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與和諧大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6 11:54:00

導語:和諧社會與和諧大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與和諧大學研究論文

摘要:和諧社會視野中的和諧大學建設,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文性、協調性、持續性、多樣性。樹立以人為本理念、崇尚學術理念、服務社會理念、持續發展理念、面向世界理念、引領社會理念。堅持人的協調發展,提升全面發展的ik-/X能力,弘揚團結合作的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

關鍵詞:和諧大學;以人為本;協調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我們要從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正確把握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統一,切實提高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著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目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美元,屬于下中等收入國家。從國際上看,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階段,可能成為一個快速增長期,也可能成為一個經濟社會矛盾多發的徘徊期。這一特殊時期的新趨勢、新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資源能源緊缺壓力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我國國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但人口眾多,除煤炭外,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基本上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石油為世界人均水平的8%,鋁為10%,銅為26%,鐵為45%。因此,我國必須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2)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提高并日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復雜。人們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的渠道明顯增多,程度明顯加深,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

(3)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20世紀80年代的城鄉收入差距是1.8∶1,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是2.5:1,2003年是3.2∶1。我國10%的收入最高者與10%的收入最低者的差距是19倍,俄羅斯是15倍,印度是7倍。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經超過了國際警戒線。地區差距也在明顯加大,西部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到東部的40%。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尤其是還有近2600萬農村貧困人口,2200多萬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鎮貧困人口。高校貧困生相對增加,現在普通高校有1400萬在校生,按照20%統計,就有280萬人是貧困大學生。我國要實現現代化,還需要長期的艱苦奮斗。

和諧社會視野中的和諧大學建設,內涵十分豐富,需要用辯證的、歷史的、實踐的觀點全面把握和深入研究。概括講,和諧大學有以下特點:(1)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文性。樹立教育的生命性、未來性、社會性價值,堅持人性化架構、人文化建設、人格化塑造,培養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養的生命個體。(2)更加注重教育的協調性。強調教育主體的積極性,加強教育要素的內在聯系和有效整合,實現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3)更加注重教育的持續性。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和社會承受力。(4)更加注重教育的多樣性。強調教育體制多樣化,教育類型多樣化,辦學模式多樣化,投資主體多樣化,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在和諧大學這個辦學目標下,使一切積極因素充分地調動,一切力量充分地凝聚,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進發,一切創造知識的源泉充分涌流。

根據和諧大學的特點,高校應努力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地。

1.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高校黨委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履行五項職責。(1)把好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工作,統籌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社會服務三大任務。(2)抓好大事,集中精力抓好學生培養教育、教育教學改革、學校管理等關系全局、關系長遠的重大工作。(3)用好干部,著力構建“賽馬場上選駿馬”的干部選拔評價機制。(4)帶好隊伍,堅持嚴格管理,從嚴要求,切實加強高校黨政管理隊伍、教育教學師資隊伍和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5)加強黨建,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充分發揮黨員領導干部的表率作用、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2.樹立現代大學理念。大學理念是對大學的本質、功能、發展規律的哲學思考和理性認識,由此形成的對大學具有全局性影響的觀念體系。現代大學理念包括:

(1)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發展,努力實現教育的社會功能與個體功能的和諧統一。善于將教育的社會要求轉變為個體的自我要求,因為任何教育只有成為自我要求時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效果。一切教育必須以人為本,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人的發展是最根本的。現代教育邏輯支點的核心是不斷提升人自身建設水準。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的價值理想和思維原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廣泛調動人的積極因素,最充分地激發人的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人為本是對人性的喚醒和尊重。真正的教育應當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讓人能體驗美好,體驗崇高,體驗成功,體驗快樂,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鮮明的價值判斷、豐富的思想體系。

(2)崇尚學術的理念。堅持求真務實,嚴謹創新,學術自由,追求卓越。大學追求的目標是學術。現代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學術方向與時俱進,學術人才有大師名師,學術成果有重大影響,學術平臺有交叉融合。學術需要積淀,學者需要執著。注重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知識產權存量。營造學術自由的寬松環境,自主創新,自行選擇學科發展方向,自由確定科研項目。崇尚學術與學術進步,需要整合傳統與現實、歷史與未來、科學與人文、理論與經驗、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努力實現學術自由與學術責任的和諧統一。

(3)服務社會的理念。21世紀的大學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堅持高校為社會、經濟、文化服務,不僅要在文化傳播上有重要地位和影響,而且要在經濟建設主戰場上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當深入研究美國“硅谷現象”和英國“劍橋奇跡”。現代大學應成為國家發展的思想庫、科技發展的發動機、產業發展的孵化器。努力實現大學的崇高使命與學術研究的和諧統一。

(4)持續發展的理念。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是指各個方面都要發展,既要重視人才培養和教學工作在學校發展格局中的基礎性、全局性、標志性地位,又要重視發展知識創新和社會服務,做強“三塊品牌”;“協調”是指各個方面的發展要相互適應,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的協調,學校導向政策的協調,學校與社會公共關系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教育發展進程的持久性、連續性和可再生性,實施科學決策,減少和規避風險,加強成本核算和效益理念,提高投入產出比,努力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和高校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統一。

(5)面向世界的理念。堅持高校對外開放,勇敢走向國際教育舞臺,大膽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借鑒國際教育成功經驗,加強全方位、高層次國際教育合作。加大合作力度,豐富合作內涵,拓寬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努力實現教育的國際性與民族性、國際化和本土化的和諧統一。

