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文化發展與和諧社會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7 11:11:00

導語:和諧文化發展與和諧社會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文化發展與和諧社會研究論文

摘要:建設和諧文化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本文從和諧文化的認知入手,闡述了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設和諧文化的途徑

關鍵詞:和諧文化、和諧社會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這一論述為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思路和方向。建設和諧文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一、對和諧文化的認知

所謂和諧文化,是指一種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的文化形態,它表現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總體文化體系各構成要素之間以及文化體系與它的經濟基礎、政治導向和生態環境之間是和諧一致、積極互動的,而不是分離、對立和相互抵消的。我們黨提出的和諧文化,是一種崇尚和諧理念,弘揚和諧精神,締造和諧社會的文化。從動態的角度來看,它是文化體系運行中的最優功能狀態。其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要把和諧確立為社會發展目標,樹立以非對抗的、對話協商的方式解決社會矛盾的思維方式,營造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相互體諒、相互幫助的社會風氣,培育坦誠、大度、寬容、開放的社會心理。從靜態來看,它是文化體系運行中的最佳結構狀態。“和而不同”的內在本質決定了和諧文化具有廣泛的兼容性,它不僅包括具有先進屬性的文化內容,也包括健康有益以至無害的文化,甚至還包括宗教文化以至于被改造過的部分落后文化。

二、建設和諧文化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1、建設和諧文化,有利于鞏固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和諧社會是理想的社會。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了人們在不同利益的背后有著共同的利益追求,因而能夠形成共同的理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這一共同理想,既包含著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體現著團結、合作的精神,是引導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實現全體人民在政治上、道義上和精神上團結一致的重要保證。建設和諧文化,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可以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牢思想基礎,在全社會形成心齊、氣順、勁足的良好氛圍。

2、建設和諧文化,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諧文化蘊含著協調發展的理念,它所倡導的發展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諸多因素,是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全面進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首先要有生產的發展,物質財富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主義不能建立在貧困的基礎上,在貧困的基礎上也無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許多矛盾和問題的解決,都要以經濟發展為前提,以物質文明的進步為依托。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當代中國,經濟建設依然是中心,集中力量加快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任務尤為繁重。但是,經濟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緊密相聯、相輔相成的。單純的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不可能自動帶來社會的全面進步,不可能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所有問題。單純、片面地追求經濟增長和物質生活的提高,不僅會付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的代價,還會造成分配不公、兩極分化、社會腐敗現象蔓延、思想道德墮落等社會問題,造成經濟增長和社會文明衰退的反差。建設和諧文化,有助于培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使人們在關注經濟建設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的全面發展,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3、建設和諧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和諧文化強調的是求同存異、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具有弘揚正氣、凝聚人心,溝通感情、增進融合等功能,能夠起到化解矛盾、整和社會關系的作用。和諧社會不是沒有利益沖突的社會,也不是沒有矛盾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通過對各種利益關系、社會矛盾的調整和處理來實現社會的和諧與融洽。調整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需要相應的社會機制,也需要相應的社會文化。社會越是向多樣化發展,就越需要發揮文化的調節和整合作用。這種文化調節和整合的過程,本身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隨著改革開發深入發展,我國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種利益關系和社會矛盾出現紛繁復雜的局面,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建設和諧文化,引導人們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社會,培養人們用寬容的態度看待和處理各種問題,有助于避免思想認識上的片面性和極端化,形成尊重勞動、關愛他人、維護公平、相互關愛、結互助的社會風尚。

三、建設和諧文化的途徑

第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呈現多樣化。文化建設領域的這一新變化,既給我們的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突出表現就是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嚴重的社會精神信仰危機。時代和社會發展迫切要求建設和諧文化,使全體人民樹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任何民族、國家和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都需要有主導價值觀的強力支撐。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只有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樣化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思潮,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

第二、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和諧文化,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一方面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有了長足發展,另一方面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文化服務與文化產品的供給與需求的矛盾比較突出,尤其是我國文化發展不平衡,文化發展的地域和城鄉差異明顯,不同群體之間存在著文化落差,影響了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事業和壯大文化產業,是建設和諧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通過建設和諧文化,加強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滿足不同地區、不同階層和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維護最廣大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這樣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最廣泛的社會群眾基礎,才能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面發展。文化作品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也是和諧文化的重要載體。建設和諧文化,要求創造更多的符合和諧要求、倡導和諧精神的優秀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充分發揮精神文化產品在啟迪思想、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堅持正確導向,弘揚社會正氣。要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絡環境。我們要通過各種文化產品,用社會主義的和諧理念教育和激勵人民,給人們以積極進取、奮發圖強建設和諧社會的精神力量。

第三、堅持統籌協調、以人為本的根本原則。建設和諧文化,要堅持統籌協調、以人為本的原則。要統籌城鄉文化發展,重視城鄉、區域、社區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農村文化活動引導,活躍農村文化氛圍。文化發展要面向基層、面向群眾。要加強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滿足不同地區、不同階層和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維護最廣大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面發展。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要重視人的心理的和諧與健康,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要照顧多數,區分層次,增強和諧文化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立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大力發展和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