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與聲樂結合應用
時間:2022-08-23 08:34:00
導語:美學與聲樂結合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將聲樂演唱說開來,闡述了接受美學的部分主要觀點在聲樂演唱中的運用,以及如何使二者結合的同時發揮聲樂演唱的最佳效果。
關鍵詞:聲樂演唱;接受美學;讀者
接受美學這門研究受眾的理論,讓我們深刻的認識受眾思想的重要性。任何理論的建立都來源于實踐又最終回歸實踐。那么應如何運用好這一理論,使之更好地服務于聲樂演唱呢?本人將從以下三方面來談談。
一、從主觀到客觀的轉變
廣大聽眾是聲樂表演藝術的接受主體,聲樂演唱者應該重視聽眾的感受,學會從主觀向客觀的轉變:首先,可以通過認識自己發現自身演唱的不足。演唱者一方面是聲樂表演藝術的接受客體,這是由聲樂表演藝術本身的特殊性決定的。聲樂表演者作為主客體相結合的雙重角色,他相對于詞曲作者來說是作品的接受者;而相對于受眾來說聲樂表演者又充當了作品的創造者的角色。在聲樂演唱時,聲樂表演者應先從“讀者”的角度來分析自己的演唱是否與詞曲作家的表達相符,時常要站在客體的角度來度勢自己的演唱,這樣才能全方位,公正地判定自己的表演是否得當、是否貼切。其次,通過聽眾的反饋提高自身演唱水平。聲樂演唱者要有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良好習慣。演唱者先從自己熟悉的人入手,這些熟悉的人與演唱者的關系密切,對演唱者較為了解,因而提出的意見針對性強,切實可靠。
二、從片面向全面的發展
任何一部文學作品的閱讀都將喚醒讀者以往的閱讀記憶,使之進入一種特定的情感態度,出現某種閱讀的期待。在聲樂表演者的演唱中,同樣閱讀的期待——期待視野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提高自身“期待視野”的水平。演唱者在進行作品的演繹時,以往的知識經驗會告訴他,如何表現這部作品。一個擁有著高尚的人格魅力,廣博的文化修養,深厚的演唱功底的藝術家就能在自己“期待視野”的指導下,對作品的理解入木三分,對作品的風格把握精確到位,從而使二度創作發揮到極致。其次,對受眾期待視野的解讀十分重要。受眾的“期待視野”是一個非常大的范疇,把握它時應做到“求同存異”。所謂“求同”即對大多數人認可的經驗理解我們應該吸取的,它包括整個時代背景、人文環境、倫理道德等等,只有把握這些大原則才不導致總體方向的錯誤。“存異”是主體“期待視野”與客體“期待視野”的和諧共存,演唱者應結合自身的條件進行折中式地調整,對于那些體現客觀受眾意志的需求恰好是適合自身的,就應該努力將其彌補上;而對于有的受眾需求,不適合自身的表現,或是超出自己的能力,就不應牽強附合。總之對于廣大受眾的“期待視野”的理解應以辯證的觀點來指導,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三、從空白到填補的形成
接受美學鼓勵文學作品要多留空白,形成開放結構。文本有且應該有未被陳述的空白和未定點,使讀者有猜度、想像與填補的空間。在聲樂演唱時演唱應做到:首先,聲樂表演者們應學會站在“讀者”的角度,發現和填補作曲家們留下的空白。例如,在韋翰章作詞,黃自作曲的《思鄉》這首歌里,作家多處留有空白、空缺。例如:在“不如歸去”之后的間奏中,兩次的強弱變化,速度的漸慢再還原,直到后面生氣蓬勃的歌唱,在短短四小節的間奏里,演唱者要用自己的情緒,形體,表情來填補銜接樂段,推動音樂的發展。正如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在整首歌中空白空缺的地方正是詞曲作家最想要表達內心情感之處,演唱者應讀懂作家的意圖,作出富有想象力的恰適填補,才能演唱好。其次,聲樂表演者還應以“作者”的身份與受眾對話,適當巧妙的為受眾留白、留缺,使他們做出呼應從中體驗創造的樂趣。例如在湖北民歌《龍船調》里歌唱家們以一句“妹我要過河,是哪個來推我嘛?”帶動了現場觀眾的參與“讓我來推你嘛!”。歌手的自我表現有時是很單薄的,而學會創造空白、空缺給受眾,能更有效的對歌曲的演藝起推波助瀾的作用。
《詩?小雅?鶴鳴》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聲樂表演者,教育者們也能在這一理論中汲取營養,發現規律,從而利用這一理論來指導自己的聲樂演唱和教學。