(6)引領社會的理念。堅持著眼未來,引領社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建立“前瞻性大學”的新理念。古希臘大學是哲學思維的場所;中世紀大學是傳播人文知識和道德真理的圣殿;20世紀,大學才走出“象牙塔”,成為推動工業化進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學的本質是趨向未來的,大學的功能在:于生氣勃勃創造未來。和諧校園不僅要走出還要超越“象牙塔”,創造新思想、新知識、新文化,引領社會前進,努力實現服務社會與引領社會的和諧統一。

3.堅持人的協調發展的原則。人的協調發展,是指人在發展過程中與所處環境、條件的互動與和諧。人的全面發展和協調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全面發展是協調發展的基礎,協調發展,則是全面發展的保證。人的協調發展,主要包括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人自身發展的協調。所謂人與社會的協調,就是要探索學生的主體性與社會化結合發展的協調狀態,既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競爭性,克服依賴性;又要發展提高學生的社會性、合作性,克服自由化。所謂人與自然的協調,就是要強化學生統籌發展的意識,提升對自然的責任,反對物質享樂主義,引導學生探索與自然協調發展。所謂人自身發展的協調,就是生理與心理、物質與精神、知識與能力、素質與職業的協調發展。堅持人的協調發展,需要培養學生的以下意識:一是民本意識。重視培養“親民、愛民、為民”思想,努力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奮斗。二是民主法制意識。培養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和依法辦事、遵守法律的觀念和素質。三是公平正義意識。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觀念,公道正直地為人處事,維護社會公義。四是生態責任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倫理觀念,關心社會與經濟發展的生態后果,形成正確的生態責任感和義務感。五是誠信友愛意識。養成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與人融洽相處的良好品德。

4.提升全面發展的認識能力。我們的教育不僅要給學生第一次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給學生一種全面發展的認識能力。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后一種功能在當今社會顯得越來越重要。創造性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的認識能力。包括:感性的認識能力,善于觀察事物,通過試驗研究問題;悟性的認識能力,直覺思維,從現象中提煉條理化認識;抽象的理性思維能力,掌握人類已有的理論知識;具體的理性思維能力,抽象上升到具體,善于分析具體問題。只有提升上述全面發展的認識能力,才能給學生奠定終身教育、自我發展的牢固基礎。

5.弘揚團結合作的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的文化中,“和”是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和”就是和順、和美、平和、和諧。中華民族歷來注重團結和諧。弘揚團結合作優秀傳統文化應是構建和諧大學的重要內容。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包括五個方面:(1)注重整體精神,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的愛國主義思想;(2)推崇仁愛原則,倡導厚德載物和人際和諧;(3)重視人生價值,強調個人在社會中的義務;(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5)重視道德實踐,強調道德主體的能動作用。集中到和諧大學建設,就是要弘揚團結合作的優秀傳統文化。團結合作是一種美德,它體現互尊、互愛、互助、互諒的精神;團結合作是一種胸懷,它表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謙和、善待他人的情操和氣度;團結合作是一種方法,它要求友好共事,平等相處。

6.要培養青年學生的合作意識。當代社會,競爭與合作共生共存,學會競爭,必須學會合作,合作能力就是競爭能力。學會合作是做人做事的基礎,必須教育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寬容,學會協調,學會溝通。溝通協調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也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未來社會與人相處的能力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超過工作本身。要教給他們溝通和協調的方法和技巧,其中誠信、尊重、寬容、微笑、熱忱、贊美是最重要的。

7.要加強教師創新團隊建設。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努力探索新的人才組織模式,大力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在學科交叉、技術集成、知識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個人作用越來越小,成就事業的關鍵在于群體的合力。目前,高校的學科建設和重大項目攻關,技術轉移過程的系統集成和技術整合,都需要加強團隊精神和集體合作。基本原則是,“項目帶動,優勢組合,規范權益,共同發展。”高校要在組織上、管理上創新,打破影響創新團隊形成和發展的制度壁壘,充分發揮多學科優勢,以創新平臺為載體,以拔尖人才為核心,組織跨學科的教學和研究中心,構建優勢互補、團結協作的創新團隊。

8.要加強干部隊伍團結。團結就是要有凝聚力,要有親和力。善于團結,善于合作,是干部的基本功,是最主要的成功之道。團結的前提是形成共識,共識的前提是溝通,溝通的前提是以誠相待,換位思考。加強團結,要靠民主集中制。重大問題,必須發揚民主,集體決策。

9.創造和諧穩定的環境。高校穩定,是創建和諧大學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證。沒有高校穩定,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要正確處理好學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在改革發展中促進穩定,在穩定中推動改革發展。在充分肯定高校穩定工作成績的同時,要清醒看到高校穩定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從國際上看,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不會改變;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給國家安全、經濟安全和信息安全帶來了壓力和風險;世界范圍內非傳統安全威脅明顯上升,恐怖主義活躍,對國內滲透破壞越來越嚴重,誘發暴力恐怖活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從國內看,我國改革和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社會思想意識空前活躍,各種思想觀念相互交織,各種文化相互激蕩,各種思潮不斷涌現,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從高校情況看,雖然大局穩定,但是潛伏著一些不安定因素,各種安全隱患仍然不少。我們要全面認識維護高校和諧穩定面臨的形勢,繼續深入開展平安校園建設,堅持在源頭治理上下功夫,在完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在基層基礎建設上下功夫,著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提高控制局勢的能力,提高領導駕馭穩定工作的能力,努力創造更加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