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視角下全民健康困境與策略
時間:2022-11-09 10:40:28
導語:和諧社會視角下全民健康困境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和諧社會理論為視角,對我國全民健康的困境和策略進行審視,研究發現,當前我國在人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社會要素間存在著種種不和諧的狀態,成為制約全民健康工作的主要原因,在對和諧社會內涵的深刻把握下,本文認為,培養健康素養;維護生態生活;堅持健康優先和共建共享是我國全民健康工作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和諧社會;全民健康;困境;策略
健康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沒有全民的健康,和諧社會將是空洞和不完整的,社會發展也是不可持續的。由此可見,全民健康不僅是實現和諧社會的途徑,更是和諧社會本身的訴求。和諧社會是人自身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社會要素間的和諧,其內涵不但是全民健康的重要指導思想,更是為全民健康的推進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和工作思路。
1.全民健康面臨的困境
經過數十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社會結構和人民生活發生了日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隨之而來的,還有健康影響因素的變化和全民健康的新困境。
1.1生活方式變化導致人自身的不和諧
技術的進步帶來的是人民生活的富足和便捷,人們衣食住行、勞動、休閑和社交等的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健康影響的角度來看,這些變化主要表現為身體活動不足和飲食習慣變化,這兩個因素是慢性病的主要行為危險因素,而從相關數據來看,我國近年來的慢性病人數呈現爆發式增長,腦卒中為代表的慢性病及其并發癥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首要死因,由此可見生活方式的變化帶給全民健康的影響是巨大且危險的。人們不斷改變的生活方式看上去是對富足和快捷的主動追求,而實際上卻是對技術的被動適應和對人自身價值的消解,生活成為了對物質和感官需要的追求,而不是處于人的平衡和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人自身的發展出現了不和諧的狀態。
1.2生態環境惡化導致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生態環境指的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環境要素(包括空氣、水、土壤等)的狀況,通過幾百萬年的適應,人類的發展與自然環境間形成了和諧共生的關系,然而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大時代下,作為過度攫取大自然資源的后果,人與自然的和諧被打破。如今,環境的急劇惡化已經成為我國每一個老百姓所揪心的話題。根據國家環境保護部的《2016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有254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占75.1%。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21.2%。在全國6124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較差級的監測點比例為45.4%,極差級的監測點比例為14.7%,可見,我國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到了相當危險的境地。現在,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全民健康的根源性因素之一,從已有的研究看,環境污染對人健康的影響幾乎是全面的,致病率和致死率近幾年還在提高,而且,目前人們就環境污染對健康的影響這個問題還遠沒有到全部理解的地步,是否還存在其他的、長遠的影響人們還不得而知。
1.3社會發展模式導致人與社會的不和諧
早在空想社會主義理論中,經濟發展水平對于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就已經得到了重視,因為只有在生產力極大提高,社會財富極大增加以后,人才能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將社會發展的重心放在了經濟建設上,由此,生產力得到了有力的釋放,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實惠。然而,數十年下來,整個社會也逐漸被置于了一個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為中心的發展框架之中,形成了一定的慣性和思維模式。各級政府對GDP趨之若鶩,各級機關都算計著經濟效益,教育產業化、醫療產業化、養老產業化,一時間似乎整個社會都是為了產生GDP,然而社會的最基礎的構成因素人卻不見了,人的發展總是讓步于經濟發展,連最基本的健康訴求都無法保障。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財富的積累最終還是要以人為目的,社會的發展也必需與人的發展相和諧,否則必然是不可持續的。
1.4管理機制落后導致社會要素間的不和諧
以往,我國健康問題一直屬于醫療衛生的范疇,雖然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飛速發展,但仍然無法滿足需要,而對社會財富的消耗卻已經到了驚人的地步,2010年,我國慢性病衛生費用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為70%,而這些疾病大多是可以通過干預避免的。因此,能否阻止慢性病“井噴式”發生,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未來興衰。醫療消費具有無限趨高性,再多的財富也會被這個“無底洞”吞噬干凈。支持全民健康的社會要素是非常廣泛的,體育、教育、環境和食品安全等都是與全民健康密切相關的社會要素,然而,受科層制管理機制的影響,分層管理和部門分割成為我國全民健康推進工作的重大制度障礙,在這樣的機制下,與全民健康相關的政策從決策到實施都是在各自部門的封閉網絡里完成的,其他部門和社會力量難以介入,無法形成足夠的合力。
2.全民健康推進的策略
全民健康的工作無疑是艱巨的,影響因素復雜,牽涉范圍廣,時間跨度長,這些都給全民健康的推進帶來了巨大的阻力。然而,從和諧社會的視角出發,以其內涵重構全民健康的和諧狀態,以此,將找到推進我國全民健康的新的工作思路。
2.1培養健康素養,實現人自身的和諧
