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研究

時間:2022-02-28 10:44:52

導語: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研究

摘要:于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中,以此實現(xiàn)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時,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被賦予了新的要求與期待,高校社會實踐改革迫在眉睫。如我們所知,社會實踐是重要的思政教育手段,思政教育是社會實踐重要的精神指導。在此背景下,社會實踐與思政理論教育相結合成為新的探索方向,課程思政視角的融入進一步深化了二者的融合,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

一、問題提出

(一)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意義。基于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的實施成果,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對接具有以下積極價值。第一,進一步深入我國黨中央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理念的對接。二十一世紀國際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競爭,在此背景下我國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培養(yǎng)兼具正確思想政治精神與良好專業(yè)技能的人才成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點。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有利于學生思想與實踐的雙向提升,同時,也有利于我國相關政策文件的進一步落實,有利于推動我國各項工作的有序、良好運行。第二,促進了實踐育人成效。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更加全面的覆蓋,但是受限于仍舊繁重的學業(yè)負擔,其對于我國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認識的影響因素及目的較為單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可以深化高校大學生對社會現(xiàn)狀及課程思政學習含義理解層次,有利于進一步推動高校大學生個人及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促進實踐育人成效[1]。此外,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還能促進項目成果有效轉化、提升社會服務成效和科學研究成效。(二)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現(xiàn)狀總體評價。基于對實踐基本情況的觀察,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其在教育設計、實踐及發(fā)展等方面仍需要進一步進行優(yōu)化與提升。第一,在教育設計方面。目前我國課程思政體系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缺乏深度融合。在大部分學校中,其已有教育教學設計雖然為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做出了諸多努力,但整體而言,相關理論教育所占比重仍然過重,實踐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此外,相關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存在脫節(jié),缺乏融合的兩個體系下,其結果也缺乏融合,最終導致“事倍功半”,降低工作效率。第二,在教育實踐方面。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過程中缺乏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充分配合。就課程思政普及而言,因其趣味性、實踐性不足,需要從線上、線下教育相配合方面展開探索,這樣有利于課程思政普及,推動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對接與深度融合[2]。

二、課程思政與高校學生社會實踐對接機理分析

(一)課程思政與高校學生實踐對接關系分析。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將進一步普及、落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動相關工作按規(guī)律開展,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是解決當下大學生社會體驗與認知不足問題的有效途徑,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對我國歷史、文化、國情形成深入了解,這是落實思政工作的重要途徑。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兩種重要的教育方式,其具有內在一致性。所以,應認真探索二者內在關聯(lián),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基于課程思政內涵明確社會實踐理念,對其主題、組織、方式、成果與推廣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通過多方合力引導大學生形成四個“正確認識”。基于課程思政教育成果助力大學生構建中國夢與青春夢,助力其遠大理想落實到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具備綜合素養(yǎng)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與接班人。同時,社會實踐成果的科學運用,可以進一步完善課程思政理論課堂,提升科研效果、教學效率與育人效果等。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有利于實現(xiàn)二者良性互動與共同優(yōu)化。(二)課程思政與高校學生實踐對接阻力與動力分析。第一,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的阻力。在課程思政方面,相對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理念、內容與方式方法,制約了課程思政政策的落實,課程思政體系與高校大學社會實踐體系缺乏科學、完善的對接平臺與體系,同樣阻礙了其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對接。在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方面,社會各界、大學生及家長對社會實踐活動缺乏深刻認識與理解,從根本上抑制了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與有效性,使社會實踐活動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實質性內容[3]。第二,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的動力。在國家層面,中共中央教育部與宣傳部對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的強化做出明確規(guī)定,即要對加強高校思政課程的實踐環(huán)節(jié),這一意識的提出大大推動了高校思政實踐課程的改革,進而推動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在高校層面,各高校黨委為課程思政對接與社會實踐對接做出了積極努力,比如,陽光學院在校黨委高度支持下,承接脫貧攻堅重大戰(zhàn)略任務,與屏南縣開展“鄉(xiāng)村振興支援服務項目”合作,并構建了“四位一體”社會實踐模式,并在這一過程中組建具備豐富經驗的團隊成員,保障了相關對策落實,助力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

