這是一個民族復興的新起點、新境界、新開拓、新長征。
“新起點”是說我們民族終于從百余年的動亂、騷亂、混亂、忙亂,顧此失彼、捉襟見肘、艱難困苦、窮于應付的困境中走出來,初步繁榮富強,有精力,有余力,有能力全面謀求小康,構建和諧社會了。這是一個走向大治、走向復興的新起點。
“新境界”是說我們走出了封建社會的桎梏,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困境,走出了階級斗爭為綱的悲劇,走出了思想禁錮的年代,開始了謀求全民族和諧幸福生活的新目標。這是一個古老民族煥發生機、偉大國家走向成熟的新境界。
“新開拓”是說過去我們是為生存而斗爭,為獨立而奮斗,為活下來而努力,現在我們是為了活得好而謀算,為了和睦和氣和樂和平而籌劃。過去我們必須集中精力對付外面的挑戰和威脅,現在主要是協調內部的矛盾、糾紛、利益了。這是一個政黨執政目標的新開拓,這是一個民族奮斗指向的新開拓。
“新長征”是說建設和諧社會是一個艱難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任重道遠,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對和諧社會的認識是一個過程。黨在新世紀的首次代表大會——十六大報告最早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六個目標之一。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要求“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并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目標和標準。到六中全會,經過全黨上下對和諧社會建設認識的深入提高,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目標已經明確,任務已經清楚,道路已經暢通,前景已經在望,新的長征開始了。
三、偉大的意義
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戰略目標,具有什么現實作用和歷史意義呢?
(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看和諧社會建設的意義
對于掙脫封建枷鎖、推倒三座大山和走出“極左”和動亂怪圈的中華民族來說,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我們的旗幟、理想、信念。保證國家長盛久安,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永葆青春,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最大期盼,而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則是黨和政府不變的任務和永遠的思考主題。在新形勢下我們的選擇是什么?就是建設和諧社會。上個世紀80年代,掙脫極左思潮的束縛,破除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盡快發展生產力是主要矛盾;在上個世紀90年代,應對由于政治風波和蘇東劇變所帶來的嚴峻的國內和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是我們的主要任務;而現在,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問題;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誠信缺,失、道德失范,腐敗嚴重等導致社會可能不穩定,影響持續發展的諸多問題就成為首要任務。解決這些問題的目的,就是建設和諧社會,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就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解決了這些問題,也就建設好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時,解決這些問題也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發展、持續發展、順利發展、健康發展的保證。
(二)從“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檢驗看和諧社會建設的意義
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視察的談話中提出了改革和發展中是非“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用這“三個有利于”的價值標準來衡量和諧社會建設,就會發現,首先,和諧也是生產力,因為生產力的主體要素是生產者,是勞動人民,是人,只有社會是和諧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和諧的,生產力才能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其次,和諧也是在增強我們的綜合國力。一個人要有骨氣,一個民族要有民氣,一個國家要有凝聚力。只有這個社會是和諧的,這個國家的國力才能“綜合”,才能提高,才能增強。再次,和諧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須和必然要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告訴我們,人的需要是發展的,當溫飽解決了之后,安全、歸屬、尊嚴等需要就提到了面前,沒有這些東西,沒有社會和諧,人們就對生活水平不滿意,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落實看和諧社會建設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三個代表”不僅僅是口號,是要落實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里才能實現的。而在目前的形勢下,落實“三個代表”,就必須建設和諧社會。社會不和諧,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就不能說是先進的,也不可能是先進的;社會不和諧,中國的文化就不能說是先進的,也不可能是先進的;社會不和諧,更不能說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得到保障和發展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個代表”是歷史對于我們黨的要求,而建設和諧社會是落實“三個代表”的外在表現。