人類在技術理性的“座駕”里飛速地駛向未來,這個趨勢是歷史的必然,任何呼吁人的生活回歸田園般“詩意棲居”的都是天真加浪漫的非理性情感罷了。借助理性的力量,人類有了能動的改造自然與自身的能力,生活方式的變化也有其歷史必然性,否則,此刻人們還居住在洞穴之中。面對現下生活方式對健康的不利影響,與其自我非難式的批判生活方式,不如理性的、主動的適應它更為實際。通過對居民健康素養的培養,我們將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實現人自身和諧的“生活之道”。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辦事處對健康素養的定義是:人們在生命全程中進行與醫療服務、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有關的日常活動時,獲取、理解、評價和應用健康信息以做出健康相關決定進而維持或提高生活質量的知識、動機和能力。眾多研究表明,健康素養的高低與健康結局之間有著直接的相關關系,被認為是維持全民健康最經濟有效的策略。從內容上看,健康素養包括健康自覺、溝通決策、自我管理三個方面,也就是說是一種借助外部信息和條件,主動地、能動的維護自身健康水平的素養。提高我國居民的健康素養,將有力的促進我國居民自我健康維護的效率,是依靠群眾促進健康的最具成本效益原則的預防措施,同時還將減少環境惡化和醫療不足等客觀條件帶來的負面影響,國家的醫療衛生系統、教育系統、體育系統等應該建立與健康素養聯結的橋梁,將培養居民的健康素養作為各自系統的主要目標,以實現人自身和諧發展所帶來的全面健康水平的提升。
2.2維護生態生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文化積累豐富,傳統價值觀念持久穩定,在古代,我國主流的哲學思想,從在世的結構來說,是一種古樸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思想,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發展,是一種民胞物與的生命狀態,講究人的行為與天地合,與日月合,與四時合,太極拳、八段錦和氣功等傳統養生方式正是對古人哲學智慧的精辟表達。進入近代以后,受西方軍事和文化雙重入侵的影響,傳統哲學思想收到了巨大的沖擊,一種主客二元的,強調主體的人對客體的自然進行改造的世界觀開始逐步成為了我國的主流哲學思想。但是,這種傷害并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人類現在已經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傷痛帶給我們的影響,人類現在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在持續下去,我們必需尊重養育我們的大自然,以一種新的,崇尚生態生活的“天人合一”觀來規范我們的行為,不僅僅是用一種技術的手段讓PM2.5降到某個刻度以下,或者將被污染的水進行過濾消毒,更是要讓人類的一切行為生態化,使人的生態生活能夠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重歸和諧發展之道。
2.3貫徹健康優先,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
在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社會發展情況時,人民的健康狀況是往往最重要的評價指標之一,可見,全民健康是社會持續有效發展的基石,這個基石是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損害的。過去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由于過于關注經濟效益,而或多或少忽視了健康建設,人民健康問題日益嚴重,因此我們要積極落實健康優先的理念,切實地把全民的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這應該形成全社會的共識。具體來說,建立“健康影響評估機制”應包含三個層面的機制:首先,現有政策的調整,對已經所實施的政策進行梳理,對不利于全民健康的要進行調整或廢除;其次,一票否決,任何新的社會政策、發展規劃如果有危害到健康的可能,都需要調整或不能實施;最后,在決策時,同等條件下,優先進行有利于全民健康推進的方案。只有遵循這樣的原則,社會才有可能從根本上為人民提供健康的外部環境,實現與人的和諧發展。
2.4堅持共建共享,實現社會要素間的和諧
面對我國錯綜復雜的健康問題,如果不對現有機制進行調整,充分發揮全社會的力量,全民健康工作是難以取得實質成效的。健康問題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巨大投入,且關系國計民生,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國的全民健康建設應該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引入社會力量,共建共享,以社會要素間的和諧促進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首先,統籌協調,針對行政管理部門在協作過程中資源整合難、資源共享難的問題,需要在各級部門間建立協調機制,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整合法律、工商、環保、衛生、教育、體育等部門的資源,全方位的維護全民健康;其次,全程引入社會力量到全民健康建設,現階段,我國的PPP模式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制造領域,比如體育場館建設和全民健身路徑設備的采購等,一方面,我國一些地區確實在硬件上需要補上缺口,是應對之舉;另一方面,由于前期決策和后期管理的缺席,使得社會力量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只有在政府和社會都是全程參與,信息對稱的情況下,政府和社會才能成為真正的伙伴,全民健康的合力才會真正形成。
3.結束語
我國的全民健康問題無疑是復雜的,但在和諧社會的視角下,我們獲得了一個解析問題的新角度,同時對于解決目前的困境有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面對人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社會要素間的種種矛盾,我們需要緊緊把握和諧社會理論的深刻內涵,培養健康素養,維護生態生活,堅持健康優先和共建共享原則,構建起有利于我國全民健康事業發展的和諧狀態。
參考文獻:
[1]2016年環境狀況公報[DB/OL][2017.6.1].http://www.mep.gov.cn/gkml/hbb/qt/201706/W020170702413860519309.pdf.
[2]單衛華.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及其實踐意義[J].山東社會科學.2008(6):149-151.
[3]醫學發展已走入誤區[DB/OL][2016.2.19].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305/08/28627071_539537445.shtml.
[4]唐增,王帆,傅華.國外健康素養研究最新實踐循證[J].中國健康教育.2015(4):393-395.
[5]孫浩林,傅華.健康素養研究進展[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10,5(3):225-229.
作者:顏亮 孫洪濤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SolidWorks在工業設計的應用
- 下一篇:廣西工業設計智庫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