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的共享性闡述

時間:2022-08-17 02:33:47

導語:和諧社會的共享性闡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的共享性闡述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在本世紀頭二十年的發展目標,是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必然是人民共享的。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共享性,即實現社會發展成果人民共享,對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處理好現實中的各種矛盾關系具有重要意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共享性,從根本上說由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的。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主義論述中的“共享”理念

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人們就一直為建立一個和諧的理想社會而努力。早在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人們就關于和諧社會提出了各種設想。在我國如《禮記•禮運》中的“大同社會”模式,(道德經》中的“小國寡民”設想,在古希臘如柏拉圖的《理想國》,表達了先哲們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社會和諧的向往。隨著資本主義時代的來臨,產生了早期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莫爾的《烏托邦》和康帕內拉的《太陽城》雖然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出現,但也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和罪惡,并具體描繪了作者心目中的和諧有序的社會?!霸跓o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還不發展的最初時期”出現的三個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主張“消滅城鄉對立,消滅家庭,消滅私人營利,消滅雇傭勞動,提倡社會和諧?!贝ㄈ欢?,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18世紀偉大的思想家們,也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使他們受到的限制。”[2]馬克思主義從根本上揭示了階級社會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和諧,其根源就是私有制的存在,進而指出無產階級的使命就是徹底消滅私有制;實現生產資料的社會公有制,實現社會發展成果的人民共享。一方面,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主義私有制,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不管是從早期資本的原始積累中的血腥掠奪,還是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本身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從本質上講,只是用一種新的私有制取代了另一種私有制,用一種新的剝削形式取代了另一種剝削形式。正如恩格斯在分析了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之后指出的:“現代資本家,也象奴隸主或剝削農奴勞動的封建主一樣,是靠占有他人無償勞動發財致富的,而所有這些剝削形式彼此不同的地方只在于占有這種無償勞動的方式有所不同罷了?!薄病?由于私有制和階級的存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成果不是人民共享的,而是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中,資本主義社會的“和諧”是不可能實現的。另一方面,馬克思的兩大發現—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唯物史觀把資本主義放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進行考察,充分肯定了其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指出了資本主義杜會內部不可調和的矛盾,并揭示了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歷史命運。馬克思通過剩余價值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的矛盾運動,揭開了籠罩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上的神秘面紗,進一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對立的經濟根源,為科學社會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作出了科學預測,指出未來社會將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一八九四年一月九日,在致朱澤培•卡內帕和迪阿諾•馬里納的信中,答復他們要求“用簡短的字句來表達未來的社會主義紀元的基本思想”時,恩格斯寫道:“除了從(共產黨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話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適的了:‘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可見,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里,社會主義社會是對舊的私有制社會的揚棄。未來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里,人人都將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同時,這些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絕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相互聯系為一個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內,所有人的自由發展必須以每個個體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前提。也就是說,社會主義不僅是和諧的,也是共享的,離開共享,和諧也就無從談起。

二、“人民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要求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中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人民共享”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不斷實現理論創新的歷史。然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并不順利。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黨的十三大才作出了我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這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基礎。在對我國具體國情有了明確判斷之后,1992年春,鄧小平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编囆∑缴鐣髁x本質論,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也是實現手段和最終目標的有機統一。就生產力狀況而言,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生產關系而言,在增強社會主義綜合國力的同時,必須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敖夥派a力,發展生產力”是手段,“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目的,二者統一于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我們既不能把手段、現階段的任務和目標相混淆,更不能因為突出現階段的具體任務,而忽視價值層面的目標。用鄧小平的話說,就是“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薄吧鐣髁x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薄?〕

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必須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采取相應措施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一方面,必須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更加牢固的物質基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特定社會的生產力狀況決定該社會的生產關系,其上層建筑最終是由該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的。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自由人的聯合體”,是以極其豐富的物質財富為基礎的。經過將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但由于基礎薄弱、人口眾多,我國現在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為了達到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實現社會和諧,我們必須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過相當長時期的艱苦奮斗,為我國社會主義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必須以共同富裕為價值導向,處理好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建設人民共建、人民共享的和諧社會。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但如果片面強調生產力的提高,而忽視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調節,顯然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相悖的,甚至會偏離社會主義方向。我黨歷來重視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鄧小平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表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更是明確指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碧貏e是在今天,“我國已進人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7〕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奠定更加牢固的物質基礎;又要以共同富裕為價值導向,建設人民共建、人民共享的和諧社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途徑和手段,實現共同富裕、構建人民共享的和諧社會是最終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根本體現。