三、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思政課堂途徑和對策探討

(一)途徑探討。總結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思政課堂已有經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途徑展開探討。第一,優(yōu)化課程思政相關課程。結合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把脈新時代社會發(fā)展要求,通過宏觀戰(zhàn)略與微觀對策相結合、社會實踐與理論課程相結合,完善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建設。第二,深化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結果與思政理論課程的融合。結合課程思政內涵,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與思政理論課堂充分融合。近幾年,思政教育改革成為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一個工作重點,課程思政是對思政教育的進一步推廣與完善,其對于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高校持續(xù)發(fā)展與社會和諧穩(wěn)定具有積極價值與意義,所以,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可以從教學內容、設計、實施等方面對相關思政課程進行改革。(二)對策探討。為充分落實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的價值,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采取相應對策。第一,基于“大思政”框架統(tǒng)籌規(guī)劃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具有多樣性,其涉及主體繁多,工作內容與類型多樣,在此背景下,其存在主體分散與管理混亂等問題。為在組織層面對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科學性與合理性予以保障,可以從教育科學性及高校思政教育整體性出發(fā),展開探索。因此,為加強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與高校思政理論課程的邏輯聯(lián)系,確保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方向性與思想性,應基于“大思政”框架,從宏觀視角出發(fā)對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具體操作包括組建思政理論課社會實踐領導小組、編制社會實踐大綱、公開招募實踐團隊及完善成果鑒定與應用四個環(huán)節(jié)。第二,以“課程”為單位對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系統(tǒng)化設計。結合當下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現(xiàn)狀,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學生自主性與教師參與性不足,整體設計與過程檢測缺失,目標性與實效性差強人意,因此,我們可以基于實踐成果遴選,通過思政理論課鑒定小組,加強優(yōu)秀實踐成果的課堂應用,即以課程為單位對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系統(tǒng)化設計,由此提升社會實踐科學性與有效性。第三,將科學評價貫穿于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的全過程。科學評價是教學評價的關鍵,其是對教學評價激發(fā)學生學習活力、優(yōu)化學習方法、提升學習效率的重要保障。科學評價的融入需要做到評價標準的科學制定、評價結果的科學運用及評價工具的科學選擇[4]。

四、實證:高校學生社會實踐“回歸”思政課堂個案

陽光學院黨委在“立德樹人”理念指導下,積極展開“黨建+社會實踐”協(xié)同育人體系的構建,以此引領院校師生共同走進社會課堂,并在實踐中不斷堅定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個自信,在這一過程中強化師生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升華師生情感,提升師生精神境界。在脫貧攻堅戰(zhàn)略任務背景下,陽光學院在鄉(xiāng)村振興領域構建“四位一體”社會實踐模式。所提出的“四位一體”社會實踐模式中包含四個重點:一是以人才培養(yǎng)為核心;二是以社會服務為抓手;三是以文化傳承為主線;四是以促進科學研究為支撐。這一社會實踐模式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的運用又可以被劃分為“技術之光”助農、“文化之光”助農、“智力之光”助農三個模塊,并在現(xiàn)實中取得了積極成效[5]。陽光學院“黨建+社會實踐”協(xié)同育人體系的構建與落實,切實提升了該院校社會實踐的社會服務成效;促進了實踐育人成效;推動了項目成果有效轉化;強化科學研究成效。在以上成效中,清晰可見社會實踐成果在理論課堂中的運用。

五、結語

正確處理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二者的良性互動與循環(huán),是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與應然舉措。對于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而言,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有多種途徑,其中關鍵是要充分發(fā)揮教師、學生在思政理論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在此基礎上廣泛開展實踐教學,并有計劃地將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

參考文獻:

[1]陳發(fā)祥,檀江林,黃志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統(tǒng)籌模式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7):105-108.

[2]馮剛,王棟梁.實踐育人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理論思考和實現(xiàn)路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5):6-12.

[3]錢欣,曾寧.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研究述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6):155-157.

[4]伍醒,顧建民.“課程思政”理念的歷史邏輯、制度訴求與行動路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9(3):54-60.

[5]華秀梅,羅本琦.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良性循環(huán)的一種模式[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0):116-119.

作者:郭策 單位:陽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