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下教育失衡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8 08:23:00

導語:和諧社會下教育失衡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下教育失衡研究論文

【摘要】目前,我國貧富差距過大是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教育維系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教育公平是促進社會和諧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本文著重探析了在這種貧富差距下的教育失衡問題。

【關鍵詞】和諧社會貧富差距教育失衡

目前,我國貧富差距過大是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表現在基尼系數上,就是近年來我國的基尼系數不斷擴大?;嵯禂档慕洕x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據專家測算,我國城鄉平均的基尼系數1997年為0.3706,1998年為0.3784,1999年為0.3892,2000年為0.4089,2001年為0.4031,2002年為0.4326,2003年為0.4386,2004年為0.4387。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超過0.4必須要控制。否則,就會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隱患。

教育維系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教育公平是促進社會和諧建設的基礎性工作。然而,教育不公與貧富差距如同一對孿生姐妹,彼此影響,互相作用。貧富差距是造成教育不公的根本性原因,而教育不公反過來又加劇了貧富差距。這樣的一種循環滋生出了一系列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甚至在一定程度影響了中國的教育取向。

一、經濟因素所導致的教育失衡

經濟發展不平衡造就的東西差距、城鄉差距造成了教育的不均衡發展。政府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運用非均衡發展的戰略,把優勢資源集中在城市。使原本落后的農村與城市的距離則因此更大了。城市集中了現代化物質生產、技術和智力的優勢。所以,教育要普遍優于農村。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城市占有絕對的優勢。如大量的高等學校、重點學校等都集中于大中城市,很少在農村。

以我國目前的高校錄取來看,表面上有形式上的公平,即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但現實錄取中,采用的是分省、直轄市定額劃線錄取的方法。各省錄取大學生時并不是按照考生數量平均公布,而是按錄取定額,在計劃體制下形成的優先照顧重點大城市考生的標準來錄取的。結果,就出現同一份考試成績,各地錄取分數線會產生極大差異。如2000年,北京市相對總人口比例的相對招生數為2.28%,上海為2.62%;而內蒙古、安徽、山西、河南、湖北、湖南、重慶等省市則分別為0.98%、0.84%、0.91%、0.7%、0.95%、0.86%和0.76%。非常明顯,東部地區的錄取率明顯高于西部。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外因原理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起點的巨大差距,縱然不能被成為決定性的因素,甚至某些時候,可以通過后天的勤奮努力、或借助一些機遇來改變,但這樣的改變畢竟是少數,是艱難而辛苦的。其結果必然是對受教育者及其家長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力會逐漸輻射到整個社會,從而動搖人們對社會和國家的信仰。

二、高收入人群對教育取向的消極影響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一直被勤學苦讀者奉為改變人生的真理。而經濟高速發展下的當代中國社會以一種近乎殘酷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人生觀,對教育的認識也產生了強大的沖擊。

收入的高低界定貧富,于是,高收入人群變成社會關注和模仿的榜樣,所謂的熱門專業,更是由于其在經濟因素方面的決定性地位而順時就勢產生的。一些高校在錄取中明確規定,熱門專業的學費要高于冷門專業約20%。五分之一的比例看似無所謂,但對那些貧困家庭的學生來說,一分錢都要掰兩半花,只能是退而求其次,于是,便助長了教育歧視的惡性循環。

教育與財富的脫節,造成很多不良的社會思潮。不管黑貓白貓,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古訓也日益被人們所遺忘。教育取向不再是單純的興趣和特長問題,而變成了經濟社會下的隨波逐流。

教育是一種資源,每位公民在平等的條件下,有權均等享有這種資源。而一旦這種資源占有的公平性被破壞之后,就會引起人力資源流向不均。其結果是:第一是學生的流向,即大量有較好潛質且經濟能力較強的學生向重點學校、熱門專業集中。第二是師資流向,即大量的教師隊伍會涌向教育資源占絕對優勢的重點學?;虬l達城市。人才的流向,必然會導致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最后形成了“窮則越窮,富則越富”的現象,加劇了貧富差距。

此外,教育不公現象加劇了經濟利益的不均衡流動。誰占有了較好的教育資源,誰便擁有了較大的經濟利益。占有較好資源的是城市,是經濟發達地區。在這種教育不公現象的“引導”下,經濟利益的流向自然轉向了經濟發達區域。三、解決教育失衡的建議性措施

(一)根本措施:緩解貧富差距。近年來,國家采取了各項措施下大力氣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如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這極大地促進了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關于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已有諸多成熟論述和成功經驗,實踐證明緩解貧富差距是解決教育不公的根本途徑。

(二)促進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化流動,實現教育公平的動態平衡。國家加大對中、西部,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教育的投資力度,提高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改造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設施,改善農村教師的待遇等舉措都卓有成效。針對我國目前的教育資源分配失衡情況,應建立全國性的、區域性的乃至校際間的教育資源配置的平衡機制,逐步縮小因不同因素所導致的教育公平發展差異。教育政策應該使每一所學校都能擁有大體均等的物質條件和師資條件,從而形成一個公平競爭的辦學舞臺。人為地引導人才和資金向貧困地區流動,使落后地區的教育成為“人人向往、人人關注”的焦點。

(三)改革高考招生錄取制度,創造平等教育機會。教育機會的平等是教育公平的首要要素。高考招生錄取是教育機會平等的最重要環節之一,高校錄取分數線的嚴重地方化,是促成教育失衡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要通過改變錄取分數線的地方保護,從而改變目前偏重大城市的招生名額分配,逐步過渡到大致按照考生數平均分配各地招生名額。

(四)加強經濟困難學生的救助。我國在這一方面已有成功的經驗,如“希望工程”、“綠色通道”、“助學貸款”等。但因我國的捐贈捐助機制還不完善,因此,對貧困學生的救助范圍還十分狹窄,多數有意捐助者卻無法透明、快捷地實施捐助,真正貧困的學生也不能及時得到救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做出的歷史性決策。和諧的最終形成來自于社會自身,以及社會與人,人與人關系的良性發展。貧富差距過大,教育無用或教育走向偏激,都會引導社會發展進入非良性狀態,其負面影響會動搖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削弱黨的執政基礎,阻礙經濟的發展,影響社會的穩定。所以,社會越發展,就越要解決好貧富差距,盡可能在最大范圍內實現合理貧富差距下的教育公正,這個問題解決好了,社會發展成果也能得到真正意義的穩固,社會才可能長治久安,和諧社會才不是空談。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基尼系數./view/186.htm.

[2]李炯.中國現階段個人收入差距分析[M].山西經濟出版社,2000:47.

[3]劉海峰.公平與效率[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100.

[4]董曉波.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教育公平問題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