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文化建設中思政教育
時間:2022-12-09 04:32:00
導語:和諧文化建設中思政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文化建設的歷程中一直擔當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古代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還是近現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抑或是今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思想政治教育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文化傳承和文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當前,我們正在進行著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必須在繼承前人、總結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展開,才能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才能少犯錯誤。故而在此,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思想政治教育傳承古代文化,建設當代文化的歷史。只有這樣,才能給處于新世紀新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其文化建設職能提供借鑒和指導,以促進和諧文化的建設。
關鍵詞:和諧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儒家文化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而中國古代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以儒家文化的傳承為主要任務的。中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既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又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借鑒。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是沿著和諧文化建設方向發展的。它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是一個嚴密而完整的科學的思想體系,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的思維的一般規律的學說,是普遍的科學真理。它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始終沿著和諧文化建設的方向發展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并最終取得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偉大勝利的根本保證和重要條件之一。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善于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造性地發展了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其中,在文化建設方面始終貫徹和諧文化建設的思想,以促進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人為本,實質是強調其和諧文化建設職能。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出現“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提法,這是黨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在此之前,總書記在2003年12月5日至8日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曾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就是指在實踐中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這就初步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而十六屆三中全會“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正式確立了“以人為本”理念在社會發展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內的各學科發展中的指導地位。十七大提出“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新舉措,將更進一步扭轉思想政治教育傳統的灌輸方式,有效防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弱化現象,其實質是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諧文化建設職能。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最終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的人本觀以唯物史觀為前提。唯物史觀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人是全部人類活動和全部人類關系的本質、基礎”,“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視了人的主體性,忽視個人的自由民主權利和物質文化需求,把受教育者僅僅視為被動接受教育的教育客體,使教與被教成了主從關系,從而使教育對象喪失了主體地位。我國傳統的家國一體、國家至上的族群主義、整體主義替代個人利益至上的政治文化,加上傳統儒家的人倫道統,幾乎扼殺了人的一切個性,一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地位和價值未能給予高度重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上,多從社會需要角度出發,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培養繼承既定社會秩序與道德規范的個體,而在作為個體的人的價值問題及人格獨立問題上卻缺乏應有的關注。可以說,“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回應了時代要求,順應了社會的發展趨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應以自身的優勢擔負起培養教育對象主體意識和獨立人格、促進人的自我實現和全面發展的責任。時代呼喚著人的主體性,人們也期望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尊重人,尊重人的主體地位,不斷培育和完善人的主體性,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以人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從人的需要出發。人的需要是人對其生存、享受和發展的客觀條件的依賴和需求,是人反映現實的一種形式和積極行為的內在動因。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就必須著眼于人的需要,重視、研究和滿足人的需要。要關注人們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針對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做好各方面工作,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人文關懷,完善心理疏導機制,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方法、和諧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處理問題,培育樂觀、豁達寬容的精神,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以開闊的心胸和積極的心境看待一切。著力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培育人的心理和諧提供社會環境支持。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諧文化建設職能的體現。
- 上一篇:企業文化建立加強思政工作水平
- 下一篇:農業局黨支部年底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