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文化構建思考
時間:2022-07-21 10:45:50
導語:和諧社會文化構建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必要性
(一)構建和諧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和前提條件
和諧文化與和諧社會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和諧的社會環境為和諧文化的形成提供平臺,而和諧文化又有助于引導和諧社會的建設。倡導和諧文化,有利于培育和諧理念與和諧精神,有利于應對來自各方面文化的嚴峻挑戰,為和諧社會建設創造良好的文化條件、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我們要積極支持健康向上的文化,堅決改造落后文化和抵制腐朽文化,主動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為我國和諧文化的建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二)構建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治國理政方針的重要理念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黨新時期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為了適應新的形勢,我們黨在制定各項路線、方針、政策時,必須以和諧理念為指導,充分發揮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領導核心作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不斷提高和諧執政的能力和水平。在黨的一切執政方式和執政行為中,要以促進和諧社會為目標,自覺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積極能動地將和諧精神和理念傳播滲透到其中,增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和諧因素。
(三)構建和諧文化是明確和諧社會建設方向的思想基礎
文化蘊涵的精神內核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建設和諧文化,有助于我們充分認識和諧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意義,有助于我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教育廣大人民,達到凝聚人心和振奮民心的效應。同時,構建和諧文化,形成全民共同遵守的社會道德規范,發揮和諧文化的道德規范作用,能夠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切實提高道德素質。另外,和諧文化體現著團結合作的精神,是實現全體人民團結一致的重要保證,有利于營造和諧安定的社會氛圍。
(四)構建和諧文化是形成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秩序的保障
和諧社會并非是構建沒有矛盾的社會。處理好新形勢下的社會矛盾,是一項需要不斷推進的艱巨歷史任務。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文化因素,文化的力量深深體現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和諧文化構建可以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遵守法律和道德等規范,自覺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在交往過程中的各種關系,幫助人們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利于理順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
(五)構建和諧文化是提升全民素質的保證
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社會,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和諧發展的社會。任何國家的和諧不僅需要提升本國政治、經濟、軍事等硬實力,也需要提升本國的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體現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發展狀況和建設成果。和諧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必將提高國人的精神境界,塑造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和健全人格,提高全民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使民眾自覺投入和諧社會的建設實踐中去。
二、當前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一)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文化失范現象
“所謂文化失范,是指在社會文化變遷的過程中,人們的行為及價值觀念由于缺乏明確的準則而導致的混亂無常狀態。”[2]以下三個方面是文化失范現象的具體表現:一是某些封建意識死灰復燃。如街頭巷尾的算命先生、官本位等。二是虛無主義彌漫。如在文化領域,一些作品流露出毫無意義的空乏的心態與自暴自棄的悲觀主義。三是文化需求的平面化。文化產業以追逐商業利益為本,迎合種種庸俗文化趣味。文化失范現象必然影響文化的正常發展。我們要充分認識文化健康發展對建設和諧社會至關重要的作用,注重和加強文化對異常現象的有效防范力量,保證社會生活的健康發展。
(二)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價值沖突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社會轉型所引起的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和重組,引起人們思想觀念的深刻轉變,進而引起價值沖突。主要表現為:傳統觀念與現代觀念的沖突、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沖突、經濟利益與道德規范的沖突等。對于這些價值沖突,我們要科學認識當代社會中各種文化形態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規律,協調文化層面的各種相互關系,實現各種文化形態發展的最優化,才有利于和諧文化戰略的施行,發揮最大的社會效能。
(三)社會主義體制改革帶來的問題
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進行了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各項體制改革。社會的全面改革擴大了各利益主體的自主權,增強了人們的民主意識,提高了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但在社會共同利益增長的過程中,各類新老利益主體、新生利益主體之間產生了廣泛的、深刻的社會沖突,如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貧富差距懸殊等現象,導致弱勢群體心理失衡,加劇了人民內部矛盾,不利于團結社會各種力量建設和諧社會。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路徑分析
(一)增強和諧文化的發展動力
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社會和諧離不開發達的生產力,離不開生產力各要素的協調發展。如果經濟發展不足,社會供給不能滿足社會成員的需要,就會導致社會成員對社會資源的爭奪,社會矛盾和沖突增多,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既為我國文化發展開創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條件,也使舊有文化體制與新的市場經濟體制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我們只有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進而為文化發展注入活力與動力,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發展。
(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夯實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
中國特色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根本要求,對構建和諧文化具有引領性、整合性和決定性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決定著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制度體制和目標任務,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于統攝和支配的地位。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和主導,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就會迷失方向。”[3]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四個方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樹立全社會的和諧理念和培育全社會的和諧精神,才能增強全社會的凝聚力,才能為建設和諧社會營造和諧的輿論氛圍,才能為全社會處于和諧狀態創造更多條件。
(三)樹立科學發展的和諧文化觀
構建和諧文化必須深入貫徹和踐行科學發展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同時要培育良好的生態文化,在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提倡節能、低碳、環保的社會價值觀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一是要大力提倡節約精神,全面規范節約行為,增強公民的節約意識。二是要保護生態環境。要意識到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在保護和發展生產力,要始終把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三是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將人口、資源、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相統一,推進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四)立足實際,牢牢把握文化發展的主動權
“當代中國和諧社會的歷史實踐,必須自覺培育現代和諧社會所需要的充滿理性智慧、張揚個性、充分保障公民意志自由和人格獨立的、多元化的和諧文化,才能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4]構建和諧文化是一項需要我們長期付諸努力和精心培育的事業,它的茁壯成長需要兼收并蓄,既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土壤,也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我們應對社會生活中的多種文化價值內容進行優化選擇,認真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系:一是處理好傳統文化繼承與新時代文化創新的關系。民族傳統文化需要在與外部環境、外來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中才能得以發展,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文化的創新,豐富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內涵。二是要處理好對外來文化的批判與借鑒關系。構建和諧文化要以我為主、兼容并收、升華自身,要以開放的視野面對外來文化。三是要處理好一元主導和多元和諧發展的關系。“輿論導向要始終堅持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旗幟鮮明地唱準、唱響、唱好主旋律,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使科學理論、進步思想、先進文化在全社會占據主導地位,進而不斷增強人們建設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信心和理想。”[5]構建和諧文化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主導,保證文化自身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之間的協調、適應。和諧社會是經濟制度、政治體制、思想文化和社會建設統一全面的進步,離不開和諧文化的支撐。我們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我國文化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著力建設和諧社會的文化基礎,實現經濟增長與社會文化進步的有機統一,最終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
作者:熊曉玲工作單位:山西大同大學政法學院
- 上一篇:中國古代和諧社會思想啟發
- 下一篇:城區和諧社會思想問題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