(四)從科學發展觀的貫徹看和諧社會建設的意義
科學發展,目的是發展,手段是科學——科學地發展;而建設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又是什么關系呢?辯證統一的關系,互相促進的關系,互為目的的關系。音符和旋律的和諧才能形成動聽的音樂。只有科學地發展,才能減少人與人的矛盾,人與社會的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才能形成和諧社會;只有社會是和諧的,發展是和諧的,我們才叫做科學發展,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可以說,建設和諧社會,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現和結果,也是科學發展的必要和必須。
(五)從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看和諧社會建設的意義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目標和要求。要實現這一目的,建設和諧社會就是一個必須。我們國家的人均GDP正在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快速過渡。學術界都知道“拉美陷阱”。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繼續增長時,也是社會矛盾劇烈爆發的階段。我們現在正處于從溫飽到小康的發展階段,也是貧富分化、環境污染、階層矛盾等劇增和激化、社會容易動蕩的時期。我們只有把和諧社會建設作為戰略任務來高度重視,才能保證社會健康穩定持續地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如期實現。
(六)從我們國家的特點看和諧社會建設的意義
在日本、韓國等單一民族國家基本沒有民族問題,在瑞士基本不存在窮富差異問題,在列支登士敦可以說談不上地區差異問題,在英法美德,現在基本上沒有劇烈的社會轉型問題,也沒有城鄉矛盾、城市化、討債、欠薪、農民工等問題。但在中國,這些問題都存在,而且還都是必須處理好的大事情。大國、人口眾多、民族多、地理條件復雜等因素,決定了我們國家在一定階段必須把社會和諧作為關鍵問題來對待,來處理。如果不是這樣,將對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七)從應對復雜國際形勢的需要看和諧社會建設的意義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們仍將長期面對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攘外必先安內。在國際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把國內的問題解決好。前蘇聯不是被外在的敵人打垮的,是自己把自己“否定”、解體的,這已經是學術界的共識。我們只有建設好一個和諧團結安寧的內部環境,才能更好地應對國際上敵對勢力的挑戰,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八)從地緣政治的處理看和諧社會建設的意義
從陸地邊界看,我們和十多個國家相鄰,和部分國家還有邊界爭議;從海洋邊界看,我們和周邊國家幾乎還都存在爭議;從海洋環境看,我們是典型的所謂“海鎖國”;從世界大國的地緣比較看,還沒有任何一個主要大國的環境比我們惡劣;從世界大國的現實狀態看,我們的發展程度最低(筆者沒有把印度作為世界大國;即使把其作為大國看,其經濟水平雖然不如我們,但其地緣環境卻遠比我國優越,并且還有西方大國出于遏制我國的目的而給予的支持,這也比我們的生存環境強得多)。對于事物的發展來說,內因是第一位的。面對不利的地緣環境,為了生存,為了發展,為了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崛起,就更加有必要加強我們的和諧社會建設。
(九)從大國崛起看和諧社會建設的意義
《大國崛起》電視片在全國上下產生了極大反響。其告訴我們的一個重要結論就是:一個國家如果內部的政治制度不是健康合理的,內部社會如果不是和諧有序的,那么,就很難崛起;就是崛起了,也難以持久;前蘇聯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不是被敵人打敗的,是自己從內部瓦解的。“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我們國家正在實現前無古人的崛起,吸取其他國家的歷史教訓,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實現國家和民族內部的團結和諧,對于中華民族的崛起是有決定性意義的。
(十)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建設和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看和諧社會建設的意義
《共產黨宣言》對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有一個經典的論述:“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_“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如果能“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那這個社會必然是和諧的而不是沖突的;但資本主義社會卻充滿了沖突,因此導師又強調:“我們這個世界面臨的兩大變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的根本特征不是斗爭或征服而是和諧;科學的和諧的社會主義既是對空想社會主義的超越,也是建立在資本主義文明基礎上的人類理想境界的實現。
但我們黨在奪取政權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卻把斗爭不適當地置于首要地位,“以階級斗爭為綱”,從而導致了極其嚴重的后果。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和諧社會的建設,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切實而具體的實踐。
- 上一篇:扶助弱勢群體研究論文
- 下一篇:和諧文化發展與和諧社會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