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遵循和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做到發展成果人民共享

(一)正確理解市場經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離不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社會發展成果人民共享,必須正確處理市場經濟中出現的利益分配問題。長期以來,由于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認識還不夠,我們一直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等同起來,致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一波三折。1992年春天,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的談話要點》中明確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J這一科學論斷大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我國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隨著對我國尚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的認識,黨的十四大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此,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人一個新時期。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對我國社會的影響是深刻而復雜的。一方面,市場機制的引人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解除了侄桔,推動了經濟迅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使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同時,市場經濟體制對我國社會的影響從一開始就不僅限于經濟領域。正如馬克思所說:“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9]在以平等交易、等價交換為基本原則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的價值體系和對事物的評判標準也發生了變化,它帶來的平等、公平、競爭等觀念開始在人們內心深處萌生。另一方面,市場機制的固有缺陷和不足之處也逐漸顯現。市場機制可以有效地把社會資源配置到最需要的部門以實現其價值的最大化,但在社會公共資源的配置方面卻無能為力,如社會的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的保護等。此外,市場的競爭也將不可避免地產生優勝劣汰,進而導致社會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和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因此,必須正確理解市場經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市場經濟既是我國社會現階段發展的需要,也是歷史的選擇。由于我們以前對現階段國情認識不夠,試圖完全廢除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我國尚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做出明確判斷之后,黨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實踐證明,市場經濟體制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應該正視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采取積極措施調節社會利益格局,兼顧市場效率與社會公平,做到發展成果人民共享。我國的市場經濟不同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處,就在于社會制度的根本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作為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和途徑而存在的,這既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二)正視和化解市場經濟中出現的利益矛質和問題,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認清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正視改革發展特別是市場經濟中出現的利益矛盾和問題。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也前所未有,我國社會已進人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一方面應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把構建人民共建、人民共享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我國經濟總量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但總體說來還處于不發達的階段,發展仍是我們重大的現實課題,許多社會矛盾和問題也只有在發展中才有望得以根本解決。同時,應該更加積極主動地化解目前的矛盾和問題,盡量減少影響社會穩定的不和諧因素,把促進社會和諧作為一項重大的現實課題抓緊抓好?;馐袌鼋洕谐霈F的利益矛盾和問題,促進社會和諧,要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發展成果人民共享。我們黨歷來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提出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構建人民共享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這既是黨的根本宗旨的具體體現,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具體體現。這就要求我們在正視市場經濟中出現的利益矛盾和問題的基礎上,遵循和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市場機制不能有效調節的領域加強宏觀調控。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建設,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兼顧市場效率和社會公平,合理調節城鄉、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做到社會發展成果人民共享,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總之,市場經濟的固有缺陷和改革的深化帶來的社會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必然導致我國社會出現諸多不和諧因素。然而,我國的市場經濟是以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為前提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社會的改革發展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構建人民共享的和諧社會,不僅是維護我國社會進一步穩定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所在。

四、結論

馬克思主義為無產階級推翻舊體系提供了批判的武器,更為我們建設新社會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智力支持。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反對對“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本應用實踐解答的問題做出具體的回答,然而,正如恩格斯晚年所說的,“未來的社會主義紀元的基本思想”的最合適的表達莫過于《共產黨宣言》中的那句話: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經過多年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我們對我國具體國情才有了一個客觀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做出了科學的解答。我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我國社會主義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由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規律所決定的。同時,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性又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做到改革發展成果人民共享。社會改革的深化和市場經濟的運行,必然帶來社會利益結構的深刻調整,并進而誘發社會的不和諧因素。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黨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并明確指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這既是針對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采取的具體決策,也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在現階段的具體運用。由于時代背景和具體國情的特殊性,我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必然具有中國自己的特色,但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科學預測到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社會主義的本質最終都體現在人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上。我們今天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必然是人民共享的,這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